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2021-09-05李悦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1年7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互联网+时代

李悦

摘  要:现如今,我国各阶段的教育都更注重素质化教育,高等院校也应在这一背景下加强教育管理。尤其是在当前这个“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可以获得极大的辅助,得以创新教育管理模式,提升教育管理质量。对此,高校需要认识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之后,可以从加强“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加强“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建设、建构与完善“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管理评价体系这几个方面入手,实现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解决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升教育质量。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创新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6-0048-03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发展已与国际接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与质量的普遍提高,此项技术逐渐遍布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推动下,“互联网+”技术开始融入高等教育管理,为推动教育管理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目前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缺乏一定的新意,因此,在新时代下应加强改革,全面实施网络技术管理模式,促进高等教育管理工作顺应时代发展。

一、“互联网+”时代

提及“互联网+”,人们接触较多的是电商行业。现如今,这一时代的发展势头更猛,比如手机移动端技术的发展。在“互联网+”的时代,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在手机上处理,如水电费缴费、出游购票等。教育行业在这一时代下,也获得了非常多的发展红利,“互联网+教育”成为热词。还有“互联网+政务”“互联网+医疗”等。可见,“互联网+”已经彻底融入生活。

二、“互联网+”时代下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诞生,各项事业建设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高等教育管理在应用了“互联网+”技术手段之后产生了一定的优势,高校可经过不断的实践与创新,将充分融入教育管理工作[1]。在实际操作管理中,两者的融合还存在一些不足。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已有一定的历史,“互联网+”在20世纪末才逐渐兴起,直至21世纪才得到普遍的发展,因此,要完全融入高等教育管理模式,还需要一定的过渡期。二者在发展中处于失衡状态,确切地说,高等教育管理在发展上没有跟进“互联网+”时代的步伐。新时代对于高等教育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创新发展非常必要,这是顺应社会发展的一种体现。科技在不断进步,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传统的工作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工作要求。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在当前与“互联网+”技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为缩短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差距,更好地实现融合,高等教育管理必须实行创新改革。高等教育在管理模式上必须紧随时代的发展并融合使用“互联网+”技术,创新管理手段,加强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模式,实现现代化管理。

三、“互联网+”时代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策略

(一)加强“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管理队伍建设

加强高等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是实现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的主要途径,管理队伍素质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管理工作质量,更影响着“互联网+”技术融合管理的发展进度。因此,高校在管理队伍建设上必须投入较多精力,多维度关注高等教育管理团队工作进度与学习情况,加大相关人员管理工作培训力度,促进他们形成教育管理必备的综合素质。首先,高校应加强高等教育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通过学习相关课程,对“互联网+”融入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意识,学习专业的技术并灵活运用,实现现代化高等教育管理[2]。在这期间,相关人员应先树立将“互联网+”技术运用于管理工作的思维意识,正确认识发展前景,树立信息化管理意识,力求高等教育管理与时代的发展接轨。其次,高校在对高等教育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的时候,应注重其专业知识,不仅是工作能力与“互联网+”技术的学习能力,还包括综合素质的培训。在专业培训上,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是培训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是以计算机为载体的,多学习、勤实践,增强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实现高等教育管理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使管理工作更加高效地完成。第二是重视素质教育,高等教育管理人员除了掌握专业的信息技术与文化知识以外,还要多方面地提升其综合素质。这一板块涵盖面较为广泛,包括思想道德教育、职业素养教育、管理意识教育、规范原则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内容[3]。强化“互联网+”技术融合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意识,遵守相关制度,使教育管理工作逐渐实现信息化。

(二)加强“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规范工作的前提条件,任何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制度保障。高等教育管理工作融入“互联网+”技术的工作模式下,高校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使教育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制度可遵守,从本质上规范教育管理行为。高校在进行管理工作制度建设的时候,可实行线上线下双向制度。

1. 线上制度

实施双向制度建设时,高校可根据高等教育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水平以及“互联网+”技术融合管理模式的实际情况进行线上制度建设,线上制度在推进“互联网+”技术与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模式的融合基础之上,可进一步针对规范管理人员的工作标准进行制度建设。高校可构建线上平台。在当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网络平台对于管理工作有极大的帮助,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高等教育工作管理,实现管理现代化。例如在网络平台创建高等教育工作管理App,在校内创设论坛,搭建管理人员之间的工作桥梁,提升信息的采集范圍,更全面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4]。线上平台有助于高等教育管理人员与管理对象的互动,双方可以打破传统的沟通障碍,在线上平台进行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线上交流,管理问题可第一时间向管理对象进行咨询。除此之外,高等教育管理人员也可以定期开展线上教育,管理对象可在线上学习教育内容,进一步了解教育管理中的问题。除了利用线上平台开发管理软件之外,高校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大数据的优化和处理,完善信息采集并建立大量数据库,用于储存信息和传输信息。

2. 线下制度

线下制度主要根据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在“互联网+”技术运营下,助力高校发展。于高校而言,在线下制度的建设中,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加以考量:第一,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创新;第二,用传统工作模式结合创新工作模式;第三,参照实际发展情况来制定。高校可从这三方面入手,完成线下制度的制定,尽量确保科学性、可行性、针对性。

总的来说,在教育管理中,线上管理参考线上制度,线下治理参考线下制度,双向制度结合提升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在时代的发展下不断地创新改进,可提高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效率。

(三)建构与完善“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管理评价体系

当前,“互联网+”技术发展虽说趋近于成熟,但是,在高校内部的教育管理中依然存在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管理模式的发展[5]。因此,建立高等教育管理评价体系对高校管理工作的开展尤为重要,评价体系可以从线上线下分开进行。建立线上评价体系主要运用社交软件、高校论坛、交流群、教育网址等开展线上交流互动,主要面向高校学生、计算机人才、校内教师、管理层等进行线上调研,相关工作人员对线上的信息采集做好记录,采纳有效的建议进一步改进当前的管理模式,全程做好网络防护,避免线上采集的信息出现泄漏的情况。线下评价体系的创设需要在校园任意选取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也可以设办相关的工作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评价,邀请专业的技术人才对于当前的管理模式进行评价,总而言之,在内部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采纳好的意见,对于弊端尽可能做到未雨绸缪,避免阻碍“互联网+”技术在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中的发展[6]。

由此可见,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高等教育管理创新发展必须建立完备的评价体系,这对教育管理工作有一定的价值。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评价系统,对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相关工作人员应对评价体系的大数据进行归纳整合,将各种建议作为考量,以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作为发展方向,对二者进行权衡。在“互联网+”时代下,通过评价体系和制定的管理制度结合,找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明确改革创新的方向,认清定位和目标,根据评价体系的大数据信息,制定符合现代化发展的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思路,才能推进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对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高等教育管理提供了发展的空间。高校应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平台开展教育管理,对“互联网+”技术融入管理模式加以创新,探索符合时代发展的高等教育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彬,王斌. 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转变及创新研究——评《高校学生管理创新模式研究》[J]. 林产工业,2019,56(10):71.

[2] 丁宁龙. “互联网+”高等教育环境下《健康评估》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探析[J]. 全科护理,2018,16(06):738-739.

[3] 代宏禹.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继续教育模式创新研究——以应用技术型大学为例[J]. 黑龙江科学,2020,11(07):72-73.

[4] 邓澄. 网络时代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创新模式研究——以运用微助教网络媒介为例[J]. 教育进展,2019(02):62-68.

[5] 赵力,王涛. 大学生在校管理创新模式研究[J]. 經济研究导刊,2020(08):65-66.

[6] 葛谢飞. 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 视界观,2019(23):1-2.

(荐稿人:黄海涛,云南师范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互联网+时代
e时代
e时代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