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课程思政的属性、生成逻辑与实践路径

2021-09-08杨晓珍王文权

职业技术教育 2021年17期
关键词:生成逻辑属性实践路径

杨晓珍 王文权

摘 要 課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有效地解决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单一化的问题。课程思政的三重属性,从不同层面全方位覆盖学生的思政教育,基于课程内在特征提取课程思政元素,使课程思政与各类课程乃至校园生活融于一体,潜移默化地推进高职教育立德树人的成效。课程思政的成效在于它的可接纳性,实施的难点在于如何创造这种接纳性。其实践路径是与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与实践教学相融合、与校园生活相融合。

关键词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属性;生成逻辑;实践路径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各类课程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立德树人理念,把“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提到了全新的高度。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从理论上解决了高职思政教育单一化承担立德树人任务、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离的问题。如何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属性,有效提升立德树人成效,需要深入探索课程思政与各课程的内在关联,挖掘共同的教育元素,使课程思政衔接自然,润物无声。

一、高职课程思政的三重属性

课程思政以思政教育为核心,旨在立德树人,体现出全面的育人功能。厘清其基本属性,有助于把握各类课程特征,发掘其“适切”的教育内容。

(一)思想政治性

思想政治性是课程思政的基本属性,“思政”是该概念的核心内涵。高职院校传统的思政教育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既作为公共基础课程的一个部分,又独立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高职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引导学生坚定党的信仰,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课程思政首先要践行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这些基本任务。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其他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并要求各高校“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其首先明确指出了课程思政的基本属性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致的,但也显示这是两类课程,两者不能完全等同。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课程思政”要挖掘专业课中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同样要求“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同时解决好与思政课的配合问题。思想政治属性始终居于第一性。课程思政的思想政治属性不等于在专业课程中机械地插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而是要转变思政教育理念,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政教育,突破传统思政课的单一模式,使思政教育实现全覆盖;是要找到专业课与思政课的结合点,突破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从大思政着手,把牢政治方向,突出价值观教育,扩大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切合面,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融合,实现思想政治、意识形态与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的有机统一。

(二)德育性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任务,是高职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传统的职业教育中,技能培养和德育工作被人为地分割,德育成为思政课的专门任务,专业的精细化和技术的操作化又使得德育难以与具体的“工作程序”结合,从而导致课程教学过程严重缺乏德育的成分。课程思政的实施,首先在观念上使德育回到了教学之中,并贯通于教学的全过程,每一门课都内在地具有“育德”的责任和使命。课程思政的德育性拓展了思政的内涵,并包含思政教育于其中,使思政教育外延到道德品质、职业精神、文明行为乃至遵纪守法等方面,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品德培养与价值观教育融于一体。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就是要通过多角度、多层面挖掘蕴含在各门课程中的人文性、思想性、规范性、文化性的德育元素,实现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机融合[1],遵循“育德”与“育才”相统一的原则,以文化人,全面提高高职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德育性是思想政治性的延伸,但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思政教育;德育性是基础,思想政治性是导向。课程思政需要结合各门课程的特点,依据专业的性质,设定德育性的具体教育目标,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在道德认知、情感体验、行为实践等方面得到发展与提高,实现预设价值的内化和行为态度的改进。

(三)教育性

课程思政的教育性是立足于人的教育的视角,以“成人”、育人为目的,从认知到实践,从知识领悟到行为习惯,贯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价值、情感、态度全方位融入,具体落实到每一位学生的知、情、意、行之中,内化于心,外赋于行。课程思政的教育学理论源泉是教书育人。高职院校教师由于缺乏专门的师范教育经历,在教学中习惯于技能的指导,使得学生精于职业的工具性,而缺乏人文底蕴核心素养。课程思政正是将教育与教学合一、教学与育人合一,以教育性指导教学实践,充分发挥高职课堂教学的育人主阵地作用。同时,高职院校还要大力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功能。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客观存在着大量的教育因素,这需要教育工作者去发掘,去普遍地联系,使“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育人理念,就是要将教育的“育人”功能全面渗透到所有课程,高职院校所有教师不仅要“授业、解惑”,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更要“传道”,有意识地“教导学生与人为善、教给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以及积极主动学习的难能可贵品质”[2],使之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二、高职课程思政的生成逻辑:元素的提取

课程思政不是在其他各专业课程教学中插入或添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是由现有各课程的基本内容引发、生成与专业内容相关的、体现专业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这种成效如何产生、如何切入、如何衔接等,是高职院校各课程实施的难点与困境。

(一)结合专业特点提取生成,为教学实施找到结合点

专业是课程思政生成的母体,课程思政不可能脱离专业教学而存在。任何专业都服务于社会和人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使专业与人文社会之间建立了联结点,为课程思政嫁接了桥梁。在教学实践中,高职专业教学受能力本位论的影响,在课程安排时偏重实践应用性课程,内容选择偏向操作性、专业性,专业素养类课程难以专门设置,课时不足;教材编写时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的结合严重欠缺,人文性、素养性内容被忽视。如果硬性地“植入”思政的内容,会使得教学过程牵强和乏味,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必须转换思路,由将课程思政“植入”专业课程转变为从专业课程中发现课程思政元素,由外在的“强加”转化为内在的融合,将思政与专业教育的“二元性”设计转化为具有专业属性的“一元性”教学生成,达到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例如,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教学中可以结合关税、贸易壁垒等内容的教学,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加征关税,对我国优势出口产品进行打压,目的是阻止中国先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最终抑制我国的发展和伟大复兴。通过这样的分析,既可以使学生学会基本的国际贸易技能,又可以让学生懂得国际贸易的本质,使学生在未来的国际商贸工作实践中,能够从更高的层次和视野来分析国际贸易问题,从而有效把握国际贸易的宏观变化。在工程类课程中,可以结合技术特点,导入工匠精神,在讲授华为技术、电商与现代供应链时,很自然就与科技立国、民族复兴、勇于奋斗等联系起来,生成多视角的思政元素,同时也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教学氛围,提升了教学效果。

(二)结合时代特征提取生成,把握课程思政的价值取向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高职院校必须把牢“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从丰富的时代内涵中提取生动活泼的教育素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2005年8月在湖州安吉考察时提出的科学论断,已被写入中共十九大报告,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因此,可在林学、农学、旅游管理等课程中融入习近平生态文明的思想,切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餐饮酒店管理课程中融入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案例;在汽车工程、鞋类设计与工艺、应用电子技术、材料工程技术等专业课程中,结合创新、绿色环保等理念组织教学素材,既与专业教学要求紧密结合,又与新时代发展理念一致,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互为一体,互相促进。

(三)充分汲取传统文化精髓,提升文化自信的底蕴

中华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树立文化自信是课程思政的基本任务之一。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对优秀传统文化实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弘扬和传播中国价值与传统美德。高职院校要结合公共基础课、通识课等课程建设,开发传统文化教育素材,尤其是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中要加大优秀传统文化素材选用的比重。传统文化素材的选用要结合课程特点,通识类课程可以采用分类建构课程的方法,如国学文化类、历史类、文学类、民风民俗类、艺术类等。专业课程可以采用案例、阅读素材、学习拓展等方式,结合专业内容选择素材,如高等数学中的极大值和极小值在《道德经》中就解释为“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庖丁解牛》是工匠精神的经典范例,服装设计可以选取汉服、唐装、旗袍等素材。国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象征性表达,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尤其是儒家文化中,天人合一、以民为本、和合中庸与当代中国人与自然和谐、以人民为中心等理念血脉相传。高职院校可以依据专业类别,以“专业通识”的形式,分门别类地从传统文化中选编切合专业特点的文化素材,建立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作为学生的课程拓展学习材料,也可以作为教师的教辅材料。

(四)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效提取,对教师提出综合性素养要求

课程思政要求全过程培养人、全面培养人,这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即教师不再是满足于在专业或某一学科方面学有专长,而是除专业知识和能力之外,还需要懂得思想政治、道德伦理、教育教学的相关知识、技能,只有具备思想政治自信力、人文素养的亲和力、教育素养的迁移力、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的综合力,才足以应对课堂教学的需要。因此,要有效提升课程思政的成效,需要提升专任教师的综合素养。面对当前专任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素养的不足,高职院校要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相关的培训,增强专任教师理论功底和知识积累,改变教师长期以来养成的专注于职业技能教育的育人理念,促使教师结合专业课程深入思考,养成适时渗透、及时呈现课程思政元素的习惯。学校要组织教师到思政教学研修基地、实践基地进行教学研修,知行合一,用实践体验来激发教师的思政情感,自觉形成课程的思政导向和以身示范的育人功能。

三、高职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在融合中修炼

课程思政的成效在于它的可接纳性,实施的难点在于如何创造这种接纳性。既要避免简单地植入、嵌入及片断地插入,又要有效实施价值引领,贯通核心理念,便于学生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习惯。

(一)与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

课程思政的德育性和教育性属性,决定了课程思政包含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功能,两者是一体协同的。职业素养是人们在职业活动过程中行为规范的体现,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价值理念和行为习惯,具体表现为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忠于职守、乐于奉献、团队合作、细致严谨等,这些职业品质与相应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往往融于一体,相互促进。如何将人文素养、职业精神融入专业课程教学?首先要把握专业课程的特点,例如《会计》课程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细致严谨,这既是品质,也是技能,两者缺一不可;《导游实务》强调要使学生学会耐心地沟通和注重细节,这门课中没有难懂的专业知识,但沟通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是从事导游职业必须具备的职业品质,在这门课里能力与素养是相通的。只有准确把握了专业特点,才能将课程思政与职业素养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其次,任课教师自身要不断提升人文素养、专业素养,重视课程思政。只有将课程思政转化为职业素养的具体内容,才能发之自然,契合主题,熟练地将两者渗透、融合。同时,授课教师还要有意识地依据专业技能特点,分类设计相应的专业素养目标,根据专业实践提取课程思政元素,使课程思政的素材源于专业,实现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有效融合。

(二)与实践教学相融合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思政实施的盲点与难点。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两个部分,前者主要是实训操作,后者不仅是以实践操作为主,而且是使学生置身于企业环境之中,感受企业氛围。如何将课程思政与技能训练相融合?如何将其贯通于产教融合中?首先,要把握好贯通融合的教育理念,这是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征。实践课要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的质量意识、服务态度、沟通方式等都无声地传达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现代产业要求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高职院校要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制度和实践流程,使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在企业实习期间,邀请企业优秀员工讲述先进事迹、工作经验,融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优秀文化素养于实践教学之中,让学生耳濡目染优秀员工的工作态度、社会责任、团队意识、工作技能、创新能力等,实现思政课程与企业文化、职业精神的有机融合。结合实习岗位,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参与,共同设计、制定融合课程思政内容的企业实践项目和岗位训练标准,按照准员工和准职业素养标准的要求,组织顶岗实习。

(三)与校园生活相融合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校园是学生生活的主環境。高职学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将课程思政贯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行全方位育人,需要有效整合第二课堂的教育功能,实现课堂显性教育与第二课堂隐性教育的有机衔接。以价值为引领,发掘“校园微素养”“生活微能量”等身边活的思政元素,推动单向度思政课向全方位育人的课程思政转型,形成点、线、面融合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探索“微学习+微公益+微活动”校园生活化育人模式,大力开展社会实践、公益志愿活动和文化社团活动,鼓励高职学生走进社区、企业、农村,通过开展项目化实践,助推课程思政落实落细,增强学生的职业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开展课后技术服务,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服务精神、责任意识和奉献的品质。寝室是学生最主要的生活空间,要树立“文化与生活一体化”育人理念,丰富公寓文化,注重发挥公寓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参 考 文 献

[1]于桂花.“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路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5):27-29.

[2]杨守金,夏家春.“课程思政”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10):98-101.

猜你喜欢

生成逻辑属性实践路径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逻辑理路
儒家廉政思想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及其现代境遇
对两种实体观的探析
用好文件“属性” 解决实际问题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论职业教育的生成逻辑
美国政治极化的层次界定与生成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