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糖尿病人群睡眠时长与糖尿病前期的相关性分析
2021-09-09唐丽娟李宇曹亚景史卫卫张帆高屹福刘玉环孙纪新
唐丽娟 李宇 曹亚景 史卫卫 张帆 高屹福 刘玉环 孙纪新
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PDM),也被称为糖调节受损(impaired glucose regularion,IGR),是一种糖代谢异常状态,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糖耐量受损(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和两者合并三种状态[1,2]。我国是全球PDM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2019年IGT人数为5 450万人,已成为糖尿病的庞大后备军[3,4]。全球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正在迅速上升,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存的社会性问题[5]。我国≥35岁人群是糖尿病高发人群[6]。已有充分证据证明,有效干预PDM可明显减少其转化为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的可能性[7-11]。因此,及时发现PDM人群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是预糖尿病发生的关键[2]。有研究表明睡眠时长减少与糖耐量异常相关[12]。河南省的一项研究发现,35~74岁人群IFG 患病者约占非糖尿病人群的14.60%[13]。目前针对我省≥35岁人群PDM与睡眠时长之间的关系尚缺少相关的研究。本研究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河北省≥35岁非糖尿病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探讨睡眠时长与PDM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河北省13个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点中,按照与人口规模成比例的概率抽样(PPS)法,随机抽取4个乡镇(街道);在每个抽中的乡镇(街道)内,按照PPS抽样法,随机抽取3个行政村(居委会);在每个抽中的行政村(居委会)内,按照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个村民(居民)小组,每个小组至少50个居民户;在每个抽中的居民户内,按照KISH表方法,随机抽取1名≥18岁的常住居民进行调查。常住居民是指调查前12个月内在监测点地区居住≥6个月的人群。数据经过清洗后共获得7 777名调查对象,本研究选择其中的≥35岁人群,排除糖尿病患者、睡眠时长、静态行为、身体活动及吸烟等关键信息缺失患者,最终共纳入研究对象5 231名。该项目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伦理审查委员会的审查,并且调查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问卷调查: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制定的《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2013)》调查表,由统一培训合格的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进行集中或入户一对一式面对面访谈。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基本信息、吸烟情况、饮酒情况、膳食情况、身体活动情况、睡眠行为及主要慢性病患病情况等。(2)体格检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专业体检人员进行身高、体重、腰围及血压的测量。(3)实验室检查:在现场采集调查对象空腹静脉血,由第三方检测机构统一对空腹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和服糖后2 h血糖进行测定。
1.3 指标定义 凡符合以下三个条件之一者,诊断为糖尿病[1]:(1)由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以上级别医疗机构确诊的糖尿病患者。(2)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7.00 mmol/L;(3)糖负荷2 h后血糖(OGTT-2 h)≥11.10 mmol/L。凡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之一者,诊断为PDM[1]:(1)6.10 mmol/L≤FPG<7.00 mmol/L且OGTT-2 h<7.80 mmol/L为IFG;(2)FPG<7.00 mmol/L且7.80 mmol/L≤OGTT-2h<11.10 mmol/L为IGT。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居住地、体重指数(BMI)、静态行为时间、吸烟、睡眠时长、是否为PDM的变量赋值。见表1。
表1 多因素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变量赋值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35岁非糖尿病人群睡眠时长与PDM的关系,所有多分类变量以第1类为参照组,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共纳入5 231名调查对象,其中男2 082人(39.80%),女3 149人(60.20%);睡眠时长为6~8 h/d、<6 h/d及>8 h/d的≥35岁非糖尿患者分别为4 028名(77.00%)、509名(9.73%)和694名(13.27%),平均年龄(55.09±10.83)岁;睡眠时长6~8 h/d组和>8 h/d组以45~65岁人群为主,分别有2 540人、401人,而<6 h/d组以以55~65岁人群为主,有197人;居住地为城市者2 645人(50.56%),农村2 586人(49.44%)。现在吸烟者1 138人,吸烟率21.75%;过去1年饮酒者1 405人,饮酒率26.86%。每天不同睡眠时长组人群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居住地、身体活动强度、静态行为时间、现在是否吸烟和过去1年是否饮酒水平分布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6.92、89.86、66.26、34.38、9.10、13.75、30.34、7.33、11.79和6.27,P<0.05);而非糖尿病人群在BMI水平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为10.61,P>0.05)。见表2。
表2 不同特征非糖尿病人群睡眠时长情况比较 人(%)
2.2 不同睡眠时长非糖尿患者的PDM患病率 河北省≥35岁非糖尿患者中共检出PDM1 145人,正常血糖4 086人,PDM患病率为21.89%;其中睡眠时长为6~8 h/d、<6 h/d及>8 h/d的非糖尿病人群PDM检出人数为856人、112人及117人,患病率分别为21.25%、22.00%和25.50%。睡眠时间方面,时长过短(<6 h/d)或过长(>8 h/d)非糖尿病人群PDM患病率都稍高于睡眠时长适中者(6~8 h/d),不同睡眠时长人群PDM患病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7,P<0.05)。
2.3 睡眠时长与PDM的关系 以是否PDM为因变量,睡眠时长为自变量,以睡眠时长6~8 h/d为参照组,进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未调整任何混杂因素时,≥35岁非糖尿患者睡眠时长过长(>8 h/d)与PDM患病风险相关(OR=1.27,95%CI:1.05~1.53);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居住地、BMI、身体活动、吸烟、饮酒和静态行为时间),过长时间的睡眠(>8 h/d)仍然与PDM相关(OR=1.22,95%CI:1.01~1.48),为PDM的危险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不同性别、年龄、居住地、睡眠障碍非糖尿病人群的睡眠时长与PDM的关系 由于性别、年龄、居住地、静态行为时间和身体活动程度可能对睡眠时长与PDM的关系造成影响,本研究分别将这5个变量作为分层因素,各层均以睡眠时长6~8 h/d为参照组,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亚组分析。结果发现:调整相关混杂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居住地、BMI、身体活动、吸烟、饮酒和静态行为时间),在≥35岁非糖尿病人群中,无论男、女,均未发现每日睡眠时长与PDM患病风险的相关性(P>0.05)。在35~45岁年龄组人群中,每日过长时间的睡眠(>8 h/d)会增加患PDM的风险,是睡眠时长适中(6~8 h/d)者的1.76倍(OR=1.76,95% CI:1.09~2.85,P<0.05)。不同居住地,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均未发现每日睡眠时长与PDM患病风险的相关性(P>0.05)。若每日的静态行为时间长达3~4 h,并且睡眠时长过长(>8 h/d)的话,也会增加患PDM的风险至睡眠时长适中(6~8 h/d)者的1.84倍(OR=1.84,95% CI:1.16~2.92,P<0.01);但在更长时间的静态行为状态下(≥4 h/d),未发现每日睡眠时长与PDM患病风险的相关性(P>0.05)。在进行中等程度身体活动的人群中,睡眠时长过长(>8 h/d)与PDM相关,患病的风险是睡眠时长适中((6~8 h/d)人群的1.46倍(OR=1.46,95% CI:1.05~2.02,P<0.05)。见表4。
3 讨论
糖尿病是高发的慢性疾病,需要终身服用药物治疗,给患者身心造成了巨大的痛苦,也给患者家庭、社会带来了经济负担。PDM患者糖代谢紊乱程度较轻,糖调节受损还不严重,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措施、控制危险因素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糖耐量。若不引起重视,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风险高,增加治疗难度,降低患者生命质量[14]。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人民收入增高,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生活方式逐渐转变,生活压力增大同样也导致人群的睡眠时间减少,睡眠质量普遍下降[15],许多人达不到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建议的每日成年人适当睡眠时间7~8 h[16]。睡眠是人体重要且必要的生理过程,受多重因素调节,与身体内的糖代谢密切相关。睡眠时间不足和睡眠质量差均是IFG的危险因素;睡眠障碍会加重糖代谢紊乱,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17],血糖升高又会引起睡眠障碍,形成恶性循环,加重糖代谢紊乱[18]。
本研究发现,河北省≥35岁非糖尿病患者,不同睡眠时长人群PDM患病率成“U型”分布,既睡眠时长过短(<6 h/d)或过长(>8 h/d)非糖尿病人群PDM患病率都高于睡眠时长适中者(6~8 h/d),不同睡眠时长人群PDM患病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7,P<0.05)。一项徐州地区纳入15 145名成年人的横断面调查研究发现相似结论,睡眠时间短(<6 h/d)或睡眠时间长(>8 h/d)组的IFG风险都要高于睡眠时间6~8 h/d的人群[19]。同时一些国外的研究发现,糖尿病患病率与睡眠时长也存在着相似的关系[20,21]。稍后的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过长时间的睡眠(>8 h/d)与PDM相关(OR=1.22,95%CI:1.01~1.48),为PDM的危险因素。我省另一项针对2006至2007年和2008至2009年开滦地区56 588成年人的研究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与睡眠时间7~8 h/晚相比,睡眠时间(>8.5 h/晚)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22]。基于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2013至2014年度的调查数据显示,部分西班牙裔人群PDM与年龄、肥胖、高血脂、吸烟及睡眠时间有关[23]。这些研究结论提示,糖尿病和PDM均与睡眠时长关系密切,如果不改变睡眠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部分PDM患者很可能会演变为糖尿病患者,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睡眠时长对人体糖代谢的重要性。
本研究结果中,虽然每日睡眠时间>8 h会增加非糖尿病人群的PDM患病风险,但是进一步分析后发现在≥35岁非糖尿病人群中,无论男性、女性,均未发现每日睡眠时长与PDM患病风险的相关性(P>0.05)。不同居住地的人群,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居民中,均未发现每日睡眠时长与PDM患病风险的相关性(P>0.05)。这和国内外一些研究有异同点:一项以2 985名年龄≥45岁的中国成年人为样本的研究发现,睡眠时间短(≤6 h/晚)的受试者患PDM的风险适度增加[24]。另一项韩国的研究发现,男性的睡眠时间短(<7 h)与IFG风险增加相关,而长睡眠时间(>8 h)与IFG风险无关。而女性睡眠时间与IFG风险无关[25]。一项以75 472名20~79岁日本人的研究表明,无论年轻还是年老睡眠时间减短(≤5 h)均增加PDM的患病风险;年轻人睡眠时长(≥8 h)与PDM呈负相关,而老年人成正相关;这提示睡眠时间短可能与PDM有关,而长时间睡眠和葡萄糖代谢之间的关系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26]。造成此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各个国家地区民族的生活习惯、作息规律、饮食规律均不相同,样本的年龄段也不相同,所以造成了各个国家的研究结果不一致。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纳入更多更广泛的样本量,进行进一步研究。
经过分层分析,我们还发现在35~45岁人群组、一天总静态行为时间3~4 h人群组、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组中,与睡眠时长适中(6~8 h/d)者相比,睡眠时长超过8 h会增加PDM的患病率。产生这样的结果原因是复杂的。通常我们认为糖尿病被认为是一种缺少运动的疾病,动的越多,静态行为越短,越有利于控制血糖。有研究表明运动可以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27]、改善血糖水平[28]、改善肠道菌群[29]等方面来降低PDM的患病率,但是影响人体糖代谢的因素众多,睡眠以及运动对糖代谢的协同作用目前国内外还无明确的研究成果。我们通过分析发现睡眠时长过长在以上几组人群中,对机体的影响更大,也提示我们以上几组人群更应该通过改变睡眠习惯,来预防PDM。
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我们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缺陷。睡眠时长的调查采用主观回答的方式,而不是客观测量,这可能存在主观因素的偏倚。另外,本研究只阐述了睡眠时长与PDM的关系,并未把睡眠障碍的影响考虑在内,今后研究将增加此项内容。此外,由于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不能明确PDM与睡眠时长的时间先后顺序和因果关系,有待用纵向研究来证实。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在河北省≥35岁非糖尿病人群中,每日过长时间的睡眠(>8 h/d)会增加PDM的患病风险。而睡眠作为一种容易干预的生活方式在PDM的预防工作中应受到更多的重视。PDM患者应该了解睡眠时长与PDM的关系,通过调整睡眠时间来降低PDM的患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