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核心素养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2021-09-08邵春艳

新课程·上旬 2021年49期
关键词:成土紫色土母质

邵春艳

【课标解读】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学情分析】土壤虽然是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的自然地理要素,但初中地理教材没有“土壤”这一章节,所以高一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比较陌生,需要降低学习难度,提供更多的图表、文字材料及观察实验,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重难点。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识别土壤的结构及组成;综合思维:理解各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区域认知:了解我国不同颜色土壤分布及各分布区地理环境特征;人地协调观:举例说明人类对土壤的改良及养护,树立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教学方法】对比分析法、读图分析法、观察实验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导入:我假期旅游到过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江南丘陵、海南,带回来这些土壤样本,请同学们辨认一下,这些土壤分别属于哪个区域?

学生回答:黑土属于东北平原,水稻土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紫色土属于四川盆地,红壤属于江南丘陵,砖红壤属于海南。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不同区域土壤样本的方法,激发学生探索土壤颜色成因的兴趣,为后面成因分析埋下伏笔。

落实目标一:观察土壤

1.土壤概念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观看土壤组成的实验视频,通过视频总结出土壤的组成成分。

学生活动:土壤组成:通过观察实验得出结论:土壤中含有沙、黏土、植物根叶、空气、水。

设计意图:通过先推测后实验验证的方法,让学生体验科学的观察过程与方法。

2.垂直分层

教师活动:我在烟台福山区某果园拍摄一张土壤剖面图,请说一下观察土壤的方法。

学生活动:观察土壤的厚度、分层、颜色、有机质含量等。

设计意图:对比生活中的土壤垂直剖面,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落实目标二:描述土壤形成过程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3-4-4土壤的形成过程示意图,描述土壤的形成过程。

教师小结:裸露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形成成土母质,低等植物及微生物作用下形成初具肥力的原始土壤,高等植物及微生物作用下形成肥力较高的成熟土壤。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图解方法,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表述土壤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从综合的角度分析土壤发生、发展和演化过程的能力。

落实目标三:分析影響土壤形成的原因

活动一:成土母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材料一:四川盆地成土母质主要是由石灰性紫色砂岩、页岩变来的,据说其紫色可以保留很久而不褪色,由于紫色土母岩疏松,易于崩解,钙质和磷、钾等矿质养分含量丰富。

材料二:南方低山丘陵成土母质由第四纪的红色黏土和第三纪红砂岩组成,由于该地区降水丰沛,土壤淋溶作用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铁、铝的氧化物较丰富。

结合材料分析:①四川盆地为紫色土而南方低山丘陵为红色土的原因是什么?②四川盆地紫色土与南方低山丘陵红色土哪个土壤肥力高?

教师小结:四川盆地成土母质为紫色砂岩和紫色页岩,所以为紫色土,肥力高;南方低山丘陵成土母质为红砂岩,氧化铁成分高,呈红色。结论: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矿物成分及颜色。

活动二:案例探究

材料一:东北地区俗称黑土地,主要分布在许多山前的波形台地上,这些耕地被称为坡耕地。初垦时这里的黑土层有60到80厘米厚,最深可达1米,人们常说黑土地上是“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东北地区黑土原本非常肥沃,然而仅过了50多年,这里的黑土层由于水土流失几乎薄了一半,一些地方只剩下薄薄的一层,颜色也慢慢由黑变黄,个别地方甚至已成为遍布沙石的不毛之地。

材料二:哈尔滨气候资料图。

问题:(1)东北土壤为什么是黑色的?(2)黑土为什么有机质含量这么高?(3)分析长期以来,黑土肥力不断下降变“薄”、变“黄”的原因。你有什么好的养护措施?

教师小结:(1)东北土壤有机质含量高。(2)①东北属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草甸植被覆盖率高。②冬季寒冷形成季节性冻土,抑制了微生物活动,有机质分解缓慢,转化成腐殖质。(3)原因:过度垦殖坡耕地使黑土层流失、肥力下降。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案例进一步分析土壤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增强学生对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注:本文系“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实践力渗透策略”研究课题。

猜你喜欢

成土紫色土母质
281例儿童眼部毛母质瘤的临床及病理分析
试论矿山生态修复的地质成土
我国特有的土壤类型——四川紫色土
土壤侵蚀作用是雏形土和新成土广泛分布的成因研究
贵州成土母岩类型及其与耕地土壤关系探讨
重庆沙溪庙组紫色土土壤基质和优先流入渗的定量测算
贵州母岩(母质)对土壤类型及分布的影响
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氮磷径流特征研究
江西不同类型紫色土烤烟氮、磷、钾含量的规律研究
儿童多发性毛母质瘤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