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博喻的语篇功能阐释及分析模型建构

2021-09-07王娟娟孙毅

山东外语教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连贯讲话隐喻

王娟娟 孙毅

(1. 西安外国语大学 英语师范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8;2.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 广东 广州 510420)

1.0 引言

Lakoff & Johnson(1980)开启了隐喻研究的认知转向,其概念隐喻理论得到了广泛关注,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隐喻虽然“同时涉及语词、语句、语篇”三个层面,过去的隐喻研究“少有在语篇层面观察、分析隐喻的使用情况”(杨忠、林正军,2019)。魏在江(2018)也指出,“概念隐喻理论忽视了发生在真实、自然的语篇语境中的隐喻的研究”。而Kövecses(2010)提出,概念隐喻可以统辖部分甚至整个篇章,并认为隐喻在语篇中的主要功能在于为其提供连贯性。Rezanova & Shilyaev(2015)也提出多重概念隐喻构成的博喻在文学语篇中的三大主要功能为衔接、连贯与互文性。在此,博喻也被称为扩展隐喻或延续隐喻,是由某个或某几个关键性隐喻引领的子隐喻及文本表征形式构成的语篇认知概念系统,因而也称为“篇章隐喻”(魏纪东,2006)。可见,概念隐喻,尤其是多重概念隐喻构成的博喻,在“构成篇章的结构框架并保持成份间的互动性和同构性”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功效,并通过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两种策略参与语篇建构(同上)。然而,研究发现,汉语博喻体现为语法隐喻的情况极少,通篇使用大量的词汇隐喻论证观点(王靖潭、杨枫, 2014),且英语某些语法隐喻类型未必出现在汉语中(杨延宁, 2016)。话语研究应了解不同群体建构话语和现实的独特方式(刘璇,2021)。因此,本文尝试提出,由于汉语的独特性,其博喻完全可以通过词汇隐喻这一单一策略来实现语篇功能和篇章建构。

同时,陈江宏(2014)在全面分析博喻研究的现状后指出,博喻研究不仅要嫁接具体的文本,还要结合不同的体裁。Cameron(2003)指出,隐喻在教育语篇中起到了推动思考、概念化和理解的关键作用。中外学者也都不约而同地以隐喻方式阐释传达各自的教育观,比如柏拉图的“洞穴的囚徒”(柏拉图, 2010),杜威的“生长”(杜威,2001),叶圣陶的“农业”(转引自任苏民,2004:90-92)等。然而,目前研究少有分析教育文本中博喻的语篇功能和篇章建构。新一届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伊始,于2019年6月27日召开的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首次全会,对我国本科教学工作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引领作用,而这种“压舱石”的定调作用大多通过隐喻性方式传递给人们。因此,本文拟以吴岩在此次大会上的讲话文本(以下简称“吴岩讲话”)为例,阐释汉语中多重概念隐喻形成的博喻体系如何通过词汇隐喻策略实现其语篇功能和篇章建构,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搭建汉语博喻语篇功能的分析模型。

2.0 博喻研究文献回顾

“博喻”概念由Werth(1999)首次提出,他认为“隐喻作为一种潜势可持续于整个延伸的篇章,从而可以取得复杂的概念效果,这一现象称为博喻”(魏纪东,2008)。Liao(1999)通过分析英语文学语篇,指出隐喻的映射、替代和扩展特征使其成为重要的语篇策略。次年,Ponterotto(2000)通过对话分析展示延伸性的概念隐喻为顺畅交谈提供了必要的衔接和连贯保障。之后,多位研究者将连贯功能作为博喻主要的语篇功能进行了探讨。Kövecses(2010)通过分析文学作品指出,博喻由人们在文学语篇层面遇到的子隐喻连贯而成,并进一步提出由子隐喻构成的复杂隐喻系统管辖整个语篇,“隐喻在语篇中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为语篇提供连贯机制”(同上:285-288),而且该连贯机制体现在语篇内部和语篇之间两个层面。Yin (2013)在详尽论述隐喻的衔接和连贯功能后指出,隐喻也是语篇性的重要运作机制,促进篇章架构的搭建。Shilyaev(2014)通过分析杰克·伦敦的《岛上的杰瑞》,指出“狗是一个人”这个关键语篇隐喻是保证整个故事连贯的主要手段。Rezanova & Shilyaev(2015)旋即又分析了杰克·伦敦的系列小说,完整呈现了博喻在语篇中的衔接功能、连贯功能以及多部小说间的互文性。Gunawan et al.(2019)在分析奥巴马柏林讲话后发现,隐喻在该讲话中的主要功能是保证语篇连贯。Yang(2018)在回顾语篇隐喻的研究后指出,探讨语篇隐喻的具体功能仍需明确和细化。总体来说,国外研究发现博喻的语篇功能主要为衔接、连贯和篇章架构,但重点在讨论前两个功能,对篇章架构功能涉及很少。

国内近代博喻研究始于孙镜之(1987),他在《谈博喻》一文中运用多种实例展示了其在小说、诗歌和议论文中的应用。其后,文军(1990)分析了连续隐喻的展开模式,有并列式、辐射式、层递式、转折式及对立式等。王英格(1990)也讨论了连续隐喻的模式,将其分为延伸明喻、延伸隐喻和延伸类比三类。唐雪凝(1995)则讨论了博喻在古典诗词中的功能。余秋芳(2002)从判断标准方面界定博喻:博喻的喻体必须是在说明同一本体,否则不能算作博喻。可见,国内研究最初的重点在讨论博喻的展开模式和语义类型,随后才出现认知语言学与语篇分析的界面研究(魏在江, 2006,2018;魏纪东, 2009;魏纪东、董礼扬, 2012;魏茜茜, 2018)。

然而,基于以上文献回顾可以看出,虽然国内外学者对博喻的存现争议不大,但对其概念界定和语篇功能各有侧重,未见一致。对于概念界定,本文综合前人的研究结果,将博喻定义为“关于同一本体的、持续延伸于整个语篇的多重概念隐喻的统辖性上义隐喻”。吴岩讲话针对“教育”这一本体从不同角度、通过不同方式展开了多重隐喻性论述,比如“集结号”“攻坚战”“战略”等。不难发现,这些隐喻性论述都辖属于“战争”这一统领范畴,从而在讲话中建构起“教育是战争”的博喻系统。对于博喻语篇功能,国内外多聚焦于衔接和连贯功能。本文认为博喻的篇章架构功能也应引起重视,因为基于同一概念域的多个喻体“建构若干语义明确的段落,并将这些段落组织成完整的语篇”(Denroche,2018),“为篇章架构提供支撑”(Goatly,1997:163)。因此,本文将从衔接、连贯和篇章架构三个方面共同探讨博喻的语篇功能。

此外,从文献回顾还发现,国内外博喻的研究材料基本局限在文学语篇,如小说、诗歌、散文等。而王英格(1990)指出,各类体裁的文章均可寻见这类连续用喻。陈江宏(2014)也提倡博喻研究应与不同体裁相结合。因此,本文尝试选取博喻研究鲜有涉及的教育语篇探讨其功能的体现,以拓宽博喻研究的语篇类型范畴。

最后,国内博喻研究多借鉴国外理论发展,且多为英语语例,得出博喻主要通过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两种策略建构语篇的结论。作为扩展语义系统的跨范畴现象,语法隐喻是“同样的所指,不同的能指”,词汇隐喻是“同样的能指,不同的所指”(Halliday,1998:186)。作为篇章隐喻的两大范畴,前者基于功能或语法,后者基于语义或词汇(魏纪东,2009)。语法隐喻必然涉及词语的转类或转级,词汇隐喻无需转换;“语法隐喻跨越语法范畴,词汇隐喻跨越语义范畴”(杨忠、林正军,2019)。而引言提到,博喻汉英对比研究发现,汉语博喻体现为语法隐喻的情况极少,而是体现为通篇使用的词汇隐喻(王靖潭、杨枫,2014),且英语语法隐喻的识别和划分方法不适用于汉语,某些英语语法隐喻未必在汉语中出现(杨延宁,2016);同时,话语者对隐喻的选用取决于特定的语言和文化模型(孙毅、张盼丽,2016)。因此,本文大胆提出一个假设,由于语言的特殊性,汉语完全可以通过词汇隐喻这一单一策略来衔接、连贯和篇章架构等三大语篇功能。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构建适用于汉语博喻语篇功能的分析模型,为认知语言学与汉语语篇分析的界面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3.0 博喻在吴岩讲话中的语篇功能详述

高等教育已成为表征国家实力和国家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因此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奠基性地位和导向性作用不言而喻。吴岩司长在新一届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暨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全体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本次会议的形式和内容均举足轻重。而这种重要性大都通过“教育是战争”这一博喻所引领的子隐喻及其词汇表征传达给与会人员及收看观众。本文即以此讲话为例,论证汉语博喻可以通过词汇隐喻这一单一策略实现衔接、连贯和篇章架构等三大语篇功能的设想。

通过“教育是战争”这一博喻,吴岩讲话将“战争”这一源域映射到“本科教学工作”靶域之上,并通过这一博喻引领的子隐喻及词汇表征如“集结号”“攻坚战”“战略”等实现形式,映射“本科教学工作”中“过去的成果”“现在的目标”及达成此目标有赖于本次会议委员们的着力“指导和推动”,从而构建起一篇衔接紧密、语义连贯、结构分明的讲话。接下来,本文将从讲话的开篇、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细致分析“教育是战争”在该讲话中语篇功能的具体实现方式。

吴岩讲话开门见山强调了本次会议的重要性,回顾之前的四次重要会议,介绍本次会议的四个议题之后,首先认可了去年成都的本科教育会议,认为该会议吹响了本科教育的“集结号”;接着提出今年本科教育的工作重点是全面“打响”振兴本科教育的“攻坚战”,从而进入讲话的主体部分。具体实例如下:

(1)去年的成都本科教育会议,今年取得这样的效果,这有点出乎意料。可以说,去年我们吹响了振兴本科教育集结号,今年我们要全面打响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

在此,“集结号”映射了本科教学工作之前的成果,而“打响”“攻坚战”则投射出今年的工作重点。这些映射关系的语篇功能如下。首先,“集结号”“打响”“攻坚战”都隶属于“战争”的概念范畴,通过上下义词之间的关系将成都会议与今年的本科教育工作紧密衔接,形成紧凑的讲话开篇,通过隐喻性词汇之间“系统跨域映射构建起语篇的衔接机制”(Yin,2013)。其次,将效果显著的成都会议喻为“集结号”,给人们创设了“战争”的心理意象和总体预期;而在本科教育战场上“打响”“攻坚战”更是引领人们步入教育“战争”的现场,整个开篇语义连贯通畅,一气呵成,清晰阐释了语篇连贯的本质即为“语篇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通顺”(杨忠、林正军,2019)。最后,这样的开篇也为讲话全文铺设了“战争”的开场,为后面教指委的具体战术、路径和战略指导搭建基本篇章架构,通过“激活更深层的认知意象图示”(Gandolfo,2019)来架构语篇。可见,该讲话从开篇就引入“教育是战争”这一博喻,并通过其下义词汇隐喻之间的关系建立语篇内容的衔接和语篇意义的连贯,从而为整个讲话夯实语篇架构基础。其语篇功能实现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吴岩讲话开篇博喻语篇功能实现路径

吴岩讲话主体部分围绕如何打好本科教育“攻坚战”报告了两方面内容:质量和结构。战争需要根据具体的战略战术分为若干步骤,而部队的鼓号手必须根据首长的指示奏响不同曲调,以发出明确无误的战斗指令。鉴于战场乐曲对于战役指令的符号价值,吴司长在详细部署战略战术之时,也会将奏响的乐曲巧妙安插其中。关于质量,讲话提出“中国本科教育的三部曲”,即“质量意识”“质量革命”和“质量中国”,并提出这是发展高等教育的“战略战术任务”。具体实例如下:

(2)我把它总结为“中国本科教育的三部曲”。也就是在本世纪的前30年,我们要从树立高等教育的“质量意识”、到走向“质量革命”、然后达到“质量中国”这三部曲。

(3)这“三部曲”既是实现本科教育全面振兴的“三部曲”,也是打好本科教育攻坚战的“三部曲”。

(4)现在说要树立“质量意识”、要来一场“质量革命”、要建设“质量中国”,是路径、是战术、是把战略上的“主题”变成战略战术任务。

在此,“三部曲”映射了本科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即从强调“为什么”要重视,到“干什么”可以发展好本科教育,到明确“怎样干”才能落实深化发展本科教育;同时对这三个不同阶段的认识和把握又被喻为“战略战术任务”,凸显该认识的指针性和关键性。顺接开篇,这些词汇映射关系仍然承担建构语篇的各项功能。首先,本部分讲话继续运用“战争”隶属的下义词,如“战略”“战术”和“任务”等,建立语篇的词汇衔接关系;同时,“三部曲”也通过与讲话开篇的“集结号”和“打响”前后呼应,建立本部分与开篇的词汇衔接,即是说,博喻“教育是战争”源域框架内的“词汇空位由语篇中具体词汇填充,从而将这些具体词汇在源域框架内链接起来”(Rezanova & Shilyaev,2015),形成语篇衔接。其次,本科教育的“三部曲”将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清晰勾勒出来,带领人们从树立“质量意识”开始,打响一场“质量革命”,到最后建设“质量中国”,为人们将“三部曲”演奏好,将高等教育发展转变成内生意识和自觉行为指明了方向;同时,“三部曲”之间的链接也为本部分内容建立内在的连贯机制,通过“并行的隐喻概念阐释同一个隐喻主题”(Yin,2013)构建连贯语篇。最后,唱好“三部曲”是在开篇语篇架构基础“集结号”上的延展,也是“攻坚战”的“战略战术任务”,从而在篇章架构上将主题框架进行了填补和充实,通过管控或统辖整个语篇的隐喻概念和类推(Kövecses,2010)实现了篇章架构。

关于结构,吴岩讲话也从三个方面打“攻坚战”,即调整平衡“区域结构”“院校结构”和“专业结构”,这三个方面如同战争的“战略布局”,只有做到平衡强大,才能保障战争的最终胜利和成功。具体实例如下:

(5)……关于高等教育结构的初步考虑……我想说三个结构。

(6)……高等教育的战略布局,……

在此,“攻坚战”映射了当前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性,而做好该工作的保障被喻为战争的“战略布局”,映射要调整的三个结构,衔接紧凑,语义通顺。首先,“结构”这一建筑概念被应用到“战争布局”的搭建,建立与前面“攻坚战”和“战略战术任务”之间的词汇衔接,通过“连续变换的隐喻性指称构建了语篇衔接”(Yin,2013)。其次,从开篇“集结号”和“攻坚战”的提出,到前一部分的“战略战术任务”,再到本部分的“战略布局”搭建,语义逻辑层层递进,通过隐喻概念之间的映射形成了连贯通顺的语篇机制(Gunawan et al.,2019)。最后,“战争布局”的搭建也同样丰富和润泽了“战争”这一主题框架。“布局”一词最初来源于围棋博弈。在棋盘上的361枚黑白棋子各司其职,有中心,有边缘,有重要,有次要,有优先,有随后。同样地,在将东西部区域理工农医文等不同院系和院校的传统与新兴专业进行重新考量和安排时,需要诉诸棋局中的布局策略,有先后、有主次、均衡和谐地发展全国范围内的高等教育。

可见,吴岩讲话主体部分不仅继续运用“战争”的上下义词汇隐喻关系建立本部分内容的语篇衔接关系,还通过运用与开篇隶属相同范畴的“战争”词汇隐喻建立两部分之间的词汇衔接,体现了博喻有效的语篇衔接功能。同时,这些上下义词和相同范畴词汇隐喻创造的心理意象和投射,又保障了讲话语义的连贯及篇章架构的稳固性和丰沛性,体现了博喻的语篇连贯功能和篇章架构功能。继开篇部分,主体部分博喻语篇功能的实现路径见图2:

图2 吴岩讲话开篇及主体部分博喻语篇功能实现路径

讲话结尾部分提出今后的工作安排,特别给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添加了一个关键词:“战略”,要求教指委当好“战略参谋部、战略咨询团、战略指导组、战略推动队”,将教指委直接定位为“战略的教指委”,突出了教指委的战略高度。具体实例如下:

(7)我还要给专业设置教指委加一个词,叫“战略”。当好战略参谋部、战略咨询团、战略指导组、战略推动队。

(8)……但这个教指委是唯一一个综合类的教指委,是战略的教指委,……

此处,教指委被定位为“战略的教指委”,教指委所指导和推进的教育就是一场需要“战略委员会”的“战争”,其中的映射关系显而易见,保证了讲话语篇的顺利推进。首先,“战略”的反复使用通过词汇重现的方式建立本部分内容的紧密衔接(Yin,2013);同时,“战略”仍然隶属“战争”的概念范畴,与开篇和主体部分其他同范畴词汇遥相呼应,建立整篇讲话的词汇衔接关系。其次,通过将教指委定位到“战略”的高度,对教指委提出殷切希望,延续了前文通过各种“战略战术”打好“攻坚战”的一贯宗旨,行文连贯流畅,令人信服,通过隐喻概念与人们社会经验之间的映射和互动保障了语篇的连贯(Rezanova & Shilyaev,2015)。最后,教指委的“战略”高度也高屋建瓴地将全文篇章架构盖冠封顶,对整个篇章进行了完美收官,通过博喻“教育是战争”及其子隐喻词汇表征“将整个语篇组织成若干语义明确的段落”(Denroche,2018),并通过“概念框架将全篇的子隐喻系统规整为一个完整的语篇”(Yin,2013),善始善终。可以看出,本部分通过“战略”这一隶属“战争”的词汇隐喻的多次重现,实现本部分内容的紧密衔接及与讲话前文的遥相呼应,并延续前文的主要宗旨,实现语篇的连贯和篇章架构的完结。讲话全文博喻语篇功能的实现路径见图3。

图3吴岩讲话全文博喻语篇功能实现路径

总而言之,该讲话通过引入“教育是战争”这一博喻概念,运用其隶属的上下义词汇隐喻关系和同范畴词汇隐喻关系,有效实现整篇讲话的紧密衔接;同时,词汇衔接对连贯的影响渗透到语篇各个层面(解月,2020),词汇之间的映射和重叠关系推进讲话主旨的展开,形成连贯的讲话风格;最后,关键词汇隐喻“集结号”“攻坚战”和“战略委员会”构建讲话的主体框架,环环相扣的词汇隐喻在整体上织就一副话语全景图(陈朗, 2018),完美体现博喻的篇章架构功能。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汉语博喻完全可以通过词汇隐喻这一单一策略实现衔接、连贯和篇章架构等三大语篇功能。

4.0 汉语博喻的语篇功能分析模型

语法隐喻研究主要针对英语(杨延宁, 2016)。韩礼德提出语法隐喻仅仅是为了区别于传统的词汇隐喻(杨炳钧,2016),但在1999年与Matthiessen(Halliday & Matthiessen,1999)的合著中却指出,“词汇隐喻与语法隐喻不是两个不同的现象,而是同一隐喻策略的两个方面”(王靖潭、杨枫,2014)。如引言所述,对比汉英议论文博喻的体现形式,发现英语博喻体现为大量的语法隐喻和少量的词汇隐喻,而汉语博喻中语法隐喻极少,词汇隐喻贯穿全篇(同上)。此外,通过汉语科技教材的自建语料库,发现英语中某些类型的语法隐喻在汉语中未必出现,且英语中利用词形变换识别语法隐喻的方法在汉语中无法使用(杨延宁,2016)。据此,本文大胆提出假设,汉语博喻完全可以单凭词汇隐喻这一单一策略实现英语通过词汇隐喻策略和语法隐喻策略共同达成的衔接、连贯和篇章架构等三大语篇功能,并通过上文教育讲话的语篇分析实例,展现了这一实现过程。至此,语法隐喻在汉语的议论文体、科技文体和教育讲话文体中都没有得到有效体现。因此,将语法隐喻运用于汉语的研究还需论证和检验,避免形成王力(1985)所说的“削足适履”的现象。而对于博喻在汉语语篇中语篇功能实现的策略方面,本文已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词汇隐喻单一策略的语篇建构效用。在此,本文尝试基于词汇隐喻这一单一策略搭建汉语博喻语篇功能分析模型,具体见图4:

图4 汉语博喻语篇功能分析模型

图4显示,汉语博喻语篇功能分析模型始于识别博喻的体现形式——词汇隐喻表征;在识别词汇隐喻表征后,需从三个角度分析这些词汇隐喻达成的语篇功能。

首先,分析词汇隐喻表征之间的所指、省略、替代、上下义、词汇重复及词汇模式等词汇关系,以实现语篇的衔接机制。由于记忆的短暂性和话语的瞬时性,讲话者需要帮助听者在跟随主题行进的同时,将主题的现在与过去创建联系,从而形成语篇的整体理解。而认知隐喻就是保持这种记忆和跟进的有效手段,因为隐喻能激起人们深层认知中的相关概念和信息,从而建立文本词汇句法上的联系。Yin(2013)指出,隐喻通过源域与靶域之间的映射,在词汇之间形成多种关系,如所指关系、重复关系及搭配关系等,保障语篇的衔接机制。Rezanova & Shilyaev(2015)也提出,博喻引领的子隐喻通过词汇表达为语篇提供词汇间的链接。在吴岩讲话中,语篇博喻“教育是战争”及其统辖子隐喻的词汇隐喻表征,如“集结号”“打响”“攻坚战”“三部曲”及“战略”等词汇,通过所指及上下义关系相互呼应,在听者脑海中隐性复制了该认知表征,确保整个讲话内容的语篇衔接。

其次,分析词汇隐喻表征之间的语义关系,如词汇映射、词义重叠、词义逻辑等,以厘清语篇的连贯机制。连贯是指语篇各部分之间通顺的逻辑语义关系。Van Dijk (1977)指出,“说话者在说话时,会试图将自己持有的关于事件的概念表征复制到听者头脑中”,这个复制过程是潜移默化和隐喻性的,而这些隐喻性的复制过程“将整个语篇组织成连贯的整体”(Rezanova & Shilyaev,2015)。Gunawan et al.(2019)指出,奥巴马讲话通过隐喻性的比较和映射,保障了语篇的连贯机制。孙毅、李全(2019)利用隐喻图景分析特朗普就职演讲发现,“图景使隐喻分析成为一种连贯而衔接的语篇分析”。在吴岩讲话中,说话者通过语篇博喻“教育是战争”及其统辖子隐喻的词汇表征和语义关系,形成了语篇的连贯机制。同样以“集结号”“打响”“攻坚战”“三部曲”及“战略”等词汇表征为例,其隐含的概念表征将本科教育置于“战争”的概念体系中,引导人们在战争的认知概念中推进语篇的语义逻辑,构建语篇的连贯性。

最后,分析词汇隐喻表征之间的概念组织、概念结构、主题模式、信息流、同构性和完形性等认知关系,搭建语篇的篇章架构。篇章架构指的是作者对整篇文章的布局谋篇,是基于文章主旨对篇章段落和结构的设计。Yin(2013)认为,概念隐喻蕴涵的子概念体系,是连贯语篇的基础机制,帮助厘清语篇的内部结构。而博喻管辖的子隐喻体系,通过其内在的概念组织和结构,同样也为语篇的篇章架构提供认知架构和内容填充。魏在江(2006)提出,语篇按照作者选定的隐喻主题展开和发展,建构整个语篇的信息流和主题模式,实现语篇的篇章架构。而Musolff(2016:133)通过将场景故事引入隐喻分析,认为隐喻创设的场景故事帮助我们增强“架构语篇”的能力。Mishankina & Panasenko(2016)通过分析科技语篇发现,由“科技是空间”这一主要隐喻管辖的次要隐喻建构的隐喻模型是这些语篇呈现科技概念的基本工具,承担了主要的篇章组织功能。从图3可见,吴岩讲话选取了“教育是战争”这一隐喻主题,并通过其涵盖的“集结号”“打响”“攻坚战”“三部曲”及“战略”等词汇隐喻,阐释打好教育这场战争的前期准备、当前任务、战略步骤和战略指挥,搭建起篇章的开篇、主体及结尾三部分结构框架;“教育是战争”这一隐喻主题的各词汇隐喻间通过深层的概念认知形成良好的互动性和同构性,完整架构起整篇讲话,体现深层的篇章架构功能。

总而言之,该分析模型为讨论汉语语篇中多重隐喻概念构成的博喻如何通过关键隐喻及管辖的子隐喻构成复杂的词汇隐喻系统,激活人们深层概念认知,在语篇推进过程中保持记忆,为语篇理解建构心理空间和信息流,从而实现语篇的衔接、连贯和篇章架构机制提供清晰的理据和步骤。

5.0 结语

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博喻研究文献发现,研究者大多关注其衔接功能和连贯功能,鲜有涉及其篇章架构功能,而实际上博喻通过激活认知层面的概念组织和概念结构推进语篇的主题进展和构建语篇的信息流,具有强大的篇章架构功能。同时,现有汉语语篇的研究发现,博喻体现为语法隐喻的情况极少,且英语语法隐喻类型未必出现在汉语中。因此本文首先将篇章架构功能纳入博喻的语篇功能,并假设汉语博喻完全可以通过词汇隐喻这一单一策略达成衔接、连贯和篇章架构等三大语篇功能。又由于之前研究全部集中于文学作品的文本,而各类体裁的文章均可见到这类连续设喻,因此,本文选取善用妙喻的吴司长教育讲话作为分析材料,探讨汉语博喻通过词汇隐喻实现语篇功能的具体路径。分析发现,在吴岩讲话中,“教育是战争”这一博喻通过统辖的子隐喻构建复杂的词汇隐喻系统,激活人们深层概念认知,为语篇理解建构心理空间和信息流,有效实现语篇的衔接、连贯和篇章架构。综上,笔者尝试建构汉语博喻语篇功能分析模型,在识别汉语博喻词汇隐喻表征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这些词汇隐喻表征的词汇关系、语义关系及认知关系建构语篇的衔接、连贯和篇章架构机制,为汉语博喻语篇功能的分析提供参考。本文将篇章架构功能纳入博喻的语篇功能范畴,并将其研究文本拓宽到教育语篇,丰富整个宏观认知隐喻学的内容;同时,从汉语的语言特性出发,提出并论证汉语博喻仅靠词汇隐喻策略实现衔接、连贯和篇章架构的路径和分析模型,为认知语言学在汉语语篇分析中的应用提供新的视角。后续研究需要在口笔语语体和不同语篇体裁中验证和修订该分析模型,以建构普遍适用于汉语语篇博喻的分析理论和框架。此外,汉语和英语中词汇隐喻的本质及表现的异同也是后续研究的重点。

猜你喜欢

连贯讲话隐喻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脉络与连贯:话语理解的语言哲学研究》简介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注水”讲话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男朋友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