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吊运动康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控制和平衡功能的影响
2021-09-06狄彤彤
狄彤彤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康宁医院康复科,浙江温州 325000)
脑卒中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急重症,指的是脑部血管阻塞或破裂引发的局部缺血和脑组织损伤。该病根据发病性质可划分为出血性、缺血性卒中两类,其中约60%~70%属于缺血性卒中[1]。脑卒中有着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等特点,即使经过及时治疗,部分患者仍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偏瘫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偏瘫可导致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逐渐失去行走能力,同时可伴随步态异常和平衡能力不佳,不仅可增加其跌倒风险,还会对其生活能力和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增加其家庭负担。目前临床常采用步行或平衡训练以恢复患者肌力,改善其步行、运动及平衡能力,但临床观察发现部分患者的康复效果不佳[2]。因此,如何提升疗效、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逐渐成为康复治疗中的重点。悬吊运动康复作为一类康复手段,可刺激神经,提升肌力,重新建立起神经肌肉反馈,将其用于偏瘫患者可有效提升康复效果[3]。为此,该研究选取2020年1—10月该院收治的6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悬吊运动康复对患者躯干控制、平衡功能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6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均符合《内科学》[4]中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同时经过头部CT和MRI检查确诊,单侧肢体运动功能出现障碍;以往未开展过康复训练治疗;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伴骨关节病、认知障碍;有四肢瘫痪、精神病或语言障碍;处于哺乳或妊娠阶段女性;无法配合或中途退出研究者。
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成两组,每组34例。对照组男女患者分别有20例、14例;年龄46~75岁,均值(60.25±5.28)岁;病程1~4个月,均值(2.68±0.52)月;卒中类型:出血性15例,缺血性19例;偏瘫侧:左侧、右侧分别有21例、13例。观察组男女患者分别有21例、13例;年龄45~78岁,均值(60.38±5.14)岁;病程1~5个月,均值(2.70±0.54)月;卒中类型:出血性14例,缺血性20例;偏瘫侧:左侧、右侧分别有22例、12例。比较两组的上述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许可,患者或其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均按常规方案开展治疗,给予降脂、溶栓、控制血压和抑制血小板集聚等药物,且患者均未应用营养神经或改善认知等药物。
对照组采用运动疗法,包含躯干控制点控制、姿势控制训练、平衡功能锻炼和运动再学习治疗等,同时采用物理治疗,单次治疗时间45 min,每日开展1次,每周治疗5次。
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联合悬吊运动康复。通过悬吊治疗系统开展训练,具体方法如下:(1)仰卧位下抬高骨盆训练:放置两踝关节到小分带中且悬挂在悬吊绳上,通过非弹性吊带放置骨盆到弹性吊带中,患者将骨盆抬升确保躯干、双下肢处在一个水平面,尽可能避免旋转或侧屈躯干。(2)侧卧位下抬高骨盆训练:涉及健侧和患侧侧卧位,于骨盆下方放一弹性吊带,在离开床面的踝关节以下悬挂一非弹性吊带,指导患者将远离床面的踝关节与膝关节当作支点,用力将躯干与骨盆抬起,同时维持下肢在同一直线上。(3)仰卧位下肩外展训练:于仰卧位下肩部处于悬挂装置正下方,手臂平行放于躯干的左右两侧,依次对枕后、肘关节及腕关节进行非弹力绳悬挂,骨盆选择宽带弹力绳,伸直腕关节和肘关节,下压吊带,并后仰头部,确保身体抬高离开床面,将手臂维持在水平外展位。(4)前倾躯干锻炼:指导患者跪于悬挂点的正下方位置,确保膝关节、肩部同宽,前曲肩关节呈50°,将宽吊带放于前壁的肘关节后侧位置,并指导患者用两只手抱住肘关节,腹部选择宽带弹力绳,帮助患者尽可能往前弯曲腰部。(5)躯干旋转锻炼:于悬吊装置下方坐立,前曲肩关节呈50°,宽吊带放于胸前肘部后侧位置。引导患者前倾躯干和扭转上身,并对躯干进行左右旋转。(6)仰卧位下屈髋和屈膝锻炼:于仰卧位下,宽带弹力绳放在肩关节的下方,经悬吊系统将宽带拉高托住胸部,两踝关节经小分带和非弹力绳连接,利用悬吊系统协助患者抬升下肢,指导患者经肘部支撑床面,尽可能屈髋和屈膝,维持5~25 s,3次/组,各组间暂停20 s。训练难度需结合患者完成度合理调整,坚持循序渐进原则,以患者感觉到略微疲劳为标准,各组动作之间休息50 s,每日共训练40 min。
两组均持续干预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康复效果:在治疗3个月后对两组进行疗效评定。下肢痉挛和麻木显著减轻,肢体功能及肌力恢复评定为显效;症状好转,且肢体功能及肌力提升评定为好转;症状和下肢功能未出现任何好转评定为无效[5]。康复总有效率=(显效+好转)/总例数×100%。
(2)躯干控制:采用Sheikh躯干控制量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对两组进行评定,内容包括转向健侧和转向瘫痪侧等共4个项目,各项分值在0~25分,最高100分,评分越高,表示控制力越佳[6]。
(3)平衡能力: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分别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对两组进行评估,内容包括转身、转移、单腿直立、坐位无支撑等共8个项目,各项分值在0~5分,最高40分,评分越高,表示能力越佳[7]。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的康复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康复总有效率为91.18%,高于对照组的7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康复效果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的Sheikh及BBS评分比较
比较两组治疗前的Sheikh、BBS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的Sheikh、BBS评分均高于各组治疗前,且观察组的Sheikh、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Sheikh及BBS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Sheikh及BBS评分比较[(±s),分]
组别观察组(n=34)对照组(n=34)t值P值Sheikh得分治疗前 治疗3个月后t值P值BBS得分治疗前 治疗3个月后43.68±11.25 43.74±10.95 0.022 0.982 86.78±7.64 80.16±9.94 2.839 0.003 18.480 14.360 0.000 0.000 20.75±5.05 20.80±4.96 0.041 0.967 34.98±4.76 31.10±4.85 3.329 0.001 t值 P值11.956 8.658 0.000 0.000
3 讨 论
脑卒中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脑血管病,是国内成人致残和致死的主要病因。因局部血液供应出现障碍,脑部组织及中枢神经受损,多数患者会产生偏瘫等一系列并发症。伴偏瘫的脑卒中患者,其运动和感觉传导通路受到影响,会限制其下肢运动能力,出现步行和平衡能力下降等情况,若未及时接受治疗可失去行走能力。因此,积极开展有效合理的康复治疗对改善患者的行走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有着重要意义。悬吊运动康复是一类新型康复疗法,可直接对深层肌肉群产生作用,平稳其薄弱环节,提升机体控制躯干能力,进而改善患者的平衡力。悬吊康复运动通过悬吊起不稳定支撑面开展运动,可使更多深层肌肉与非随意性的肌肉群参与到运动中,使得神经系统能够更有利地支配肌肉,提升核心区肌肉力量与稳定性,在运动期间能限制不合理运动,建立起正常的运动模式[8]。在训练期间指导患者多开展偏瘫侧运动,能对其脑部皮层起到刺激作用,扩大皮质支配区,建立起新神经回路与正常运动程序,提升其运动功能[9]。此外,悬吊运动康复能不断向大脑传输正确运动模式,增强肌肉力量及协调能力,降低异常的肌张力,提升随意运动能力及平衡力,因此,可被广泛应用到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中,使其获得理想康复效果。
该次研究中,观察组的康复总有效率为91.18%,高于对照组的7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的Sheikh、BBS评分均高于各组治疗前,且观察组的Sheikh、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与汤俊[10]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悬吊运动康复疗法的效果更佳,能更好地改善患者躯干控制及平衡能力。
综上所述,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悬吊运动康复的效果确切,能改善其躯干控制及平衡功能,值得临床应用。但该次研究中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纳入的样本总数较少、研究时间不长、两组随访时间较短等,均需在日后研究中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