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社区参与旅游研究回顾与展望
——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的知识图谱分析
2021-09-07张行发
徐 虹 张行发
[提要]社区参与是目的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话题。运用CiteSpace和Vosviewer对CNKI收录的417篇社区参与旅游研究的北大核心和CSSCI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总结,结果表明:①国内社区参与旅游文献时间分布可分为研究起步阶段(2000-2003年)、快速增长阶段(2004-2008年)、稳步深入阶段(2009-2020年)三个阶段;②社区参与旅游研究形成了核心研究机构和核心作者群体,但并未形成跨机构稳定的合作团队;③既有研究内容集中在社区居民、社区旅游增权、生态旅游、民族村寨旅游等几个方面,居民态度感知、行为和增权研究是当下热点问题,结构方程模型是常用的定量研究方法;④针对现有研究量化研究方法单一、本土化理论创新不足等问题,未来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深化研究内容和主题、引入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量化研究方法、加强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并建构本土化的理论框架。
引言
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必然涉及旅游目的地东道主的“主体性”和可持续发展问题[1],社区参与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社区居民也成为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角色和参与力量。“社区参与”概念来源于西方,最初更多体现的是政治内涵[2],指的是社区主体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组织或其他渠道,积极参与到社区的政治、经济和事物管理,进而影响公共权力运转,维护自身权益,增进社区福利的过程[3](P.257)。学者Murphy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旅游:一种社区方法》,使社区因素在旅游业发展中受到学者的关注[4]。西方学者最初将社区参与旅游作为旅游规划的方法来研究,Haywood认为社区参与旅游规划是当地政府、居民、规划师和专业人员等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的决策过程[5]。而国内的社区参与旅游研究相较于西方起步较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但社区参与作为根植于西方的理论在中国本土情境下并未能实现大的发展和理论突破,有序的社区参与旅游机制仍在探索之中[6],符合中国国情的社区旅游增权理论框架尚未建立[7]。
在实践中居民参与意愿和行为受到现实影响并不顺畅,居民参与能力也受个人综合素质[8]和权力未得到法律法规的保障[9]等因素而显得不足。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社区居民失权而引发的社区利益相关者的矛盾冲突不断加剧[10],尤其体现在居民与外来开发商的利益纠葛方面。居民是目的地的主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诸多乡村社区的乡村旅游业态在蓬勃发展,协调利益相关者的矛盾并构建有序的社区参与机制推动目的地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11],破解乡村旅游地社区居民因权利缺失而陷入“贫困陷阱”[12],在理论上突破西方社区参与范式的解释限度和边界以形成符合中国情境的理论体系[13]等问题,都需要对中国情境下的社区参与旅游进行深化研究。有鉴于此,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社区参与旅游研究的主题和热点问题等,以期为本土化社区参与旅游研究的深化和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启发。虽然有学者对国内社区参与旅游做过一定梳理[14,15],但文献相对久远,缺乏最新研究内容,在研究方法上创新性不足。本研究运用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可对该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和研究趋势等清晰呈现,并提出未来研究应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运用知识图谱的方法来对国内社区参与旅游的相关研究热点、研究的主题、研究的热点演进等内容进行梳理,知识图谱是在引文分析理论和信息技术可视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绘制工具主要有SPSS、Uciet、CiteSpace、VOSviewer等可视化分析软件。VOSviewer是2010年由荷兰莱顿大学的CWTS研究中心的Van Eck和Waltman开发的一款文献分析和知识可视化软件,其在文献关键词分析、聚类分析、主题词、作者信息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16],该软件在处理大数据和绘制图像方面也具有较为突出的优势,可以更清晰展现研究领域的热点和主题。CiteSpace注重以树形图及连线等表示各个主题关系强弱, VOSviewer则主要以距离、密度等解构节点之间的聚类关系, 两者优势互补, 可以准确挖掘研究主题的本质[17]。有鉴于此,研究特选取VOSviewer和CiteSpace作为分析工具,CiteSpace主要绘制研究机构图谱,VOSviewer主要绘制作者共现、关键词聚类和关键词叠加可视化图谱。
(二)数据来源
为确保研究样本的权威性和准确性,以CNKI数据库中的北大核心和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中的期刊为样本数据,为使研究文献不被遗漏,运用高级检索以“社区参与旅游”为主题进行检索,同时剔除一些主题笔谈、名家访谈、会议简介、调查类等文献22篇,共获得417篇社区参与旅游的相关研究文献,文献的时间跨度为2000年1月-2020年11月,文献检索时间为2020年11月24日,将417篇文献以Endote和Refworks格式导出,格式转换后导入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
(三)文献发表时间与阶段划分
从文献的发文量来看(见图1),社区参与旅游相关研究自2000年到2020年整体呈现增长的态势。总体来看,国内的社区参与旅游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图1 国内社区参与旅游2000-2020年发文量
研究的起步阶段:(2000-2003年),该阶段属于社区参与旅游研究的起步阶段,社区参与理论刚引入国内不久,研究文献数量非常少,研究问题比较单一,研究学者数量较少,主要是对社区参与概念的理论探讨和辨析。刘纬华较早在《关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若干理论思考》一文中提出社区参与旅游概念,认为社区参与旅游是指社区作为主体进入到规划、开发等涉及旅游发展重大事宜的决策、执行体系中,并且探讨了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机制,这也是国内学者开始认识到社区参与旅游在可持续发展中是不可缺少的机制[18]。但学者黎洁对社区参与旅游进行了经济学内涵的分析,认为社区参与的实质是居民为让政府考虑他们的利益来试图影响旅游的决策过程,在增加居民收入等方面未必是好途径,不应过分夸大它的功能[19]。随着学者对这一概念的分析,社区参与旅游研究逐渐走进研究者的视野。
研究的快速增长阶段:(2004-2008年),此阶段是社区参与旅游研究的快速增长阶段,研究者对该问题愈加重视,文献数量在2008年达到峰值,研究问题和视角也进一步扩展,并出现了一批研究代表人物,如中山大学的保继刚、孙九霞、左冰等。社区参与理论也被应用到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实践中去检验是否可行。社区参与模式、社区参与机制、参与问题和路径、参与旅游规划等问题受到学者的关注。随着旅游实践中社区利益相关者矛盾加剧影响了社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情况,社区旅游增权的相关研究也开始出现,也有学者开始关注到居民态度感知和行为等微观问题,研究出现从宏观视角到微观问题的转变,但在研究方法上,仍然是以民族志、访谈等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定量的分析。
研究的稳步深入阶段:(2009-2020年),此阶段文献数量不多,趋势较为平缓,研究内容和视角逐渐深入。在研究方法上,不再仅仅局限于民族志和访谈等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中的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成为主流定量研究方法。研究问题从宏观聚焦到微观,研究的旅游产业形态更加多元,主要聚焦于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研究视角也逐渐从社区旅游参与转向社区旅游增权,旅游发展中的公平正义、居民感知、参与行为、参与机制等成为研究的热点话题,此外,居民在参与中的矛盾冲突和利益协调也成为关注的重点话题。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发文机构知识图谱分析
运用CiteSpace对数据分析,可获取该领域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网络和节点情况(见图2),从发文机构的排序来看,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在该领域发文量位于前三甲,其次,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四川大学旅游学院、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和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也在该领域研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科研论文产出。从机构的区域分布来看,社区参与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南方的一些知名高校,北方的高校相对较少;从机构的合作关系来看,共有节点322个,节点间连线134条,网络密度为0.026,由此可见,该领域研究机构连线较少,研究机构之间缺乏稳定的合作关系。
图2 研究机构知识图谱
(二)作者共现知识图谱分析
图3 作者共现知识图谱
(三)高频被引文献分析
研究领域高频被引文献表明对该领域研究具有重要的贡献,研究者赞成其观点并引用[25]。在社区参与旅游研究领域高被引TOP10文献中(表1),中山大学保继刚和孙九霞有4篇被学者们广泛引用,其中在《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中西差异》一文中深入分析了中西社区参与研究的差异,为国内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26]。两位学者又对中西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研究脉络详细梳理[27],为后续研究指明了一定方向,两位学者还扩大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将社区参与应用到旅游人类学的研究中去,推动了学科研究之间的交叉融合[28]。左冰、保继刚和孙九霞在后续研究中认识到了社区参与旅游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不足,将“增权理论”引入到旅游研究,对于深化中国情境下社区参与旅游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21]。学者郑群明等在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上提出要注重社区居民参与,可从根本上增加农民收入和就业机会,对后续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具有引导意义[29]。罗永常认为利益得到保障是有效社区参与的决定性因素,并提出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的利益保障机制,对旅游利益相关者矛盾的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30]。针对国内没有一套完整的社区参与旅游框架的问题,潘秋玲在国外社区一体化概念的基础上,创新性的提出旅游社区一体化框架[31]。总体来看,该领域高被引TOP10文献为社区参与旅游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思路和框架。
表1 社区参与旅游高被引文献TOP10
(四)关键词共现与研究主题聚类分析
关键词是表达研究文献内容的重要词汇,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可以有效挖掘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通过分析国内社区参与旅游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图4),整个关键词知识图谱以社区参与为核心,呈现放射状。社区参与旅游研究领域共获得870个关键词,考虑到高频关键词能清晰显示不杂乱,以每个关键词出现3次及以上为阈值,共获得了84个高频关键词,关键词共现图谱较为清晰。在VOSviewer的标签视图中,每一个圆圈代表研究的一种元素,圆圈大小代表着元素的活跃程度,通过对关键词进行分类,同一种颜色圆圈是研究的一个主题聚类[32],通过分析该领域417篇北大核心和CSSCI文献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并结合知网上的文献对研究内容详细梳理、划分研究主题,从而大致获得了该领域六个方面的研究主题内容。
图4 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1.社区参与的居民相关研究。居民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关键利益者,他们的态度和感知是目的地得以更好发展的重要前提。有学者研究表明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正面感知和积极态度不仅有助于增强旅游地的吸引力,而且有助于增进游客的旅游体验[33],也有研究认为居民参与旅游可起到环保作用[34]。学者也在不断探讨居民参与旅游的路径和方式等[35]。随着研究深入和旅游实践的推进,居民参与旅游规划的路径和模式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36]。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目的地公地悲剧、精英俘获、居民失权等问题频发,激发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研究视野转向居民与游客、开发商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矛盾的相关研究[37],为更好地缓解利益相关者矛盾冲突、实现社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学者陆续对社区参与机制、参与模式、参与行为进行了深入探讨[38,39]。居民微观层面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等也成为重要议题,居民感知[40]、参与意愿[41]等问题成为当下的热点话题。作为社区参与旅游的主体,居民问题的相关研究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质需求到精神需要,越来越聚焦于居民的利益和发展、聚焦于社区底层居民的权利、归属感、感知价值等问题,这也进一步体现了社区参与旅游研究的重要转向,更加关注于居民自身能力体系的建设。
2.可持续发展与社区参与。可持续发展一直是旅游产业追求的主旋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强调社区利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社区参与旅游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式,其本身就是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有学者认为社区参与是实现扶贫目标的重要路径,可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42]。刘佳方等以循环经济为视角,认为社区参与是景区规划开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43]。丁焕峰肯定了社区参与旅游是扶贫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并认为是开发式扶贫制度上的创新[44]。叶春等采用量化研究方法从社区参与视角对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评估,可持续发展实现了量化分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45],社区参与到底是否促进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刘昌雪认为居民如果没能从旅游发展中获益,却忍受了环境破坏、价值观被冲击等问题,会对旅游发展持敌对态度,进而影响旅社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46],也有研究关注到社区参与旅游中的收益分成模式,认为居民只有获得动态收益才会支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47]。刘涛从利益相关者梳理了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五种矛盾,认为如不能协调这五种矛盾,社区旅游业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48]。因此,可持续发展与社区参与旅游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在近二十年的研究中一直是长盛不衰的话题。
3.乡村旅游发展与社区参与。乡村旅游作为当前重要的产业形态,其较多问题涉及乡村社区居民,因此也成为社区参与旅游领域重要的研究主题。孙九霞较早关注到农民在社区旅游中参与的现状及原因,提出要关注农民自身能力成长的问题[49]。针对乡村旅游发展未能切实带动乡村地区发展的现实困境,王琼英提出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模型和保障机制,模型中特别关注到居民利益问题[50]。针对农家乐利益相关者矛盾冲突问题,马妍提出农家乐社区参与层次的新模式,丰富了该领域参与模式的相关研究[51]。科学评价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状况,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汪芳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构建了评价模型,在当时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52]。刘相军研究了乡村旅游地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关注到了公平问题,丰富了社区参与旅游研究[53]。针对旅游实践中社区利益相关者矛盾冲突问题,郭文提出了村民参与开发的“轮流制”模式,该模式实现了村民在经济等方面的增权,可解决利益分配不公平的问题,对后续更好地解决利益相关者矛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54]。为更好地实现公平有序参与,学者也对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55]。有学者提出权利关系对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具有重要影响,破除权利—利益结构网的障碍,才能实现居民真正参与[10]。侯国林等对周庄、宏村等几个旅游村镇的社区参与度进行了定量评价,有助于量化参与效果[56]。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乡村社区居民的可持续生计等问题成为重要且现实的问题,如何破解参与障碍让居民有序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中并持续获益,值得去深入探讨。
4.生态旅游发展与社区参与。生态旅游也是社区参与旅游领域关注的重要主题之一,生态旅游强调对生态环境和原生态文化的保护,并且要维护当地居民的生活,其在发展之初就已经与社区参与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学者认为社区参与是对旅游目的地负责的最佳途径[57],因此,生态旅游社区参与的激励机制和居民参与动因也被研究者所关注[58,59]。为更好探究居民行为与自然生态保护的关系,黎洁较早运用SEM实证验证了两者的关系,肯定了居民决策的重要作用[60]。随着研究与实践的深化,居民参与模式也成为重要内容[61,62]。在居民参与获益问题研究上,马奔等研究了社区参与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认为目前的社区参与生态旅游无法达到可持续生计,要从模式和机制构建、居民赋权的角度来解决[63]。社区居民是生态旅游的获益者,如何构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谐统一的参与机制也受到研究者的关注[64]。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背景下,生态保护成为当下热点问题,从居民社区参与视角统筹好目的地环境保护与追求经济效益两者之间的矛盾,应该是未来应关注的重点话题。
5.社区旅游增权研究。伴随着社区参与被引入到国内旅游发展却遭遇发展瓶颈的问题,社区旅游增权的相关研究也成为重要的主题。旅游被开发商或政府所控制,忽略了社区参与是社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与外部力量的抗衡取得某种程度的控制权的过程,因此,权力关系成为社区参与旅游中的重要因素[21]。自中山大学左冰、保继刚将增权理论引入中国以来,社区旅游增权的理论和案例研究逐渐丰富,但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本土化的社区旅游增权理论框架尚未形成,增权在制度研究方面没有实现大的理论突破。左冰对旅游增权理论进行了本土化的研究,并认为明晰资源产权,改革旅游资源租赁使用制度是解决政府、开发商和居民权利不平衡的起点[65],该研究推动了国内旅游增权的本土化研究。翁时秀以古村落为例,认为增权的关键在于日常生活中激发村民的权利意识和权能,强调心理增权的重要作用[66]。张河清构建了滨海旅游社区增权指标体系,对于旅游增权的指标维度划分提供了一定借鉴[67]。胡北明构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社区增权理论框架,并提出我国的社区增权必须先进行制度增权,丰富了国内社区旅游增权理论,具有一定指导意义[7]。关于社区增权的研究,国内已经到了立法增权与依法增权二元分野的态势,王维艳对立法增权和依法增权进行了比较,并认为两者是并行不悖的[68]。既往研究中学者们都在探讨外部增权的相关问题,但是居民获得权利如何有效运用的问题也值得我们去关注。
6.民族村寨旅游与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是以少数民族乡村社区为目的地,以人文事象和自然风光为吸引物, 以体验异质文化,追求淳朴洁净, 满足“求新、求异、求乐、求知”心理动机的旅游活动[69]。民族村寨作为特殊社区,居民是否参与到旅游规划与发展中尤其是利益分配保障机制的建立过程关乎村寨旅游发展的命运[70],因此,罗永常[71]等诸多研究者都关注到民族村寨旅游居民获益的相关问题,并提出利益保障和协调机制。同时也有研究者关注到民族村寨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参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路径[72]。随着国内脱贫攻坚战的深入开展,民族村寨旅游与脱贫致富的相关研究也在不断兴起[73]。除此之外,民族地区是少数民族文化浓厚,特色鲜明的重要区域,面对旅游发展中的过度商业化和文化原真性丢失的问题,关于民族村寨旅游中居民参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也是学者关注的重点话题[74]。总之,民族村寨旅游作为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研究中的重要主题,研究者对旅游开发、利益冲突、文化保护与传承等内容进行了多视角的深入探索。 国内诸多民族村寨在旅游发展中受到外来游客的冲击,居民价值观异化、文化原真性丢失、生态环境遭破坏和过度商业化等困境,未来研究中如何实现旅游发展与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并推动居民有序参与旅游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三、研究热点及演化趋势分析
将文献发表时间叠加到关键词共现网络中获取关键词时间叠加图,如图5所示,不同颜色对应关键词在文献中出现的平均年份,可以发现国内社区参与旅游领域研究热点问题的演化趋势。VOSviewer分析软件同时也可以生成关键词聚类密度视图,如图6所示,节点区域内的数量越多,它的权重就越大,在颜色呈现上越趋向于红色;权重越小,颜色呈现上越趋向于蓝色[75],从蓝色到红色代表着研究的热度越来越高。从图5和图6综合分析可见,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是社区参与旅游研究关注的热点旅游业态,民族地区、民族村寨、传统古村落、国家公园、湿地等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案例地,结构方程模型是该领域比较常用的定量研究方法;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开发、社区参与模式、社区参与机制、社区增权、利益相关者和居民感知等是研究的热点问题。
图5 关键词共现叠加可视化图谱
图6 关键词聚类密度可视化图谱
从图5可见,社区参与旅游前期研究内容较为宏观且研究问题较为分散。热点关键词主要为旅游人类学、文化旅游、开发模式、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旅游开发等,研究方法上多为半结构化访谈、扎根理论等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较少;其次,研究案例地主要为古村落、自然保护区、湿地,原因在于这三种形式的案例地都强调居民是案例地的利益群体,居民参与和支持是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后期研究案例地转向为民族村寨、乡村、国家公园,原因在于民族地区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载体,社区参与旅游是民族地区自身发展的需要,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居民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持[76]。另外,随着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旅游成为乡村重要的产业形态,乡村居民参与更是成为脱贫致富的重要路径,因此,乡村成为研究热点案例地。除此之外,国家高度重视对国家公园的建设,并相继出台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等系列政策,社区居民是国家公园的关键利益相关者,国家公园旅游只有让社区受益、满意且参与管理,管理目标才能够实现[77],因此也推动了国家公园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案例地。
2012年以后研究内容细分较为明显且研究问题较为集中,热点关键词主要有社区增权、社区参与机制、居民感知态度、旅游精准扶贫、利益分配和吸引物权等,原因在于随着旅游业实践的发展,居民自身参与能力低下、参与意识淡薄和外部参与制度的不健全而导致了社区利益相关者矛盾冲突加剧,使得居民失权和利益分配不公平的现象频发,影响了社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居民作为旅游目的地的主人,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聚焦于居民行为和情感态度方面的研究,并不断探讨有序的社区参与机制和公平的利益分配问题。此外,国家政策高度重视脱贫问题,旅游精准扶贫更是要求居民参与到旅游中去获益,有鉴于此,旅游精准扶贫成为此阶段的研究热点。冲突一直以来都是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中的现实和焦点问题,保继刚、左冰等学者在此阶段创新性的提出了吸引物权的概念来进一步解决社区利益相关者的矛盾冲突问题,并提出通过制度性增权来解决社区居民制度性“无权”和“去权”状况,改革我国集体土地所有制等[78,79]。综上可见,社区参与旅游相关研究越来越聚焦于居民的发展和利益问题,居民问题成为关注的对象和主流,研究热点问题呈现出从宏观视野到微观聚焦的转变态势。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以CNKI中北大核心和CSSCI数据库中的417篇社区参与旅游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可视化分析工具VOSviewer和CiteSpace绘制出研究机构图谱、作者共现知识图谱、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等,研究结果表明:
(1)从文献时间分布上看,国内社区参与旅游研究相关文献整体数量不多,可分为研究起步阶段(2000-2003年)、研究快速增长阶段(2004-2008年)和研究稳步深入阶段(2009-2020年)三个阶段;
(2)从研究机构和作者共现图谱来看,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在该领域研究产出位居前三位,研究机构集中于南方知名高校且机构之间缺乏稳定合作,研究领域高产作者少且未能形成众多紧密的研究合作团队,但形成了一批研究代表人物,如中山大学的保继刚、孙九霞、左冰、暨南大学的王华等学者,学者左冰将“增权理论”率先引入中国,进一步推动了社区参与旅游的深化发展,学者孙九霞将社区参与旅游运用到社会人类学中去,进一步推动了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
(3)从研究主题来看,既有国内社区参与旅游集中在社区居民、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社区旅游增权、民族村寨旅游等几个方面,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民族村寨旅游作为社区参与旅游持续关注的话题一直备受研究者重视,而乡村旅游等都是伴随国家政策走向和旅游业实践发展而关注的热点话题;
(4)从研究热点的演化趋势来看,国内社区参与旅游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宏观研究阶段和微观聚焦阶段两个阶段,研究的热点问题从宏观视野到微观聚焦,研究方法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研究视角从“物”转向“人”,越来越关注居民的可持续发展,目前的研究问题聚焦于社区居民情感态度和行为方面的研究,如社区居民旅游增权、居民价值感知、居民参与机制和行为等成为当下研究的热门话题。
(二)研究展望
旅游业发展正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必然离不开对目的地居民的重点关注,居民参与和支持是目的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践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对国内社区参与旅游研究的梳理,结合当前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和背景,未来国内社区参与旅游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1)在研究主题和内容方面。目前社区参与旅游研究内容从宏观视野到微观聚焦,居民感知和行为成为该领域研究的主流话题。早期社区参与旅游更多是作为一种力量来引起政府关注和资源投入及政策倾斜,是一种外取式的参与模式,后期更加关注社区增权、居民参与行为等,这实际上是能力建设问题,更加倾向于内涵式的参与,尤其是乡村旅游等业态蓬勃发展,居民的获益和脱贫问题愈发重要,外来资本的介入也再次引发了一些旅游目的地的贫富差距问题,原因在于社区参与旅游中居民权力和能力不足致使其在获益方面处于弱势地位。
因此,消除社区居民参与障碍,提升居民参与能力,赋予居民更多的权利,构建社区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才能使得居民在旅游实践中获益并推动社区参与旅游研究本土化的进步。在研究内容上要关注居民社区参与旅游能力提升的相关研究,构建符合实际发展现状的社区参与旅游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不断采用量化研究方法精准测量居民的参与度和参与意愿等内容;其次,加强对居民权利的相关研究,要对社区增权理论中的政治、经济、社会、心理等四个维度展开细化研究,深化对社区旅游参与权利法律法规层面的研究,考虑社区旅游增权本土化的制度创新问题,从政策制度层面出发厘清社区旅游增权的方式,同时要关注居民获得权利后的有序使用问题,探索符合中国情境的社区参与机制和模式;最后,当下居民感知价值、归属感和行为等微观层面的研究成为该领域的热点,为更好聚焦居民的主体地位,要深入开展居民情感和态度变化方面的研究,把握居民归属感、满意度等情感态度的变化规律,因地制宜获取目的地居民的支持,协调利益相关者矛盾冲突,从而推动目的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在研究方法方面。社区参与旅游研究在开始之初多为定性研究方法,如民族志、深度访谈和田野调查等,而现在多为定量的研究方法,辅之以定性研究方法,结构方程模型成为研究社区参与旅游不同变量间比较常用的量化研究方法。当下研究的问题更加聚焦于居民的感知和行为,未来研究要采用混合型研究方法,可以将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如运用实验法和BP神经网络模型等有效测量居民感知和行为等,精确把握居民的情感感知和行为,确保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3)在理论应用与建构方面。从研究机构和作者的合作情况来看,该领域在跨学科和机构合作方面存在不足,导致知识互动性不强,不利于新的知识发现和理论建构,也使得当前国内社区参与旅游在构建新的理论方面没有实现大的突破。学科之间交叉融合不够,大部分研究是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来阐释该领域的现象和问题,如社会学中的社会交换理论、管理学中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博弈论、人力资本产权理论、经济学中的制度嵌入性理论等。虽然国内学者对社区增权理论框架不断进行本土情境下的拓展和延伸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符合国内实际并受认可的社区增权理论框架尚未建立,未来要加强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不断拓展该领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对社区参与旅游的机制、模式、效果、利益分配等内容进行深化研究,重点关注基础理论和前沿理论的应用,从社会学、地理学、管理学、人类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下寻找新的理论解释,不断创新研究理论视角,构建符合中国情境的社区参与旅游理论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