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1-09-08王彬

新课程·上旬 2021年49期
关键词:空间思维高中地理核心素养

王彬

摘 要:探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通过定位、划分、比较、建构、测绘、复制等方式,引导学生把握地域特色,了解地域划分,培养综合思维,升华学科,增强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空间思维;核心素养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和人类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学中人地关系的研究重点是空间关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将区域认知列为四大核心地理素养之一,意味着学生可以基于区域视角定位、区域分析和区域未来发展预测进行区域识别。本文通过定位、划分、比较、建构、制图、再现等方式对高中地理教学进行了探索,引导学生从把握地域特征、理解地域划分、培养综合思维、升华主体意义,培养学生的地域认知能力,增强地理空间思维。

一、定位,把握事物特征

区域定位是指教师根据时间和空间要素,如经度、纬线、陆地和海洋位置、地形面积等进行定位,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定位类型。为了实现准确的区域定位,学生需要有扎实的地理空间知识,能够掌握地理事物的特征,从而正确判断地理事物,掌握该领域的地理技能[1]。

区域空间定位的方法有很多,包括经纬网定位法,即按经纬网定位法通过经纬度测定位置;另一种是相对定位方法。在这种方法中,重要的地理对象与该对象相关。此外,还包括根据陆地和海洋的轮廓、地理事物的形状、面积、自然地理、图例、注释、尺度等,教师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区域定位方法的能力,加强学生的陆地空间定位思维。

二、划分,发现彼此差异

区域划分是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重要方面,不同的面积、不同的判别指标,它们之间既有相同点,也有差异。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相关内容对知识进行区域划分,寻找相同之处,也可以比较差异,引导学生在此过程中动态发现异同,加强地理空间意识。

三、比较,联系特定要素

区域地理学的要素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这两个方面。自然地理要素可细分为地形、气候、水文和种植等,人文地理要素包括农业、工业、交通和城市等[2]。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比较区域要素中把握区域特征,增强区域认知能力。

区域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构成区域地理环境的各种要素,本质上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大气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生物循环和其他物质运动以及將它们结合在一起的能量交换。也就是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理解一个因素入手,推断出与之相关的其他因素,使学生学会认识整体并综合运用。

四、建构,促进因地发展

通过知识体系的构建,可以使学生对定位划分和区域划分影响因素、地域特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这对培养学生的地域认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认识区域方面,学生不仅要学会按照不同的尺度了解区域,分析区域特征,还要因地制宜地采取区域协调发展的措施,促进知识体系建设的完善和深化。

因此,构建地理区域认知系统的基本思路是首先从一定角度出发,在特定的区域背景下,根据区域地图和相关信息,确定区域空间;其次通过分析自然要素与文化特征的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和把握区域自然与人文的基本特征,得出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最后,提出确定区域发展因素的可行措施。

五、导图,呈现综合思维

区域地理思维导图允许学生整合、总结,在总结知识之后构建连贯、清晰、系统的知识网络,促使学生完整地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有助于学生整合区域元素,深化整合思维,形成分析思维等,教师应重视思维导图在区域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总之,区域认知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是一致的,共同构成高中地理的核心素养,是地理教学的综合价值,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继续注重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不断学习,真正实践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培养和提高适应社会变化的必备素质和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腾飞.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J].广西教育,2021(2):131-132.

[2]周彩虹.中学生区域地理特征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0.

注:本文系武威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课题编号:GS[2020]GHB3915)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空间思维高中地理核心素养
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平面图与立体图的思维培养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基于空间思维拓展的风景园林专业设计基础教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