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发作应优先选哪种“救命药”
2021-09-08邬时民
文/邬时民
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一种类型,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症状。心脏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感觉到疼痛的,缺氧时心脏才会疼痛。当冠状动脉堵塞大于70%的时候,由于缺氧,心脏感觉到明显的疼痛,这就是心绞痛。可见心绞痛就是冠状动脉堵塞加重、心肌缺血更进一步的表现。心绞痛的特点是前胸阵发性压榨性的疼痛,可伴有其他的症状。主要是位于胸骨后,可以放射至心前区、左上肢和后背,一般持续数秒钟或者是几分钟。心绞痛临床上分为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是冠脉狭窄所导致的心肌缺血,不稳定的心绞痛是斑块破裂引起的心肌严重缺血,有发展成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甚至威胁到生命安全。因此,一般患有冠心病者都比较重视心绞痛的发生。但是,没有冠心病史者多数不会考虑到会发生心绞痛,却也有可能遭遇心绞痛的突袭,而突如其来的心绞痛则更加凶险,发生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急性循环衰竭或猝死的概率更高。
心绞痛患者的两种“救命药”
在临床上,硝酸甘油片和速效救心丸都称得上是心绞痛患者的“救命药”。但是,两者还是有区别的。
1.硝酸甘油片
硝酸甘油片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及预防,也可用于降低血压或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硝酸甘油片的药理作用包括扩张静脉,减轻心脏前负荷;降低心室充盈压,使舒张期冠脉灌注阶差增加;松弛血管平滑肌,减小血管张力,缓解侧支及传输血管的痉挛;促进血管壁前列环素生成,抑制血小板释放血栓素A2;降低血压,但可反射性地引起心率轻度增快;冠脉内用药可直接扩张冠状动脉。
服用硝酸甘油片不能过量,其用量有严格规定,如片剂成人一次1 片,舌下含服。每5 分钟可增服1 片,直至疼痛缓解。如果15 分钟内总量达3 片后疼痛持续存在,应立即就医。但是,有的患者为了迅速获得疗效,擅自加大剂量或者两次服药间隔时间过短,结果会引起严重低血压、心动过速、心动过缓、传导阻滞、心悸、循环衰竭甚至导致死亡。
有的患者服用方法不对,没采用舌下含服的方法,而是像一般药片那样用温水冲服,这样的服用方法达不到应有的疗效。因为用温水吞服的硝酸甘油片在吸收过程中必须通过肝脏,绝大部分的硝酸甘油在肝脏中被灭活,药效降低。而把硝酸甘油片含在舌下,舌头下面有许多血管,硝酸甘油极易溶化,溶化了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不但起效快,而且药效可高达80%。
硝酸甘油片对光敏感,宜放在棕褐色瓶内,不宜久存,有效期2~3个月,如含药10 分钟不化,提示失效。
2.速效救心丸
速效救心丸由活血化瘀和开窍醒脑的中药川芎、冰片等组成,具有行气活血、祛瘀止痛的功效,适用于气滞血瘀型的冠心病、心绞痛及缓解胸闷、憋气等,具有预防、治疗和急救三重功效。
与硝酸甘油片一样,速效救心丸也不能用温开水吞服,而是取4~6 粒,先嚼后再压在舌下含服,采用舌下含服法,药物的有效成分通过舌下黏膜吸收可迅速进入血液循环,避免了口服要经肠胃、肝脏代谢的过程,减少了药物降解损失,使之高浓度地迅速到达心脏,既见效快,缓解心绞痛的发作,又可防范给心脑功能带来严重损害。舌下含服口腔干燥时,可含少许温水,以利于药物的吸收,但不宜用水送服。用药10 分钟症状不缓解可酌情再服用4~6 粒。其他治疗用法,请遵医嘱。
服用速效救心丸还有一点就是坐着服用比站着和卧着效果大,这一点患者容易忽视。因为坐着服用速效救心丸,可使回心血量减少,减轻心脏负担,使心肌供氧相对满足自身需要,从而缓解病情。而站着含服时头部位置较高,常因周身血管扩张而致血压降低,引起晕厥;卧在床上含服,因心脏位置较低,致使回流心脏血液量突然增多,不仅加重心脏负荷,而且难以控制心绞痛症状。
速效救心丸是一种棕色滴丸,有特殊香味,有效期一般为1 年。如果发现药物变软、变黏、变色、破碎,最好马上换新的,以免因失效而延误抢救时机。
优先选哪种“救命药”
发生心绞痛时,究竟选硝酸甘油片,还是速效救心丸?心绞痛急性发作时,应优先选用硝酸甘油片。这是因为硝酸甘油片是目前公认的急救心绞痛的有效药物,起效快。到目前为止,尚无循证医学证据验证速效救心丸与硝酸甘油等效或优于硝酸甘油。
当硝酸甘油片无效时,可选用速效救心丸。临床研究证明,由于基因多态性等因素的存在,硝酸甘油片对部分心绞痛患者无效或疗效不显著。因此,当硝酸甘油片无效时,应选用速效救心丸。
但是,在选用这两种“救命药”时,应考虑到患者个体差异,有些患者对其中的药品应禁忌或慎用。
硝酸甘油片禁用于心肌梗死早期(有严重低血压及心动过速时)、严重贫血、青光眼、颅内压增高和已知对硝酸甘油过敏的患者。此外还禁用于使用枸橼酸西地那非(万艾可)的患者,后者增强硝酸甘油的降压作用。
对于低血压的患者,应该慎服速效救心丸。速效救心丸有一定降压效果,低血压患者用药后,可能出现眩晕等症状,加重低血压病情。因为速效救心丸的主要成分是川芎和冰片,如果脾虚胃弱的人经常服用,就容易让消化系统出现问题,可能出现肚子不舒服、腹泻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