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路径研究

2021-09-05刘东南廖潇娜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1年7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高职院校

刘东南 廖潇娜

摘  要:高职院校旨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就为其劳动教育发展提供了更为充分的依据。劳动促成了人的进步,推动着社会发展。近些年来,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培养与社会劳动岗位需求发生脱节。因此,劳动教育改革对高职院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需要具备劳动职业意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一定的劳动自觉性。然而,在劳动深层次认知方面,帮助学生提高劳动认知,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劳动水平,还需高职院校从师资、课程以及制度等角度出发进行改善。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6-0069-06

高职院校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高职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五育教育,劳动教育不可或缺,因此,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路径进行研究非常必要。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特色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于学生而言,学习是日常活动,在传统以智育为主导的教育体系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表现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种方式对于“阅读”类项目的学习有良好的效果,但对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效果较小。随着时代的发展,整个教育体系发生了较大变化,劳动教育变成现代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认为教育应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发展劳动教育是完善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劳动技能型人才,这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目的相契合。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普通高等院校劳动教育培养的人才在层次上、能力侧重上都有不同,它主要侧重于学生专业技能上的提升,与生产劳动联系比较密切。因此,劳动教育可以渗透于高职院校教育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工作中。高职院校由于专业侧重方向的不同,也会产生各具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司法类高职院校强调“实用性”“能动性”[2],与其他高职院校不同的是,其主要依托政法院校,培养司法行政系统需要的政法干警及服务社会和基层的人才。此时,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应瞄准行业、立足学院的人才培养特色,构建适于自身的劳动教育体系。学院应从司法行政行业的特殊性出发,结合相关专业对学生执行能力的要求,在日常的校园生活或专业学习实践中开展劳动教育。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状——以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为例

目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愈发得到重视,已有很多高职院校将社会实践劳动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一项考核标准,学生的劳动意识相应得到了增强。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下,相当多学生更注重自身的行动能力。以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为例,在调查的240位在校学生中,可作为有效调查对象的人数为238。这些学生的专业集中在法律、刑侦以及公共事务管理等方面,有96人认为执行能力是学好本专业的首要关键因素,占总人数的40.3%。然而,若要巩固劳动教育的地位,高职院校还需结合目前劳动教育的现状,探寻符合学校本位的劳动教育路径。

(一)劳动自觉性与劳动认知的偏差

学生自觉劳动性的形成决定了学校劳动教育工作从教育时间的暂时性走向了教育质量的终身性。然而,这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应贯穿学生在校期间的全过程。常态下,多数人对于劳动的印象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劳作,这种固始印象恰恰反映了人们对劳动认知的偏差。劳动自觉性是一个整体概念,将这一整体划分为“主动劳动意识”“劳动义务意识”“劳动服务意识”“劳动学习意识”“劳动精神意识”以及“劳动行为习惯”等方面。通过这些因子分析发现,“劳动自觉性”与“劳动认知”缺乏一定的统一,即存在偏差。

从表1可知,提取的公因子方差中,“劳动认知”与“劳动情绪因素”的方差与“劳动服务意识”“劳动义务意识”等因子的方差相差较大。从图1可以看出,以上这些因子主要提取了三种主要成分。结合以上图表可知,“劳动自觉性”“劳动认知”与“劳动情绪因素”是劳动教育中的三种主要影响因素。以学生的主动劳动意愿与劳动服务意识为例,在238人中,有200人愿意经常打扫宿舍的卫生,占总人数的84.0%;有219人认为劳动需要服务意识,占总人数的92.0%。由此,样本学生具有较强的劳动自觉性。在劳动认知方面,只有67.6%的人支持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化,相较于劳动自觉性而言,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鉴于司法警官学院专业管理的优势,学生在某些方面尤其是内务整理方面体现了较强的劳动自觉性是合理的,但由于劳动教育在长期以来没有形成课程体系,因而还有相当数量的人并未厘清劳动、劳动教育的意义,产生了劳动自觉性与劳动认知的偏差。

(二)相关课程对劳动教育质量的弱巩固性

劳动不单指纯体力劳动,还包括体力与脑力劳动的结合。只有体脑结合的劳动教育才能保障相应的劳动教育质量。此外,相关课程训练也会对劳动教育质量产生一定的巩固作用,例如辅导员的关心教育、思想政治、职业规划、人文等公共课程的辅助教育等。辅导员是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引导者,需要以身作则。不仅如此,辅导员每天面对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因而也需要不断创新、坚持学习,提升自身保持动态发展的职業能力[3]。学校的绝大多数课程都能作为劳动教育的巩固,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职业规划等课程中,如表2所示。

从表二可知,思想政治课程与职业指导课程每周一次的频率分别是44.1%与62.2%,为各次数中的最大百分比。思想政治课包含了大量有关“劳动观”的内容,能促进学生对劳动的深层次认知,但大部分专业是一周一次的频率。职业生涯指导课程能帮助学生坚定自身的职业方向,但对大部分学校与老师来说,这一课程与专业理论实践并无直接的联系,很多院系也都是每周开设一次的频率。辅导员老师与学生有更多的沟通、交流机会,对劳动教育有较大促进作用,但有47.9%的学生认为辅导员关心度不够。对人文等公共课程的老师来说,书籍摆放、整理、课堂礼仪等细节与专业课程内容并不相关,只有56.3%的学生提到老师会偶尔讲到这些细节。由上可知,与劳动教育紧密相关的这些课程对劳动教育质量呈现出弱巩固性。

(三)劳动教育过程中的情绪依赖性

在调查的238位学生中,有192人处于18到20岁期间,占总人数的80.6%。此时,学生的性情还没有完全形成,心理情绪还没有趋于平稳。心理对人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在劳动情绪影响因素中,只有17.2%的人在劳动过程中从不受情绪的影响,还有63.9%的学生只是偶尔受到情绪的影响。然而,这并不代表高职院校不需要加强劳动教育中的心理疏导,正因为学生性格尚未完全定型,一点点情绪波动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反应。尤其,于刑侦专业类的学生而言,不能受到任何情绪的影响。下表3显示了年龄与情绪依赖性的相关性。

从表3可知,相关系数r=0.859,年龄与情绪呈现强相关。皮尔逊相关性P=-0.017处于区间[0.01,0.5]之中,说明年龄与情绪呈现较强的负相关。年龄越大,情绪依赖性越小。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心理情绪越趋于平稳。然而,为了增强学生的劳动心理素质,在正常范围内尽量引导学生减少其情绪依赖是很有必要的。劳动异化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资本主义条件下产生的,是为了追逐利益与维持生存。劳动异化必然会导致人的异化,如理性的疏离、高级情感的疏离、自由意识及伦理美德的缺失等[4],高职院校应注重学生的内在完整性以及心灵健康。

(四)劳动教育效果评价标准的非统一性

在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中,是以结果评价为导向的,但在目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中,高职院校越来越注重过程评价,且会将劳动等因素融入课程评价体系之中。例如,对于乐于助人、积极参加劳动、课堂表现良好的学生,由于某些原因,期末试卷测验未达到60分,可让其他同学站在老师的角度对该学生进行评价,显示学生的劳动认知内化程度。所得到的结果如下表4所示。

由表4可知,有71.4%的学生认为是可以通过考试的,有16.0%的学生视情况而定,12.6%的学生不同意通过考试。这说明学生越来越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此案例反映的是与劳动相关的开放性评价问题,答案并无对错与好坏之分。通过进一步总结提炼学生的观点发现,持有能通过考试观点的学生,多半是因为相信他平时能积极劳动,认真努力,没有考好可能带有很大的偶然因素。持有不确定观点的学生,大部分是对没考好的原因有疑虑,如果卷面分离及格分数线相差甚远,也不能判定为及格。对反对及格的同学来说,他们原则性特别强,认为卷面分达不到及格线是不能及格的。

这事实上揭示了劳动教育效果很难被有效评价的现象。按照正常逻辑,案例中的学生应该有很大可能达到卷面及格线,但现实并没有达到要求。先不探究偶然性原因,按照调查数据中的观点,不管是同意或不同意,都承认了一个前提,这位同学的积极劳动表现是值得肯定的,而导致立场不同的关键在于是以原则为主,还是更注重以人为本,因为调查对象的学生身份导致对案例中的学生给予了更多的同理心。当然,观点中立的学生则是对这二者都有考虑到,但无法做出决定。这就反映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现实,不管是劳动教育或德育等其他类型教育,其评价标准是较为模糊的。当然,这也牵涉到劳动分类方式的问题,劳动按照创造性分类可分为创造性和非创造性的劳动,按照情感分类可分为情感性劳动和非情感性劳动等[5]。由此可见,不同性质的劳动具有不同的劳动评价标准。

三、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路径

(一)外部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支持

经济对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劳动教育发展历史较为悠久,史前人类开始聚居,虽然生产力不是很发达,但在日常的生产劳作中也产生了相关的劳动教育行为。然而,这种劳动教育零散且无意识地融于生产发展之中。随着近代西方大工业生产发展需要,产生了学校以及学校中的劳动教育。可见,社会经济越发展,就越需要相关的劳动人才,也就对相关的劳动人才培养即劳动教育的要求更高。由此,学校劳动教育的发展更应紧扣社会经济结构及发展方向。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为脱产制,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经济要想更好地进行发展,企业或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财力资助的基础上,还可以与学校进行联合培养,如开展“校企合作”以及“现代学徒制”等项目。

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尤其是司法院校的劳动教育,更应受到教育法规及政策执行的作用。在教育领域中,政治主要解决劳动教育中的理念问题。司法类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维护国家政治、法律等的人才,牵涉到国家安全、基础设施及公共管理等各个方面。有力的劳动教育政策能提高学生的执行力,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劳动教育应与德智体美各类教育相结合,尊重自然以促进教育生态化和加强学生的劳动综合素质,使学生形成工匠精神和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6]。文化这一概念的范围很广,陶行知先生认为其是政治经济的思想[7]。高职院校要在学校外部力量中间,多提倡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让学生在切实的劳动活动中对“知行合一”的文化思想有较为直观的感受,让学生的终身发展受益。

(二)内部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施

1. 促进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化

劳动教育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高职院校应在学校层面进行课程体系化,以形成学院的劳动教育特色。劳动教育与德育息息相关,某种程度上劳动教育课程更加强调了德育功能[8]。然而,勞育与德育均是五育之一。劳动教育对于以后个人和社会生产的发展都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劳动教育不仅具有德育功能,还有智育以及体育等功能,在高职院校中愈发受到重视。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应充分利用自身实用的优势,开发出适用于本校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提升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质量。

校本课程不仅应采取专门的劳动教育课时,还应有相应的劳动教育校本教材。这些教材主要以学校建立至今的经典案例为主,从而让学生将劳动自觉性、劳动认知以及专业性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劳动自觉性的终身发展。劳动教育的教学方式应有别于传统的专业理论课方式,具体应选择范例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会劳动精神。劳动教育的课程考核也应是理实一体化的考核方式,既有理论性的测验,又有实践性的活动。此时,校本课程是立足于校情的劳动课程化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动自觉性与劳动认知的偏差。

2. 规范劳动教育管理制度

劳动教育管理制度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质量的保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劳动教育虽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但也不能实现县、市等地的劳动教育管理制度细节等方面的完全统一,而在学校内部,应适用于同一套比较完整的劳动教育管理制度。这一管理制度应包括劳动实践过程中的方方面面,例如安全隐患的问题,冬季来临,南方天气湿冷,户外的地面容易打滑且容易着凉,学生在进行劳动时应该穿上比较防滑的鞋子,注意防寒保暖等[9]。普通型或者专业性强的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管理制度比起很多综合性的高职院校而言,应更加明确及细化,尤其是一些专业实践性较强的院校,如司法警官类学院应立足专业公共性强的特点,让学生自己把控自己的劳动质量,力求将一些劳动细节加以规范化,从而实现劳动的自我教育。

劳动教育管理制度的最高境界是“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教育”。劳动教育可以实行学分制,在大学期间修满相应的劳动学分才准予毕业等。制度在特定情境下是教育目标实现的工具。学分制使得劳动教育越来越规范及体系化。劳动教育也可实行考勤制度,并有实际的实践任务作为管理的目标,能让学生严肃对待劳动教育这门课程,使管理更加井然有序,从而实现教育管理质量的提升,同时包含劳动教育中比较容易忽略的一些细節等。此外,规范教育管理制度还应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例如大三的学生要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实习,在这种情况下,应适当放宽教育管理制度。这种刚柔结合的弹性管理方式,能保障一定的劳动教育质量。

3. 劳动教育师资力量的增强

有很多高职院校推行的是辅导员教育,因而在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教师角色——辅导员。网上有关于“辅导员”的存在是否合理的讨论,答案当然是合理的。辅导员担任着学生职业发展课程的指导、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乃至对学生生活的关心等职责。辅导员老师还担任着劳动教育的责任。如果学院进行高职院校的本土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实践,辅导员则是劳动教育实施的重要核心人物。从这个角度看,辅导员们身兼数职,责任重大。

劳动教育师资力量的增强,首先要扩张劳动教育师资团队的力量。其实“辅导员教育”是一个教育型的团队,毕竟辅导员是一个很复杂、琐碎的岗位,需要一定耐心。高职院校应多吸纳优秀人才进入辅导员岗位,由专人专门负责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及劳动教育部门,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劳动教育的师资力量,又实现了劳动教育质量的提升。辅导员的师资力量强大之后,老师将更加有时间和精力去疏导学生的心理,让学生进行有情感的劳动。

4. 具有适合标准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从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并没有产生真正的内化,根本原因是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实施体系中,缺乏计划性和目标性以及标准性。对德智体美这几种类型的教育来说,都有一定的评判标准进行相应的考核。目前的劳动教育考核是融合于其他类型的教育之中的。当劳动教育没有真正在学校独立开展之时,是无法产生相应的较为合适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但是,这些问题是内隐的,并不外显。虽然这不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在劳动教育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若无标准,那么劳动教育就没有参照和效果。

劳动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教育类型,因此,在整个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尽量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在某一阶段结束之际,应进行一次终结性评价,让学生们反思这一阶段整个过程的劳动表现。以调查中的案例数据为例,“以人为本”是非常好的一项评价标准,高职院校尤其是司法警官类学院,更应强调原则性的存在。这些学生都是依法治国的实践者,若无一定的原则性将会影响其自身的劳动终身发展。因而,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高职院校还应坚持一定的评价原则。若此学生的卷面分超过3分才及格,那么最终成绩是不合格的。若与及格线在3分以内的差距,酌情考虑,应该是可以给予及格的。如此,劳动教育的公平性可得以体现,实现了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标准的“个性化”。而且,详细量化的标准才能产生一定的执行能力,才能产生一定的劳动教育质量,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技能型人才。

四、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发展有着明显进步,学生越来越有劳动意识,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这离不开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们一直以来的不懈努力。以劳动为荣,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美德。在青少年学生中不断进行以劳动为荣的美德陶冶,将促进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和长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劳动教育的发展也体现了学校的发展,更体现了学校不断向前的坚持创新。在劳动教育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只要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进行改革实验,终能找到学校自身劳动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EB/OL]. (2020-04-02). 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20/0402/c1003-31658128.html.

[2] 王姝丽. “一带一路”背景下司法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新思考[J]. 法制博览,2019(07):281.

[3] 靳磊.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途径研究[J]. 时代教育,2014(20):13.

[4] 杨再勇. 心灵的教育:培养“完整的人”的内在向度[D]. 苏州:苏州大学,2014:17.

[5] 陈明生. 人工智能发展、劳动分类与结构性失业研究[J]. 经济学家,2019(10):69.

[6] 程天宇. 习近平劳动观对马克思劳动思想的继承与发展[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0:36-37.

[7] 陶行知. 行知教育论文选集[M]. 上海:三联出版社,1949.

[8] 建设蕴含不同学科相融合的劳动课程体系[J]. 教育,2015(39):23.

[9] 郭莹. 高校劳动教育与管理研究[D]. 南宁:广西大学,2018:38.

(责任编辑:胡甜甜)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高职院校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