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只是对中医的一小部分做了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的养生经

2021-09-08王明洪

保健医苑 2021年9期
关键词:针灸

文/王明洪

原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主任委员、世界卫生组织科学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如今已是92 岁的高龄,但宝刀依然不老。2020 年6 月,他还参加了2020 国际医疗科技创新空中峰会,并做了主题演讲。韩老自1965 年起开始从事针灸原理研究,研制的“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对镇痛和治疗海洛因成瘾有着良好的效果,对针灸疗法在全世界的推广应用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我只是对中医的一小部分做了研究”,韩老说。不过,他的谦虚并不等于没有其开创性的成就。韩老的高寿,和他淡泊名利、不断探索、经常锻炼等有着一定的关系。

韩济生

“我们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1997 年是中国针灸走向世界的关键之年,而韩老又是其中的“关键人物”。当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举行了一次千人听证会,讨论中国针灸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听证会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针灸是否能合法进入美国。“我第一个做报告,讲针灸的机理和作用。”韩老回忆,语气始终淡然。最终,听证会得出结论:针灸在镇痛和止呕吐方面确有疗效。自此,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医疗保险公司开始将中医针灸纳入商业保险。“针灸能够在国际上得到重视,我们做出了自己的贡献。”10 年后,美国针灸协会举办成立10 周年庆典,庆典会特意安排在北京举行,其目的就是为了给韩老颁发“美国针灸协会终身成就奖”。由于韩老在医学领域尤其是针刺镇痛方面做出的开创性贡献,有人认为他是继屠呦呦之后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候选人之一。“我不认为我们会获诺贝尔医学奖。”韩老说,“屠呦呦研究员获奖,是因为青蒿素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但我们做的这些工作,很难说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在这方面比不上屠呦呦研究员的青蒿素。但我相信,我们所做的这一切,与诺贝尔奖所鼓励的科学研究要对人类知识探索、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这一精神是高度一致的。”韩老说。

“要保持一颗好奇心”

1953 年,韩老从国立上海医学院毕业,原想做一名外科医生。可当时国家需要建立大量医学院校,就动员上海医学院这一班毕业生不要做临床科目,全部从事基础医学,以便成为优秀教师。韩老也放弃了多年的“外科梦”,选择生理学作为终身职业,1962 年调到了北京医学院。1965 年,根据国家指示,原卫生部开始组织研究针刺麻醉原理。“当时学院领导找到我,让我加入针麻研究队伍,我说我不信这个。领导说,我和你一起去看一个针灸麻醉手术再说。”韩老回忆:“等看完一个二十几岁女孩的开胸手术,我就服了。”1965 年9 月,韩老加入了对针刺机理的研究。从那一刻起,伴随着对针刺疗法化学物质基础的探索,中国疼痛医学开始起步。也正是从那一刻起,韩老与针刺麻醉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韩老又将“好奇心”与长寿联系在了一起,认为健康长寿的秘诀之一,就是要保持一颗好奇心,探究、发现生活中的乐趣。“比如,清早在操场走路,我就喜欢看天上的月亮,走到大树底下抬头看是一种感觉,走到篮球架子下面往上看又是一种感觉。”韩老还会使用微信,尽管他说自己“软件用得不太熟”,可发起微信来却十分娴熟,发照片还会用“原图”,说“不发原图无法放大,看不清楚”。

“最简单的运动就是快步走”

韩老年逾90 精力依然旺盛,很多人对此感到不解,问他在饮食上有什么讲究。韩老一笑:“我从小爱吃甜食,胃口也很好,但我长不胖,因为喜欢运动,消耗能量。平日,我习惯早上运动半小时,晚上运动半小时。最简单的运动就是快步走。后来,我开始打网球。虽然网球打得不好,或者有时我起得早,不能和别人一起打球,我坚持自己往墙上打,无非就是为了挥拍锻炼。”韩老关于锻炼有几个原则:一是“随心所好”。韩老喜欢打网球,认为每次挥拍都是一种享受。一次,他在打球时不慎扭碎了膝盖半月板,“一侧膝盖又肿又痛。治疗恢复后不能跑动了,只能走路,我就在大操场跑道上摇摆着双手快步走,极限是每分钟100 米,每一步平均80 厘米。”二是抓紧时间锻炼。韩老认为:锻炼并不是在每天规定的那段时间内,实际上有很多机会都可以锻炼。比如在电脑前工作、双手打键盘、双脚闲着无用时,不妨做做踝部屈伸,促进血液回流;在电脑前每工作1 小时可以起来走一下,也可躺下来,双腿做仰泳动作,较之缓慢走动,运动量更大。三是锲而不舍,韩老认为锻炼首先要做到一个“恒”字,切忌有头无尾。有特殊情况打断生活规律在所难免,关键在于尽早恢复,才不至于前功尽弃。

“鹅毛虽轻情意重”

生活中的韩老要求不高,只要满足基本需要即可。不过在公益方面,他却十分大方。为了提高效率,节约时间,他自费在美国购买资料或软件。考虑到研究生生活待遇低,他将出国讲学所得的讲课费作为津贴,按个人表现分发给大家。1994 年,韩老获“光华奖学金”1 万元。他和夫人决定将5000元买纪念品送给支持他工作的有关部门和实验室的学生及同事,另外5000 元捐献给边远山区的学校。1995 年10 月,“何梁何利奖”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韩老获生命科学科技进步奖10 万港元。他将5 万港元用来感谢同事和职能部门,另外5 万港元在基础医学院设立“求索奉献”基金,鼓励青年技术员在工作中不断钻研探索。此后,韩老每年都在校庆日向三至五名优秀中青年科技人员颁奖,表示“鹅毛虽轻情意重”,希望通过这一举措,对安心工作、默默奉献的教职员工表示敬意。2011 年,韩老将所获的“国华杰出学者奖”50 万元作为种子,成立北京济生疼痛医学基金会,帮助受疼痛折磨而又无钱医治的患者。2012 年,他将所获的“吴阶平医学奖”20 万元再次捐给“求索奉献”,使基金得以延续。90 岁时,他又向北京大学医学部脑科学发展项目捐赠100万元,以此庆贺自己90岁寿辰。

“她在家庭上付出的比我多得多”

韩老和他的夫人朱秀媛是在上海医学院学习时认识的,当时,朱秀媛在药学院就读。1955 年4 月,两人在哈尔滨喜结连理。婚后,两人的生活十分简朴,家中唯一的“奢侈品”就是一个分期付款的收音机。尽管生活拮据,却异常温馨。生活上,两人同甘共苦;学术上,两人互教互学。“她在家庭上付出的比我多得多。你要说‘半边天’,她就是‘大半边天’,比我贡献大。我是住在北医的,一个礼拜才回去两次,家里孩子的事情,那么多的事情,都是她照顾。如果没有她支持的话,我哪会取得这些成绩。”1999 年,凝结着韩老三十余年心血的《针刺镇痛原理》出版,韩老把这本书作为献给妻子的千禧年礼物:“这本小册子记录了这30 余年科研的历程,几乎每一点新的发现都与您同享,很多挫折也与您同当。愿这本小书和这张1999/2000 年贺卡作为我们毕生的纪念和见证。”在事业上,朱秀媛总是配合和支持韩老。有时,韩老把家中的积蓄用作公益捐献,朱秀媛也从没一句怨言。2015 年,韩老和朱秀媛迎来了钻石婚,子女也回国庆贺。韩老欣然提笔,作诗一首:“回眸连理六十载,今朝喜庆钻石婚。儿孙万里来祝贺,携手共进又一春。”诗不长,但韩老对夫人的情感以及对未来的希望之心由此可见一斑。

猜你喜欢

针灸
针灸治疗产后尿潴留的研究进展
颈椎病采用针灸治疗的效果分析
针灸在辅助生殖促排方案中的应用探讨
中医针灸推拿治疗老年性便秘的应用效果分析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宁神汤结合针灸治疗更年期失眠的效果探究
“针灸鼻祖”皇甫谧:开挂的励志人生
针灸发展前景研究
针灸
石器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