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时空隐喻表达时间指向的参照模式解释
2021-09-07陈晓光张京鱼
陈晓光 张京鱼
(1. 西北政法大学 外国语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2;2. 西安外国语大学 英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8)
1.0 引言
一直以来,汉语时空表达都是学界的热点议题之一(刘宁生,1993;周蓉、黄希庭,1999;张建理,2003;董为光,2004;蔡淑美,2012;梁晓晖,2012;王灿龙,2016;曹琳琳、邢苗苗,2017;孟瑞玲、王文斌,2017;张京鱼、陈晓光,2019;王佳敏、王文斌,2021)。其中,尤以汉语时空隐喻中的“前”“后”指向问题①讨论最为激烈。
前人多认为汉语“前、后”空间词既可表“过去”又可表“未来”的原因是不同时间认知模式选择的结果:“前”表“过去”,“后”表“未来”(后简称类型一)属于“时间在动(Time Moving,以下简称MT)”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未来”向着观察者运动,观察者静止面向未来,如“前/后天”“以前/后”“之前/后”“解放前/后” “希望还在后面”等;而“前”表“未来”,“后”表“过去”(后简称类型二)属于“自我在动(Ego Moving,以下简称ME)”模式,此模式中,时间隐喻为静止的路径,观察者在其中做向前运动,观察者前方要走的路为“未来”,身后已走过的路为“过去”,如“前途”“前景”“希望还在前面”“往后看”等(刘宁生,1993;周蓉、黄希庭,1999;Yu,1998,2012;董为光,2004;蔡淑美,2012等)。
近几年,王灿龙(2016)、曹琳琳、邢苗苗(2017)、刘正光等(2018)从不同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重新关注,王灿龙(2016:176)指出仅仅依据ME和MT两种认知模式对汉语进行分析往往会出现“扞格不通”的现象,如蔡淑美(2012:130)将“人们有了更精密的洋流仪器和人造卫星等的帮助,对洋流的认识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视为ME模式,其实并非如此,“向前迈进”的主体是“认识”,而非时间自身。此外,他还指出尽管“前、后”均可指向“过去”和“将来”,但这两种不同的用法内部并非对称,类型一属于无标记用法,而类型二属于标记用法。曹琳琳、邢苗苗(2017:105)则进一步指出所谓的“前”表将来和“后”表过去的标记用法来源于人们将想象的“虚拟空间”和时间混为一谈。“前景”“前途”一类词表示的是“虚拟空间”,是空间基本义的引申用法,而“前尘”“后世”一类词则表示的是时间,是基本义的转指。王灿龙(2016)认为“前、后”时间指向的问题关涉构式类型、表达视角和参照时间三个因素,而表达视角的选取,参照时间的确认,都需要根据构式的类型来考虑。王灿龙的三因素论在解释“希望在前面/*后面”与“麻烦在后面/*前面”的积极与消极事物语义限制中已被曹琳琳、邢苗苗(2017)证明是不完美的(如“好事在后面/前面”)。而曹琳琳、邢苗苗(2017)对有标记用法的“虚拟空间”解释却无意中将这一用法打回到“原空间”领域,不承认其为“时间”意义,貌似创新而已。刘正光等(2018)则大胆的提出英语时间表达从空间映射而来,而汉语空间词既表时间义又表空间义,两者并存(即时空同态)。他们还指出英语以运动方向为指向,而汉语则以事件的发生与否作为判断标准,当事件已发生,则“前”表过去如“前日”等,未发生则“后”表未来如“后天”。 但是,这一理论仍然没有为我们提供满意的解决方案,比如“前期”刘正光等(2018)认为指过去,但是我们可以说“运动会的前期准备工作将于2021年完成”,这句中的前期定位于“未来”。其实,这表达的是ME和MT之外的时间顺序性,属于时间参照点模式(Time Reference Point,以下简称Time-RP, Moore,2006;Núez & Sweetser,2006 )。
Time-RP模式指以序列中的其他时间作为参照,强调时间的顺序性。Time-RP模式的提出是近些年时空隐喻模式研究精细化的结果。原有的ME和MT模式划分为了以参照点(Reference point)为标准的Time-RP模式和“自我参照点”(Ego-RP)模式(Moore,2006,2011,2014,2016;Núez & Sweetser,2006;Evans,2013)。Ego-RP模式涵盖了原来的ME和MT两个模式。具体而言,在Ego-RP模式里,MT名称变为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时间在动”(Ego-centered Moving Time,以下简称EMT)模式,其基本内涵与原来的一致。Time-RP模式实际上是“日心说”时间认知模式(张京鱼、陈晓光,2019)的具现。以太阳为中心的时间认知模式指出太阳是时间概念形成的源头,时间的实体化表征。时间运动就是太阳运动,该运动构成了时间的序列性。
2.0 时间参照点理论
2.1 “以自我为参照的时间认知模式”(Ego-RP)及其判断标准
在语言层面,Ego-RP的判断标准大致有两点:①语言表达中含有或隐含指示词;②目标时间的定位以观察者的“现在”,即话语发生时间为参照。Ego-RP包含ME和EMT两种次级模式。例(1)至(3)为ME模式,如图1,时间静止不动,观察者向着时间运动。例(1)中观察者从所处位置(话语时间“现在”)向着“summertime”(夏季)运动,例(2)中观察者已走到“the moment of truth”(关键时刻)的位置,两者重合,例(3)中观察者已走过“the deadline”(最后期限)。
图1 自我在动(Moving Ego,改编自Moore,2011)
(1) We’re approaching summertime. → (4) Summertime is approaching.
我们正在靠近夏季。 → 夏季正在靠近。
(2) We’ve arrived at the moment of truth. → (5) The moment of truth has arrived.
我们已到达关键时刻。 → 关键时刻已到达
(3) We’ve passed the deadline. → (6) The deadline has passed.
我们已过最后期限。 → 最后期限已过。
例(4)至(6)为EMT模式,如图2,动体为时间,观察者处于静止,以观察者所处位置为参照,例4中目标时间“Summertime”(夏季)从未来向观察者运动,例(5)中“The moment of truth”(关键时刻) 已经走到了观察者所处的位置,目标时间和观察者的“现在”重合,例(6)中“The deadline”(最后期限)穿过观察者向着过去运动,目标时间定位于过去。
图2 以观察者为中心的时间在动(改编自Moore,2011)
例(1)-(3)是观察者向着目标时间运动的不同阶段,例(4)至(6)描述的则是目标时间向着观察者“现在”运动的不同阶段,均是从靠近到重合再到分离,参照点均为话语发生时间“现在”。ME和EMT这两种模式属于图形(Figure)和背景(Ground)之间的互换,也是视角之间的转换(Dewell,2007;Evans,2013;Moore,2014)。
Ego-RP模式对应McTaggart(1908)的A系列,强调时间的运动性,“现在”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时间切分为“过去、现在、将来”。除语言证据外,手势方面的证据也为Ego-RP的真实性提供了证据,对于英语母语者而言,常用前后手势表示Ego-RP时间认知参照,将来的事件在观察者前面,现在的事件与观察者重合,过去的事件则在观察者之后(Casasanto & Jasmin,2012;Cooperrider & Núez,2009),汉语也同样如此,当表达“飞到未来”时,右手呈现出向前运动的趋势,而在表达“很久很久以前”时,右手五指伸开向后挥动(李恒,2014)。
2.2 “以时间为参照的时间认知模式”(Time-RP)
Time-RP模式也可称为顺序时间参照模式(Sequential t-FoRs)(Duffy,2015),如图3,时间被概念化为空间运动中的序列,目标时间的定位以序列中其他时间(也可为观察者的“现在”)为参照,Time-RP模式对应McTaggart(1908)的B系列,强调时间的序列性,时间表达为“早于和晚于”,时间的早晚关系来自序列内部,无论采取哪种视角,其顺序关系不变,如例(7)-(8)。
图3 时间参照点模式
(7)Christmas is before New Year’s Eve. 圣诞节在除夕之前。
(8)New Year’s Eve is after Christmas. 除夕在圣诞节之后。
与Ego-RP模式相似的是Time-RP模式也可以采取两种视角(Evans,2013),视角点可在前(早)、后(晚)之间转换。例(7)中,视角在Christmas上,目标时间Christmas(图形)的定位参照New Year’s Eve(背景),例(8)中,视角为New Year’s Eve,目的时间New Year’s Eve(图形)的定位参照Christmas(背景)。尽管Time-RP时间认知模式中的时间序列看似是静止的,但是也可用运动形式表达,如Christmas precedes New Year’s Eve(圣诞节先于除夕),precedes(先于)显示两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动态关系。与Ego-RP一样,Time-RP在手势中也有体现,英语母语者在语言表达时常用左右手势表达时间的顺序性 (Casasanto & Jasmin,2012;Cooperrider & Núez,2009),尽管在语言中没有左右方位的时间表达,但是在手势中左表示前时间(早),右表示后时间(晚)。汉语也采用相同的手势策略,在表达“接着”“之后”意义时,采取双手一起向右运动的手势,这说明过去在左-未来在右(李恒,2014)。
2.3 Ego在两种模式中的不同作用
Ego-RP和Time-RP这两种模式都可以Ego为参照,不同的是Ego在两种模式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在Ego-RP模式中,Ego提供“前、后”参照的同时,也提供方向来源,其前后来自观察者的身体结构,时间定位与观察者有关,目标时间被定位于过去或未来,如(9)中,ahead为前,指观察者之前(运动方向及脸部朝向一致),less fire peril定位于未来。在Time-RP模式中,Ego也可以作为参照点,但是其前后定位并非来自观察者身体结构,而来自其序列的运动方向,如例(10),before也为前,参照点为说话时间“现在”,但是这里的前并非来自观察者身体的前,而来自时间运动中的序列性。
(9) Cooler air, less fire perilahead.(Moore,2011)前面天气更凉,火灾危险更低。
(10) We have playedbefore.(Moore,2011) 我们以前玩过。
其实在空间中,我们也会遇到这种情况,如例(11)-(12):
(11) Mount Shasta is north ofhere. 沙斯塔山在这里的北面。
(12)Build the campfire to the north ofme. 在我北面筑篝火。
例(11)中,Mount Shasta以here为参照点,例(12)中me与here同位置,但是前者并非以观察者的身体结构为参照,而后者则与观察者自身结构息息相关,这一点十分重要,前人(Alverson,1994;Ahrens & Huang,2002;张建理,2003)多认为如果以话语时间“现在”为参照,其方向指示性就一定来自观察者自身,由此来看,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有可能以观察者的方向为参照,也有可能以观察者所处位置作为参照,如果是后者,观察者的前后就不是方向定位的来源,这一部分在涉及到具体汉语时空隐喻时们再做详细分析和解释。
3.0 Ego-RP和Time-RP模式下的汉语“前、后”时空隐喻分析
汉语“前、后”存在词汇和句子两种层面时空隐喻表达,词汇层面主要由以下几种形式组成:“前+N”“N+前”“后+N”“N+后”,N即可为时间段,如“前/后三年”,“三年前/后”;也可为时间点,如“1998年前/后”,亦或者事件,如“解放前/后”。句子层面也主要有两种形式:静态表达和动态表达,静态如:“希望还在前面”“好事还在后面”等,动态形式为“向/往+前、后+动词V”,如“往前推、往后退、往前看、往后看”等。本文词汇语料来自《现代汉语大字典》,句子语料来自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
3.1 “前”“后”词汇层面时空隐喻表达分析
词汇层面属于Ego-RP的语料很少,主要集中于“前+N”形式,如:“前途、前景、前路、眼前”等。“前途、前景、前路”这类组词的理据很明显源自观察者运动的路径隐喻(自我运动),用观察者之前的路径转喻未来时间,其指示性来自观察者自身,因为人的运动方向与朝向一致,总是向着面部朝向的方向运动,也即向“前”运动。相比而言,“眼前”表现在或马上就要发生,其指示性更加明显,词中的“前”毫无疑问来自观察者自身。与“前”还少量存在相比,这种模式中以“后”为构件表过去的时间词几乎没有②,“脑后”算是代表,指过去。如老舍 《四世同堂》:“老人努力地想把日本人放在脑后,而就眼前的事,说几句话”。
汉语中大部分“前+N、N+前、后+N、N+后”时间词都属于Time-RP模式,表示早晚关系,如:前尘、前科、前愆、前嫌、前提、前言、前缘、前兆、前震、前奏、前仇、后步、后尘、后发制人、后福、后果、后话、后患、后记、后继、后进、后劲、后来、后怕、后起、后晌、后世、后市、后事、后手、后效、后行、后续、后学、后遗症、后援、后帐、之后、然后、午后、尔后、绝后、身后、随后、从此往后、从今、以后、今后等。其中具有系统性的大致有以下几类,如表1:
表1 “前、后”时间顺序性词汇表
值得注意的是,单纯空间词表时间的用法均以说话时间为参照,这是因为在无特殊明示的时间参照点外,话语时间对于交际双方是最凸显的参照点,尽管以话语时间为参照,其“前、后”指向源自时间序列的方向性,表早于或晚于“现在”(说话时间),凸显的是时间的序列性,如例(13)-(14):
(13)这个道理,前面/前边已经讲的很清楚了。
(14)这个问题,后面/后边我们再讲。
上面的词汇大多已固化成词,不具能产性,而“前/后+时间段”和“时间段/时间点/事件+前/后/之前/之后/以前/以后”则具有很强的能产性,如“前/后50年、前/后期、前/后半年、前/后半夜、前/后半晌”等,均把时间段看成一个整体,“前”为早,“后”为晚,这种用法常以对称形式出现。“半年前/后、1998年前/后、解放前/后”中“前”表示早于参照时间点,“后”表晚于参照时间点。所不同的是,这种形式中如果参照点为时间段时采取的实际参照依然为话语发生的“现在”,这是因为时间段不如1998年和解放具有定位功能,因此“半年前”指从话语时间往前(早)数半年的时间。
下面再来看看“之前”“之后”与“以前”“以后”。这两组词既可以“现在”为参照,又可以其他时间为参照,其语义均强调时间的序列性,即“早晚”,如(15)中参照点为“改革开放”,所指时间早于改革开放,(16)以说话时间“现在”为参照,所表时间早于现在。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两种情况均可以说话时间“现在”作为参照点,但其时间意义并不表示过去或未来,而表示的依然是时间的序列性中的早晚关系。
(15) 改革开放之前/以前,户籍制度把农民束缚在农村这块小天地里,国家通过工农业剪刀差剥夺农民,以损害农业为代价实施工业化。
(16)之前/以前,我并不认识他。
3.2 “前”“后”句子层面时空隐喻表达分析
除固定词汇外,汉语“前、后”时间句子也可以分为Ego-RP和Time-RP两种模式。前者中的自我运动,在句子中主要以指示词“我们”作为主语,以“现在”作为参照点,可通过图形(F)和背景(G)间的互换转换为以自我为中心的时间运动,如例(17)-(18),括号中为转换后的EMT模式。
(17)白嗣宏是莫斯科华人华侨联合会主席,他对记者说,“我们都是龙的传人,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即将进入龙年(龙年即将到来),相信祖国在龙年还会有更大的发展”。
(18)我们即将进入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世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世纪即将到来),振兴中华的宏伟大业需要包括妇女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奋勇开拓。
除上述表达外,Ego-RP还常用“向/往+前/后/回+看”形式,这种表达类似前面提到的“眼前”,其指示性明显,“往前看”指观察者自身的前,时间指向未来,“往后/回看”指向过去,两种表达常常以对称的方式出现,如例(19)-(20):
(19)丘吉尔的一句名言说得好:“你越是回头看,你就越是能往前看。”欧洲近几年向后看的劲头不亚于向前看的努力,这该不是一种巧合吧?
(20)访问张忠谋的过去,是一大困难,他可以天南地北,谈历史、谈科技、甚至谈文学,惟独不善于谈自己,尤其是自己过去的成就。他说:“这一行只能往前看,不能往后看”。
Time-RP模式中早为“前”,晚为“后”。在前的早于在后的,句子层面常以“前/后/之前/之后/以前/以后”表时间的早晚关系,上面已经提到过“之前/之后/以前/以后”的用法,这里就不在累述。下面两例为“前、后”单独使用时附着于其他时间或在句中表不同时间之间的早晚关系,如例(21),周一在周二之前,无论视角怎么转换,其顺序关系不变;例(22)中“文字改革”开始的时间在“解放”之前,两者也呈序列性。总的来看,Time-RP模式具有很强的能产性,既可以序列中的其他时间,也可为序列中的“现在”为参照。当以“现在”为参照时,其方向性并非来自观察者自身,而是序列的整体运行方向。
(21)周一(图形)在周二(背景)前。 → 周二(图形)在周一(背景)后。
(22)解放前,文字改革就已经开始了。
4.0 两种容易混淆的“前”“后”时间表达分析
汉语“前、后”句子层面时间表达常出现混淆的表达,比如“希望(更大的危机)还在前面”和“希望(更大的危机)还在后面”,“ 前面”和“后面”方向相反,却表达相同的时间定位。前者中的“前面”其实源自Ego-RP模式下的自我运动,后者中的“后面”则属于Time-RP。下面我们选取“往前/后+看”“在前面/后面”两者常见易混淆时间表达作为语料,进行更进一步的说明。
首先,“往前看”“往后看”即可表未来,也可表过去,如(23)-(26):
(23) 闻一多的手稿指出:“一个民主主义者是一个勇敢的往前看的人而不是一个偷偷摸摸向后看的人”。
(24) 我们现在批判的东西你回头去看,这个胡适的时代批评过,你再往前看,梁启超的时代批评过,你再往前看,恐怕龚自珍也批评过,所以就是历史不断地重复自己,每一次就是以不同的语言来表达。
(25)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向前看”和“往后看”并不应该是排斥的。纠缠历史旧账和细枝末节,固然不够豁达的气度,但鼓励和制造健忘症,起码也是对人,对未来的不负责任。
(26) 如果从单糖转化成酒再往后看的话,酒还可以被转化成醋酸。
例(23)和(25)中的“往前看”和“往后看”属于Ego-RP模式中的自我在动,“往前看”指向未来,“往后看”指向过去;例(24)和(26)则属于Time-RP模式,前指向早,后指向晚,例(24)中虽用了“往前看”,但是这里面的前并非观察者的前,而是句子所呈现出的序列的前,胡适的时代晚于梁启超的时代,梁启超的时代晚于龚自珍的时代,三者呈时间顺序排列,因此龚自珍时代在梁启超时代之前,梁启超时代在胡适时代之前。因此尽管文中用往前看,其实这里的“前”是这三者时间顺序的前,而非观察者,也正是这样的原因“往前看”之前可以加“再”字。
再来看(27)里的“往前说”。虽然“说(话)”为人的专属,与人有关,但是这里的“前”并非以人为参照,而是与例(24)里的一样,也是时间顺序的前:
(27) 他像个中日现代史上的名人,去中国现代史馆翻书,有关他的生平资料随处可见。其实,肥原就是几年前来裘庄寻宝的那个洋鬼子,那个寻宝不成反倒丢下一个亡妻的倒霉蛋。再往前说,二十年前,肥原是大阪《每日新闻》社驻上海记者,曾以中原的笔名,撰写过一系列介绍中国文化和风土人情的游记、通讯,在日本知识界颇具影响力的。再往前说,说到底,四十年前,肥原于出生在日本京都一个与古老中国有三百多年渊源的武士家族里,其源头是明末反清名士朱舜水。
其次,“在前面”和“在后面”均表未来,但两者意义并不一样。“在前面”表未来,指人的期望、期待,与人主观愿望有关,而“在后面”则指晚于“现在”将要发生的时间,后者强调的是顺序性, 如(28)-(29):
(28)美国调解人霍尔布鲁克在协议达成后承认,更困难的谈判“还在前面”,并认为,萨拉热窝问题尤其是难点。
(29)对于克林顿来说,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简言之,“前”表未来,“后”表过去属于Ego-RP模式中的自我在动。“前”表早,“后”表晚属于Time-RP模式。无论是词汇层面还是句子层面,汉语中主流的“前、后”时间表达为Time-RP模式,Ego-RP中的ME模式属于次模式。我们的这一发现与王灿龙(2016)的分析结果一致:类型一(“前”表“过去”、“后”表“未来”)是我们认为Time-RP主模式,对应王灿龙(2016)中的无标记形式,类型二(“前”表“未来”、“后”表“过去”),即我们认为ME次模式,对应王灿龙(2016)中的有标记形式,只是他没只有指出无标记的形式其实就是时间的序列性。
5.0 结语
本文从汉语“前、后”时间隐喻表达矛盾入手,指出Moore (2006)及Núez & Sweetser (2006)提出的Ego-RP和Time-RP分类模式能够很好解决前文提出的有关汉语“前、后”认知模式的争议。Ego-RP中的ME模式的体验基础为人类路径隐喻,将要走的路途隐喻为未来时间,用现在所处位置隐喻现在时间,已走过的路隐喻过去时间,其指示性来自观察者自身。Time-RP模式的体验基础为不同动体在排列顺序中的运动,先出发的为早为前,后出发的为晚为后。此模式既可以现在为参照又可以其他时间为参照,以“现在”为参照时,其方向来自运动序列的前后,而并非观察者自身。我们的Ego-RP和Time-RP模式分析不仅对汉语“前、后”时空隐喻时间表达指向矛盾给予一个统一解释, 而且具体指出汉语“前”“后”隐喻时空表达的主模式是Time-RP,而ME只是起补充作用的次模式。
注释:
① 汉语中“前”“后”既可指将来也可指过去,如“前天”“前途”“后天”“往后看”。
② Yu(1998,2012)指出“展望、瞻念、回首、回望、回顾、回溯、回忆、回想、回念、回思”也属于“自我运动”模式,但是本文关注的语料是由“前、后”组成的时间词,因此这里就不再进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