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的免疫应答远期保护效果研究
2021-09-09安和兵吕佳王腾飞常永峰杨敬芳
安和兵 吕佳 王腾飞 常永峰 杨敬芳
乙型肝炎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所引起,属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以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及肝功能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在乙型肝炎病毒的持续感染下可进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是肝癌[1],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据HBV感染人群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育龄期女性HBsAg阳性率高达5.76%,且80%左右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是由母婴传播引起的[2,3],因此,最大限度的阻断母婴传播是当前防控工作的重点。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联合乙肝疫苗接种是预防HBV感染最有效的措施,可刺激机体产生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以保护机体不受HBV感染,但有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抗-HBs水平会不断的下降,当其含量低于保护水平(<10 U/L)时,婴儿对HBV的免疫应答会消失,从而加大免疫后HBV再感染的风险[4]。有学者提出对抗-HBs<10 U/L的婴儿进行加强免疫以提供HBV母婴阻断,但在临床上颇具争议。基于此,本研究对156例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以期为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于我院分娩的HBsAg阳性母亲的子女156例,纳入标准:(1)母亲为无肝炎症状的慢性HBV感染者,单胎,无新生夭折;(2)所有随访对象在出生后接受了HBIG联合乙肝疫苗接种;(3)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正常;(4)随访子女监护人均知悉研究目的,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会通过。排除标准:(1)存在肝衰竭、肝硬化、合并其他病毒感染的孕妇;(2)母亲曾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3)患有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妊娠合并肺炎或妊娠合并心脏病等。
1.2 方法 新生儿出生后6 h内立即接受HBIG肌内注射,注射部位为上臂三角肌,注射剂量为100 U;然后按照“0-3-6”月龄免疫程序让婴儿完成3剂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肌内注射,每次注射剂量为10 μg,注射部位为上臂三角肌。婴儿接种完成后对其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随访时间点为7月龄、1岁、2岁和3岁,随访内容为婴儿病史和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在婴儿7月龄、1岁、2岁和3岁时采集空腹外周静脉血5 ml,置于无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静置30 min,以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层血清于-20℃保存待测。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检测乙肝五项(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和HBV DNA,乙肝五项仪器和试剂由雅培公司提供,HBV DNA检测仪器和试剂由罗氏诊断产品(上海)有限公司提供。病毒载量1.0×103cps/ml为试剂盒检测低限,低于该数值则无法检测其具体数值,临床判读为阴性。
1.3 判定标准 接受主被动免疫后的婴儿在7月龄时进行乙肝五项和HBV DNA检测,依据检测结果判定母婴阻断效果,可将其分为:(1)母婴阻断失败,HBsAg阳性;(2)隐匿感染 HBV,HBV DNA阳性(无论HBsAb是否阳性),HBsAg阴性;(3)免疫无应答,HBsAg和HBsAb均为阴性;(4)母婴阻断成功,HBsAg阴性,HBsAb阳性且≥10 U/L。母婴阻断成功患者又可依据其应答效应分为:(1)免疫低应答,10 U/L≤HBsAb<100 U/L,HBsAg阴性;(2)免疫中应答,100 U/L≤HBsAb<500 U/L,HBsAg阴性;(3)免疫高应答,HBsAb≥500 U/L,HBsAg阴性。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分析 对156例随访婴儿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过程中,途退出随访22例,实际随访134例(85.90%)。134例婴儿的母亲在分娩前HBsAg阳性,ALT水平为(26.53±5.76)U/L,HbeAg阴性93例,HbeAg阳性41例;HBV DNA病毒载量<1.0×103cps/ml有93例,1.0×103~1.0×107cps/ml有31例,>1.0×107cps/ml有10例。134例婴儿刚出生时体重为(3 537.4±372.5)g,其中男71例,女63例。
2.2 7月龄母婴阻断效果 127例婴儿在主被动免疫以后获得抗-HBs保护性抗体,抗-HBs阳性率为94.78%,抗-HBs浓度中位数值为194.63 U/L(12.54~1 000 U/L),其中高应答69例(51.49%),母亲HBV DNA<1.0×103cps/ml有53例,1.0×103~1.0×107cps/ml有15例,>1.0×107cps/ml有1例;中应答43例(32.09%),母亲HBV DNA<1.0×103cps/ml有37例,1.0×103~1.0×107cps/ml有6例;低应答15例(11.19%),母亲HBV DNA<1.0×103cps/ml有3例,1.0×103~1.0×107cps/ml有10例,>1.0×107cps/ml有2例。有5例(3.73%)为母婴阻断失败,其母亲HBV DNA>1.0×107U/L,且乙肝五项中HBsAg为阳性;有2例(1.49%)为无应答者,母亲HBV DNA>1.0×107cps/ml,未发现有隐匿感染 HBV者。见表1。
表1 7月龄母婴阻断效果
2.3 1岁龄、2岁龄、3岁龄随访免疫应答情况分析
2.3.1 1岁龄随访时发现,7月龄获得抗-HBs保护性抗体的127例婴幼儿体内抗-HBs水平随年龄增长有一定上升,上升不是很明显,整体变化趋势和7月龄比较相近,仅有2例出现无应答,高中低免疫应答人数变化不大。
2.3.2 2岁龄随访时,7月龄获得抗-HBs保护性抗体的婴幼儿体内抗-HBs水平随年龄增长而明显下降,127例中只剩99例(77.95%)抗-HBs阳性,且有68例(53.54%)婴幼儿抗-HBs低于100 U/L,浓度中位数值为64.86 U/L(15.17~98.53 U/L),全部为低应答,此68例均接受了一针加强免疫;有31例(24.41%)婴幼儿为中、高应答,未接受加强免疫,抗-HBs浓度中位数值为208.43 U/L(112~1 000 U/L),其中11例(8.66%)为高应答,20例(15.75%)为中应答。见表2。
2.3.3 3岁龄随访主要针对2岁龄时的99例抗-HBs阳性者进行,31例未接受加强免疫的婴幼儿在3岁龄随访时体内抗-HBs浓度中位数值为83.63 U/L(0.32~593.85 U/L), 8例(25.81%)无应答,23例(74.19%)抗-HBs阳性,高应答3例(9.68%),中应答5例(16.13%),低应答15例(48.38%)。3岁龄抗-HBs阳性率和抗-HBs浓度明显低于2岁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35,P<0.05;χ2=22.86,P<0.05)。68例接受了加强免疫的婴幼儿在3岁龄随访时体内抗-HBs浓度为312.34 U/L(1.32~829.86 U/L),6例(8.82%)无应答,62例(91.18%)抗-HBs阳性,其中高应答29例(42.65%),中应答18例(26.47%),低应答15例(22.06%)。通过加强免疫,3岁龄抗-HBs阳性率和抗-HBs浓度明显高于2岁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53,P<0.05;χ2=21.43,P<0.05)。见表3、4。
表3 31例未加强免疫3岁龄随访免疫应答效果
表4 68例加强免疫后3岁龄随访免疫应答效果
2.4 最终随访情况 在为期3年的随访中,自7月龄后HBsAg阳性婴儿无1例出现。
3 讨论
据统计,我国是慢性HBV感染高发国家之一,有80%的慢性乙肝患者是由于母婴传播引起的,因此从源头上切断HBV感染途径,有利于减少新增病例。临床研究显示[5],母婴传播途径主要有分娩前传播和产后传播两大类,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进行母婴阻断的途径也有两种,接种乙肝疫苗是主动免疫,注射HBIG是被动免疫。《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6]中建议,HBsAg阳性母亲的子女在出生后24 h内应及时在上臂三角肌处肌内注射HBIG(剂量不少于100 U/L);在另一侧上臂三角肌处接种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剂量为10 μg),并按照“0-3-6”月龄免疫程序在婴儿3月龄、6月龄时完成剩余两次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有助于提高乙肝的母婴阻断力度。疫苗接种后其远期免疫应答效果可随年龄递增而减弱,是导致婴儿免疫后HBV再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7,8]。目前,加强免疫的必要性仍在争议中,且既往研究随访时间通常为7月龄~1岁[9],时间较短,无法反映疫苗接种后的远期免疫应答效果,本研究将随访时间延长至3岁,以更好的掌握婴儿免疫应答动态。
7月龄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显示,134例HBsAg阳性母亲的子女中,通过主被动联合免疫母婴阻断成功,并获得抗-HBs保护性抗体的婴儿有127例,抗-HBs阳性率为94.78%;1岁龄时127例7月龄抗-HBs阳性者阳性率为98.43%,2岁龄时抗-HBs阳性率为77.95%,3岁龄抗-HBs阳性率为74.19%(31例未接受加强免疫),与既往研究结果[8]相符,验证了抗-HBs可随年龄的增长而衰减的这一结论。134例HBsAg阳性母亲的子女中有5例母婴阻断失败,探究其母婴阻断失败的原因,可能与母亲HBV DNA>1.0×107U/L有关[10,11]。
目前,临床对接种疫苗后抗-HBs<10 U/L的婴儿是否进行加强免疫持两种观点[12-14]:部分学者认为接种后抗-HBs水平虽然由应答状态衰减为低于10 U/L的无应答状态,但机体是存在免疫记忆的,若受到HBsAg的刺激,有足够的时间快速产生抗-HBs以避免HBV 的感染,因此没有必要进行加强免疫;同时亦有学者发现新生儿接种疫苗后HBV感染率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而升高,怀疑是由于抗-HBs水平降低所致,因此建议接受加强免疫。本研究结果显示,婴儿在接受主被动联合免疫后低应答和无应答仅占11.19%和1.49%,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接受了加强免疫的干预婴儿3岁龄的低应答和无应答分别为22.06%和8.82%;而不进行加强免疫的干预婴儿其低应答和无应答升高至48.38%和25.81%,明显高于加强免疫的婴儿,说明强化干预可提高婴儿的远期免疫应答。有学者对香港1086名HBsAg阳性母亲的子女进行长达30年的随访[15],在2岁龄前有39例HBV感染婴儿,在2岁龄后~30岁期间,抗-HBs阳性率由73.4%降低至37.4%,但均未发现HBV感染。在美国阿拉斯加,1 578例正常接种乙肝疫苗的儿童有243例在长达30年的岁月中未接受加强免疫[16],且其中有118例抗-HBs<10 U/L,均未发生HBV感染,说明接种乙肝疫苗后其免疫力最长可持续30年,且抗-HBs<10 U/L仍可具有免疫力。本研究中,31例未加强免疫的婴儿中,11例高应答和20例中应答在3岁龄平均抗-HBs<100 U/L,虽然患者仍能发挥免疫效果,但相对效果减弱,建议抗-HBs<100 U/L的婴幼儿进行加强免疫,以提高抗-HBs水平;127例中有28例抗-HBs<10 U/L且未接受加强免疫,但仍未感染HBV,提示抗-HBs在无应答状态下也可能发挥免疫作用,也可能由于监测时间短,不排除以后感染HBV的可能性;68例加强了免疫的婴幼儿3岁龄抗-HBs阳性率和抗-HBs浓度明显高于2岁龄,所以,通过本研究,提示婴儿在出生后按照“0-3-6”月接种了乙肝疫苗后,建议在2岁龄时进行抗-HBs检测,如果抗-HBs水平在低应答范围时及时进行加强免疫,促进体内抗-HBs水平的提高,从而会极大地降低婴儿和HBsAg阳性母亲接触感染HBV的几率,对预防婴幼儿和高危人群接触感染乙肝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