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角地黄汤对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凝血指标和临床疗效的影响
2021-09-08梁志奇吴晖叶妍婕邵丹洪丽芬
梁志奇,吴晖,叶妍婕,邵丹,洪丽芬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4)
脓毒症是临床常见急危重症,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50%~70%,其中约35%的患者继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一旦发展成DIC,病死率就会显著增加[1]。因此,积极改善凝血功能障碍是降低脓毒症病死率的关键。本研究应用犀角地黄汤治疗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并观察其对凝血指标、中医临床症候积分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 例。治疗组男16 例,女14 例;平均年龄(64.64±7.52)岁。对照组男17 例,女13 例;平均年龄(66.55±8.92)岁。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年龄18~85岁;符合Sepsis3.0的诊断标准[2];凝血功能障碍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内科学》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相关临床表现及实验指标;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中气营两燔证及血瘀证等制定,主要症状:身热夜甚,甚则四肢厥冷,神昏谵语,肌肤散在紫斑,疼痛状如针刺且痛处固定不移,舌质深绛,脉弦涩;次要症状:发热持续不退,烦躁不宁,喘促气急,腹胀便秘,口唇紫暗,或衄血,或尿血,或吐血,或便血,身目黄染,脉细数;具备主症3 项加次症2 项,或主症2 项加次症3 项,即可诊断。排除标准:对本研究用药过敏者;胃肠功能衰竭者;妊娠及哺乳期女性;治疗期间输注血小板或新鲜冰冻血浆者;临床资料缺失者;治疗未超过48 h死亡或出院者;严重精神疾病者;严重创伤性出血者。
1.3 方法 对照组根据《2016年脓毒症与脓毒性休克处理国际指南》[4],给予早期液体复苏、抗感染等治疗,必要时给予血管活性药、免疫调节、抗凝、机械通气、血液净化等治疗,疗程7 d。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犀角地黄汤治疗,药方组成:水牛角30 g、生地黄24 g、赤芍药12 g、牡丹皮9 g,浓煎至100 mL,每天1剂,分2次口服或鼻饲,疗程7 d。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 天的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APACHEⅡ评分、脓毒症相关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及中医临床症候积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PLT、PT、APTT、FIB 及D-Dimer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7 天,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注:PLT,血小板计数;PT,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活酶时间;FIB,纤维蛋白原;D-Dimer,D-二聚体。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第7天比较,bP<0.05
组别对照组D-Dimer(mg/L)9.43±3.12 5.80±1.68a 9.30±2.91 2.48±0.84ab治疗组时间治疗前治疗后第7天治疗前治疗后第7天PLT(×109/L)64.47±18.73 104.12±21.03a 63.31±20.17 138.28±24.08ab PT(s)20.31±1.61 18.16±1.61a 20.01±1.30 14.40±1.26ab APTT(s)79.84±14.54 71.44±13.25a 79.25±15.96 50.30±11.50ab FIB(g/L)7.40±1.23 5.34±0.99a 7.35±1.11 2.77±0.57ab
2.2 两组治疗前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及中医临床症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及中医临床症候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7天,两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及中医临床症候积分均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及中医临床症候积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及中医临床症候积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第7 天比较,bP<0.05
中医临床症候积分7.91±1.31 3.64±1.30a 7.94±1.30 2.27±1.29ab组别对照组治疗组时间治疗前治疗后第7天治疗前治疗后第7天APACHEⅡ评分21.72±2.31 14.49±1.87a 21.45±2.73 11.67±1.82ab SOFA评分7.84±1.23 6.91±1.35a 7.96±1.25 4.97±0.93ab
3 讨论
脓毒症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感染致死的最主要原因,具有发病率高和致死率高的特点。脓毒症患者常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病程后期可出现DIC,是脓毒症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5]。肝素是目前治疗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的常用药物,但近期有研究表明,其并不能提高整体生存率,同时,还可能增加出血风险[6]。所以,有关肝素治疗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具体方案,仍存在争议。此外,还有干预PC、TFPI等凝血途径的药物,在理论上可发挥一定作用,但还需临床进一步研究[7-8]。
近年来,中医药逐渐应用于脓毒症的治疗中,从拮抗毒素、维持机体免疫平衡、调节炎症反应等方面进行研究,已彰显了中医药治疗脓毒症的特色优势。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以发热和出血为主,属中医温病“血分实热证”的范畴。温热病邪,深入血分,血分热盛,热伤血络,热毒耗伤津液,血液黏稠,运行受阻成瘀。热毒壅滞、瘀阻脉络是本病的关键病机,故清热解毒、凉血散瘀是基本治则。犀角地黄汤是治疗温病血分证的代表方剂,由犀角、生地、赤芍、丹皮组成。犀角为君,清心凉血而解热毒,但由于犀牛是珍稀动物,现代多用功效相似的水牛角代替。生地为臣,凉血滋阴生津,一助犀角清热凉血又能止血,二复已失之阴血。赤芍、丹皮共为佐药,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可收化斑之功。四药相配,共成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剂。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凝血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PL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T、FIB、APTT和D-D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及中医临床症候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患者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及中医临床症候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犀角地黄汤联合常规治疗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可明显改善凝血指标,缓解临床症状,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病情严重程度,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