课堂中的“意外之声”
2021-09-09陈茜杨文杰
陈茜 杨文杰
教师上课前会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探究活动,力争在课堂内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但在实际的课堂中往往事与愿违。因为孩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提出形形色色,甚至很奇怪或者罕见的问题,“意外之声”的出现,让课堂变得难以控制,但这样的“意外之声”也成了现在新课改下课堂上的重要标志,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体现。当面对“意外之声”时,教师应如何应对呢?怎样应变才能把“意外之声”转化成课堂中的“精彩时刻”呢?这也是我们教师需要一直思考并努力化解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浅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敢于打破教学预设,重视“意外之声”
(一)接纳“意外之声”,保护学生的求知欲
在科学教学中强调情景创设,但其实课堂中的“意外之声”就是一种自然的“无污染”的“绿色”情景,这对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十分难得的一步台阶。还记得在《分离食盐和水》这个实验时,孩子们各显神通,归纳反馈出很多种让食盐和水分离的方法,如用加热的方式,包括用火烤,用太阳晒,甚至还用放大镜聚焦太阳光……孩子们真的是奇思妙想。再统一了实验方法后孩子们就热火朝天的干起来了!大概一堂课过半后,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大声说:“老师,我们小组的食盐是不能从水中分离出来!”我愕然了,这么简单的实验怎么还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我正想问大家“其他小组也都是这样的吗?”这时好几个同学站起来反对说“我们组的就分离出来了,食盐都析出来了,是白色的粉末!”“可是我们组的怎么用酒精灯烧都不行呢?都烧了好久了,只看到了水不停的沸腾,没有看到其他的呀,它们就是不能被分离出来的。”学生着急地举起已冷却的蒸发皿,这个“意外”之声无比坚信自己所看到的。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同学们七嘴八舌,教室里像炸开了锅。这么简单的问题,到底让学生探讨下去还是直接告诉他呢,不然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不了了呢,可就此下结论一定就抹杀了孩子们的兴趣,而且科学课堂就应注重对学生探究方法的引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打破权威,让课堂响着不同的声音,这是尊重生命,发展个性的价值取向,所以接纳这个“意外之声”,把课堂交给孩子是最好的选择。
(二)抛出“意外之声”,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让学生真正成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实践权、思考权、发言权,往往教学行为的许多成果都是在与学生交互作用的进程中产生的。此时学生们的状态就如同孔子所描述的“愤”“悱”的状态,是处于最佳的认知和最强的求知欲时刻,所以我们可以将这个“意外之声”抛给学生,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为什么食盐不能析出?”同学们都跃跃欲试,迫不及待的想表达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说:“他们的食盐放的太少了,水太多了。”“他们加热时间太短了,水还没烧干。”还有的同学说“他们的食盐浓度太低了,没有达到饱和状态。”同学们分析的有理有据,这个“意外之声”也明白了为什么他的实验没有成功。这让我十分感动,每个孩子都想尽方法证明自己的想法。问题其实很简单,把较少的食盐放入较多的水中,虽然食盐溶解了,但要把食盐从水中分离出来就需要很多时间了。“意外之声”从他的实验现象中得到结论---食盐不能析出,是研究方法出现了问题吗?并不是,而是学生的知识有限,不能想到更深层次的问题,其实即使得出食盐会析出的小组也不一定意识到这个问题或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一个“意外之声”,让所有的孩子都正视这个问题,不仅深化了教学内容,而且引发学生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探究,真正做课堂的小主人,能质疑敢解惑,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就会不断得到发展,“意外之声”也变成了“精彩时刻”。
(三)正向引导“意外之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让课堂响着不同的声音,是对学生的尊重,但教师不能一味的让孩子漫无边际,牵着教师的鼻子走,看似尊重学生,其实偏离了主题,随意性过大,课堂变得“形散神也散”,所以教师要作为积极的引导者和适时的促进者。当天马行空或超出学生认知范围的“意外之声”出现后,教师应先尊重个性见解,再引导学生带着理论展开想象的翅膀,反思后再思考;或者作为课后拓展,让学生查阅、搜集资料自主学习,实现学习的进一步延伸、知识的再次升华。
二、不断发展教师能力,成就“意外之声”
想要让这一次次的“意外”生成一次次的“精彩”,教师就要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引向有效,而这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应变能力和课堂控制能力,这也是新课程下对老师提出的新要求。
(一)提升专业素养,促成“精彩时刻”
“根深才能叶茂,水厚方能负大舟。”我们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提升知识与人文的素养,做一个学习型、研究型的老师。首先我们要熟谙专业知识,基于课程标准理解和把握教材,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创设趣味的课堂,营造轻松活跃的氛围,帮助学生打开“自我系统”这一学习的大门,给“意外之声”的出现提供机会,促进意义学习的发生,因为只有学生真正的“学”,教师的“教”才有意义。其次教师要多领域涉猎,拓宽知识储备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多层次、多角度的发散性思维,这样才能应对学生的奇思妙想。另外我们还要通过不断的观摩、实践、反思提高对课堂教学的驾驭、整合能力,力求将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组合起来,真正的使精心预设和即时的生成形成和谐统一。
(二)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生成“精彩课堂”
教育永远是“教”与“学”的统一体。学生最大限度参与,师生有效协进,是学生学习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要把学生看作一个完整的个体,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善于倾听“意外之声”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方法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向学生学习先进的方法,把好的方法加以推广,做到教学相长,这样才能把“意外”变成“精彩”。
面对课堂上“意外之声”这样的非预设教学内容出现,我们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善于捕捉这些场景,巧妙地渗入于教学活动中,这样能给学生带来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使我们的课堂不再是波澜不惊;利用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引导,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其中,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见解,所有孩子和老师一起解决掉这个难题;同时引导学生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让孩子们变得更爱思考,更能发出“意外之声”,让他们有更多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收获意外之喜,课堂就真正变成了学生的舞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