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杉浦康平的混沌与秩序美学

2021-09-07谢石城

武夷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康平视觉艺术噪音

谢石城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文化创意与旅游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3)

一、杉浦康平“噪音艺术”的形成

“噪音是一种自然现象,在辞典学意义上是指杂乱无序的声音,与音乐学中的乐音是反义词,在美学意义上与有序、比例等审美范畴是对立的概念。”[1]日本设计师杉浦康平在应用噪音艺术方面,是最为典型的个案之一。杉浦康平是一个深受西方秩序美学影响的日本设计大师,他的作品在演绎格式塔的理性与东方禅意美学上,有着细腻而神秘的视觉特征。厚植于民族文化,以变幻的“噪音语法”建立起混沌的视觉效果,在崇尚张扬与创新的西方艺术形式面前,有着独树一帜的风格,成为当代东方设计的典型代表。很多设计师在视觉创作中的表现是粗浅的形式探索,而杉浦康平的视觉艺术有着深邃的思考和惊艳的审美。他的作品既有对艺术追求的不屈服,又能主动切合消费现实的需要,将艺术审美与实际呈现统一起来,规避了制作成本在实施阶段对表现形式的冲击与破坏,这种平衡周全了设计美学与消费市场的最大公约数。

充满噪音杂质的浩瀚宇宙,似乎处处启发着杉浦康平的创作,生命赋予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知觉,他以其独特的方式恰当地演绎在设计创作中,其作品呈现出的厚重感、高贵感、安全感、舒适感、愉悦感昭示了设计创作多样化的可能性。这个建筑设计专业出身,年轻时开始弱视,两眼视力0.1以下,体型精瘦的视觉艺术大师,用他的作品不仅征服了本族民众,还赢得了世界的普遍赞誉,特别是在东方文化圈有着特殊地位。他的作品描绘了“噪音艺术”在文化与技术层面的双重魅力,对离散信息制造的混沌美学,充满了对技术的叛逆;深入设计对象的内部规律,潜藏着对本质的探究;格式塔理论的网格系统应用,呈现了对数学理性的崇敬。“噪音艺术”指引着杉浦康平在设计创新的探索上,一直标新立异,成为“打破一切才能创造一切”的发声者和实践家,在现当代视觉艺术设计领域树立了高大的形象。有他的存在,世界平面设计史就不能绕开日本,也不能轻视日本。

“噪音艺术”的确立可追溯到1913年未来主义艺术家鲁索斯(Luigi Russolo)的“噪音艺术宣言”(The Art of Noise)。其重要特征是将清晰的艺术形式进行分割、失真、放大、拼帖,重构成看似随机的混乱,以骚动、驳杂、无序的形式呈现出来,达到变化多端的新构成。杉浦康平显然深谙此理,他捕捉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将听觉语言转换成视觉语言的实施方法在其创作中比比皆是。这种跨界融合,既能深度表现设计对象,又给设计师提供了广阔的创意来源。

杉浦康平提倡用多感官、多视觉的形式来观察事物,由此创作出神秘独特的造型艺术,在主视觉元素的创作中,充分体现了驳杂、混沌、错位、重叠等神秘的视觉效果。从LPJACKET黑胶唱片外封套(1956)、世界设计大会海报(1960)、弦乐的日冕Ⅱ(1962)、SD杂志(1966)等一系列作品中,都在演绎抽象几何图形、散点文字、元素去中心化的自我增殖与繁衍。对几何图形、文字、图像的艺术化处理,使之兼具思想性与装饰性,逐步形成了他对噪音艺术的理解与探索。2006年出版的《疾风迅雷》,收录了杉浦康平半个世纪以来设计的40多种杂志2000余册作品,他在设计中融入了各个学科的特点,成为立足设计对象而匹配设计形式的典型样本。本着对音乐的热爱,1960年他主动承担日本音乐评论杂志《音乐艺术》的封面设计,从此将音乐的节奏、强弱、音色、进行了一系列的视觉探索。1960年10到12月月刊是运用“音阶”数列模式,将音阶转换成数学模型,用不同的矩形分别代表均分的12个半音,对应到音乐的强度、节奏、持续等维度去观照。杉浦以噪音图形的生成方式,让矩形所代表的数字1-12分别有其对应的视觉形态(图1),通过改变数字的系列组合,制作出不同的造型。此后,杉浦康平延续这种理念,创作了1961年等差数列模型(图2)、1962年点群结合数列模型(图3),让《音乐艺术》杂志封面既有现代设计的时尚与前卫,又贴切地反映出音乐艺术的核心元素。

图1 《音乐艺术》1960年11月刊Fig.1 “Art of Music”in November 1960

图2 《音乐艺术》1961年5月刊Fig.2 “Art of Music”in May 1961

图3 《音乐艺术》1962年7月刊Fig.3 “Art of Music”in July 1962

几何图形是数学理性思维形态,是数学理性美与秩序感的典型代表,而噪音却是不和谐的杂质、微尘等无机特质的混沌状态。理性的秩序与无序的混沌,在杉浦康平的作品中产生了强烈的冲突,这种冲突长期存在于他的作品中。1964年到1967期间,杉浦康平先后两次前往德国乌尔姆造型大学任教,这期间他对欧洲文化体系的认识更为深入,东西方文化、哲学、科学以及设计等观念在他身上的碰撞与激荡显得尤其突出,理念的杂糅让他对自然、社会等深层秩序的思考变得更为深刻,对“噪音艺术”的实践也从60年代的直译式生成手法转变为“意指作用”下宇宙中的“噪音现象”,是对错综万物间深层秩序的思考与表达。1960年末开始,杉浦康平通过星辰、自然、文字、音乐、美术、宗教等各类元素结合着时间与空间维度的创作,交融出大量更为驳杂与混沌的“噪音艺术”视觉作品,全面阐释了他对“造型”即物及其聚集——“万物相互对应”的定义。

二、混沌与抽象的运动性特征

混沌理论将一切事物放置在整体、连续的状态下进行观照,碎片化的元素不仅有其具体的所指,还能在“群落”中产生牵引和催化效应,仿佛是星际中的噪音在相互撕扯。它所传递出的视觉心理是运动的、舒展的、繁殖的,为有限的二维平面创造了空间延展的可能性,制造出或膨胀、或内聚、或生长、或变幻的指引。为达到这种混沌产生的运动性,杉浦康平不仅在视觉元素与编排艺术上下功夫,还充分调动设计创作中材质与工艺的综合作用,以实现他对混沌艺术作品的追求。杉浦康平创作的《全宇宙志》采用了宇宙学最新的知识和图像资料,充分发挥工艺、材质、设计三方面的可能性,将书籍的面貌尽可能表现出浩瀚宇宙的无垠。在无光黑底的封面材质上,印压着金银的星际符号,宛如缥缈混沌的宇宙空间(图4);从不同方向拉开书口,分别呈现出仙女座星云图和星座表(图5);内页设计同样展现出磅礴的宇宙万象,从版式构成与素材处理上,无不令人惊叹创作者对设计倾注的满腔热情和孜孜心力(图6)。这种不拘泥静态、单一的创作,使作品变得有时间性、方向性和空间感,既有整体的瞬间定格又有整体的运动状态,体现了杉浦康平在视觉艺术创作探索中跳出现有静态思维下的努力,“将文本、图像、书籍装帧、设计手法总动员,欲将各种天体、光芒和宇宙空间全部封存在一本书当中进行的尝试”[2]。只体现单一数据关系的作品,显然不足以打动他,例如《相田武文积木之家》(1984年)、《陀螺女——花魁女的祖母和母亲的半辈子》(1985年)、《符号森林传说之歌》(1986年)等作品均采用相关创作手法,大量相似的例证充分说明他在追求整体、连续的思维进行创作。这些都是噪音艺术给他的巨大启发。

图4 《全宇宙志》封面Fig.4 “Cosmology”cover

图5 《全宇宙志》书口Fig.5 “Cosmology”Turn over

图6 《全宇宙志》内页Fig.6 “Cosmology”Inside Page

巴赫金对话理论中的“言谈”,以潜在对象通过对话来完成,是各种有差异的声音汇聚在一起形成充满张力的复合体。他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倾听时代对话的才能独特而伟大,他禀赋了关注和捕捉“噪音”的敏锐能力,创造了全新的艺术思维类型——“复调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仅关注时代主流的声音,同时也关注细小、微弱的声音,社会公认的、主导的声音不足以展现世界的整体面貌,散落在边沿的、底层的声音也同样值得关注,它们也将表达出有价值的东西。这种多声部对话的环境,让聚集在一起的“物”相互激荡,呈现更为真实与多彩的世界。这种捕捉细小与微弱声音的形式,让声音彼此之间形成激荡的表达,与杉浦康平对造型的理解“万物相互对应”不谋而合。“对图像中元素的单独认识,并使其分离,然后进行有机重组,所谓有机重组就是分析图像间的关系,对不同的图像进行新的组合。”[3]他在混沌与抽象的表达上,突出的正是物与物之间的对话,关注着主体物与装饰物之间产生的各种和谐,让设计各元素之间产生对话关系。混沌的宇宙不仅是杉浦康平汲取设计素材的大仓库,同时也是他对万物关联的深刻思索。初看他的作品,就像高度近视的他摘掉眼镜后看到的世界,也像各种噪音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充满迷离、含混、吵杂。正是这种看似无序的混沌,让元素和元素之间不再孤立,“物的聚集”也不再盲目无意义。最初的“噪音艺术”有挑战现状的叛逆色彩,但它更大价值是对现状的一种创新,让艺术呈现更多的可能——有意义、有价值的存在。在“噪音艺术”的影响下,具象的宇宙万物可以表现为抽象的混沌,设计素材的来源变得无限丰富起来。

混沌与混乱的不同在于人为干预,混沌更像是刻意制造的某种看似无序的秩序。聚集在一起的“物”,在杉浦康平看来是一种对话关系,平衡这种关系并产生噪音艺术的审美价值,涉及艺术、自然、历史、宗教、哲学等相关学科的交融。正如我国著名书籍装帧设计大师吕敬人先生所说:“学习杉浦康平先生的设计理念,并不只学得一种设计手法,而是关注事物动态变化,求取观察自然、人类、社会的方法,汲取多主语的宇宙世界之经验,释放自身智慧的思维方法和圆满自我的途径。”混沌是人类生活关系中动态变化产生的表象,其内部是运动的、关联的、相互的。混沌在杉浦康平的设计创作中,不仅是创作方式作用于单一作品上的外化,更是深入其整个艺术创作生涯的重要思想。“噪音艺术”对杉浦康平的深刻影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他个人思考的深入,他在不同时期的作品对“噪音艺术”表现出来的混沌形态各有不同,这既是源于他本人对世界及其各种关系演化的认知,也是对混沌是运动性的有力证明。

三、秩序与理性的稳定性特征

聚集在平面空间上的设计元素,其主次、大小、位置的编排是在阅读逻辑与视觉审美双重约束下进行的。设计各元素并置在二维平面,首先要清晰准确地实现信息传播,继而在此基础上考虑视觉审美。杉浦康平的作品,在编排设计上体现出惊人的理性思维,他通过精细的布局,让设计各元素形成高度的秩序感,使阅读与审美得到恰当的和解。“在大量的设计实践中当他把‘噪声’元素长期以走向秩序的形式整合后,经过整合的空间给人以震颤的视觉感受。”[4]混沌与抽象表现出的是运动性,而秩序与理性则发挥着稳定性功能。视觉艺术是研究元素与元素聚集在一起的平衡艺术,为了达到视觉平衡,动静、疏密、大小、冷暖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特别是混沌与抽象风格的作品,更需要一种平衡的力来实现作品的视觉稳定性。为实现这一繁巨的工作,杉浦康平娴熟地运用网格系统(grid systems)通过信息元素有序的归类、对齐、对比与构成,使物与物在版面上的平衡与冲突有其内在的骨架,并以形式美法则规范它们彼此间的关系。杉浦康平擅长兼顾版面空间的配置,注重元素间的呼应和对比,巧妙地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特别强调的完形心理,为现代平面设计走出一条具有东方美学烙印的艺术风格。格式塔心理学所推崇的完形主要涵盖了图形分化、接近、相似、闭合和连续等五种法则,这些法则即是生成秩序的内在规律,也是制造审美的重要方式。在杉浦康平专注的书刊设计领域,网格系统设计原理(图7)不仅为编排工作提供了理性的骨骼框架,同时也为书刊设计的秩序感、系统性提供了内在保障。是网格系统的形式法则将版面的纵横比例与相互关系进行了规范,为设计元素的错落建立精准定位,使多形态信息变得可阅读、可欣赏,避免了版面结构的松散与混乱,实现信息形态整体与局部的系统关联。信息元素之间的关系有些能够通过自然观察法直接感知,有些则需要依赖主体内省,无论是直接感知还是主体内省,都是从整体把握上出发的。

图7 网格系统设计原理Fig.7 Principles of grid system design

日本二战后的平面设计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受包豪斯现代设计理念的影响,在追求理性逻辑与功能至上的思维下,现代构成理念受到广泛推崇,活跃在那一时期的龟仓雄策、田中一光等人是网格系统的忠实拥护者。随着视觉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民族文化与之的冲突使日本设计师越来越意识到本土文化对设计的重要性。“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反思现代主义设计手法中存在的弊端,并未将现代主义式的网格奉为圭臬,而是尝试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突破,主动根据自身需求对网格系统进行改良,甚至反对网格,并融入日本传统要素。”[5]于是涌现出一大批充满本土理性的现代视觉艺术作品,杉浦康平的秩序就是建立在网格系统融合日本传统文字排版上的重要代表。版式设计通过网格系统形成了信息元素的秩序,纵横交错的网格以坐标的形式定位出信息元素分布在版面上的具体位置。网格作为版式结构的基底,使分栏、行距、页边距等要素有了精准的落位参照,是现代构成的典型表达。版面编排的难点在于平衡阅读流程与视觉审美,繁杂的信息有形式与功能的不同诉求,需综合形式美法则与视觉心理等诸多因素,网格系统从技术层面对版式提出的规范要求,其内在逻辑是秩序的组织,通过它能够形成强弱秩序的视觉外化。杉浦康平的秩序感不仅深得西方构成理念的精髓,同时带着本民族文化的视觉审美,实现了东西方设计理念与审美文化的调和。禅学的空灵、东方的留白、理性的秩序、浮世绘的邪媚驳杂在他的视觉艺术中,既呼应了杉浦康平对“噪音艺术”在版式编排中的运用,同时也反映出他对东方美学的推崇与思考。

杉浦康平的理性自带民族文化的烙印,有别于欧洲机械式的整齐划一,创造了扑朔迷离又确实存在的对齐效果,含蓄而出很多妙趣横生的网格秩序。“有序的对齐是基于物理对齐与视觉对齐基础上的常规形态,而无序的对齐是在版面的处理中,可以通过杂乱的排列达到某种刻意凌乱的需求,这种无序是更为抽象的对齐方式,以无序达成有序。”[6]这种秩序与理性对视觉元素的编排起到了重要的稳定作用,并由此制造了合乎视觉心理的阅读审美。同时,杉浦康平的理性与欧洲的机械理性相比显得更为生动灵活,他深入贴近亚洲文化的精神审美,如对《全宇宙志》的设计,通过灵活变化的网格系统(图8),将庞大的图文信息合理编排在书籍页面(图9),网格系统表现出来的理性秩序,为书籍信息的可识别、可阅读、可欣赏起到关键作用。面对《全宇宙志》繁杂浩大的图文信息,杉浦康平充分考虑阅读流程的规律与视觉审美的要求,同时最大可能地融合印刷技术的制作水平。日本评论家荒俣宏评价《全宇宙志》时说:“不仅内容,连书的整体形态都变了,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一本代表了20世纪的最为奇妙的书籍。杉浦康平设计的奇书可谓多矣,但这本绝对是件无可挑剔的最高水平的设计杰作。”

图8 《全宇宙志》栏目网格Fig.8 “Cosmology”Column grid

图9 《全宇宙志》内页Fig.9 “Cosmology”Inside Page

大量文字与图表要素构成的《百科年鉴》(图10)是展现杉浦康平澎湃创造力的舞台,他将错综复杂的信息以深层化、立体化、可视化的方式清晰缜密地展示在受众面前,仿佛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这是杉浦康平从德国乌尔姆学院执教回国后,运用理性与秩序理念的生动实践。《洛克希德事件1976》《毛泽东的足迹》《变形地图》系列等,为日本的视觉信息传达设计树立了一座丰碑,其意义至今还未被充分认识。

图10 《百科年鉴》Fig.10 “Encyclopedia Yearbook”

四、结语

杉浦康平运用“噪音艺术”创作了大量混沌与理性兼具的视觉作品,在平面设计领域具有独特的探索性和识别性。平衡视觉艺术中混沌的运动性和秩序的稳定性,是考验设计师综合调度造型、编排、色彩能力的重要指标。混沌与抽象表现出来的运动性,为设计创作提供了特别的艺术审美形式,其自我繁殖与生长的特性,是视觉艺术创新创意的重要方法。秩序与理性是基于形式美法则所概括的一般要义,用于规范作品创作中的视觉流程与阅读心理,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杉浦康平在演绎混沌与秩序的实践中,以“噪音艺术”的形式为设计创作探索出形式与内涵的多样性和可能性。视觉艺术门类在其一次次的内生演进过程中,在形式与内涵、风格与流派上不断地推陈布新。“噪音艺术”秉持视觉艺术的内部法则,通过反抗现有清晰的表现形式,用切割、融合、拼贴、碰撞等方式,将明确的造型演化出新的视觉形象,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杉浦康平在探索与实践“噪音艺术”中表现出的混沌与秩序,无疑是世界平面设计史上最执着、最彻底的,其艺术成就得到设计界普遍认可。

猜你喜欢

康平视觉艺术噪音
不只是拼贴的视觉艺术
陈康平、吴轲作品
李阳 让品茶成为视觉艺术
噪音,总是有噪音!
手机UI界面设计中视觉艺术元素的构成
康平张家窑林场长白山辽金遗址简介
无法逃避的噪音
电视综艺节目宣传中视觉艺术的创新思考
噪音的小把戏
白噪音的三种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