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自主职称晋升管理的风险与对策

2021-09-05谷金艳刘佳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1年7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风险

谷金艳 刘佳

摘  要: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自主管理高级职称晋升工作是一项全新课题。这既是国家职称改革不断深化的结果,也是学校人才评价机制发展的重要标志。本文着眼于自主评审政策背景、风险管理价值、风险管控目标、风险源识别等问题,从制度设计、人员素质配置等角度分析风险原因,研究形成风险防控的八项具体对策,具有鲜明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民办高校;职称管理;风险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6-0045-03

职称晋升制度是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以下简称“民办高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管理的根本制度,是技术能力与学术水平评价的主要制度,是专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手段,也是人才科学配置和使用的重要依据[1]。目前,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向民办高校下放了高级职称晋升自主权,一方面可使学校自主优化职称结构,办出应用型特色;另一方面也缓解了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的焦虑与压力,将办学自主权真正落到实处。由于职称评审直接关系到教师切身利益,一旦出现准备不足、沟通不畅、操作不慎或管理不严,容易引发各种评审风险事件:信访、闹访和缠访等不稳定事件;负面舆论报道事件;上级机关对学校负面评价事件;撤销、限制、回收自评权等行政处罚事件等[2]。因此,将自主职称晋升评审管理的全过程、全要素引入风险评估与管控体系,将事后处理变为事前预防,推动民办高校职称晋升工作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办高校自主职称晋升管理的政策背景

民办高校的主要特点是起步晚,底子薄。上级主管机关长期收紧高级职称的评聘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民办高校人才聘用选拔机制的活力。高级职称人才“评不上、聘不来、留不住”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学校人才队伍的发展。教育部评估中心于2016年发布的《中国民办本科教育质量报告》显示,民办高校存在“教师队伍总体规模不足,而且结构性矛盾突出”“高职称教师偏少,无职称教师偏多”的现象[3]。随着2017年发布的《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特别是202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明确保障民办高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包括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方面的自主权,民办高校自主评聘高级职称的工作逐步在各地展开。

二、建立民办高校职称自主晋升风险管理体系的价值

建立科学有效的职称自主晋升风险管理体系是各级文件的鲜明指引。2017年国办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强调“加强职称评审监督”“加强对评价全过程的监督管理”等。

建立公开透明的职称自主晋升风险管理体系,有利于自觉接受利益相关群体监督,实现职称评审的科学、严谨、公平、公正,有利于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和综合素质,促进自主职称评审走向良性循环。

职称自主晋升风险管理体系可以找到影响评审的各类风险因素并进行分类与管控,为同行提供详细、完整的经验参考,推动教育人才评价管理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三、民办高校职称自主晋升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思路

首先,按照人才评价目的、功能、特点来设计各类风险管控目标。其次,收集、整理风险案例库,再次运用多种度量技术,对风险进行等级划分,建立自主评审风险模型、计算自主評审的风险指数。然后,分析致风险的原因,通过规避、化解、分担、转移、承受等方式,使风险降级,将风险控制在容量以内。最后,总结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保障自主职称晋升评审工作顺利进行。

四、职称自主评审风险管控的目标

反对声音最小化。这是从底线思维角度出发,促使利益相关方对评审结果的严重关注和关切、表示遗憾、疑惑、拒绝、反对、抵触、抗议、不信任的程度达到最低。

满意度最大化。这是从服务角度出发,产生的结果指符合或基本符合最广大的利益相关方的期待,即实现满意的最大公约数。

五、职称自主评审风险源的识别与分类

风险源,指可能的风险点或风险事件,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职称评审意外风险事件。主要是指各种意外原因造成的未开展或开展了自主评审而结果宣布无效的事件;或个别责任人未能尽责,评审程序失当,评审专家、评审结果意外泄露等事件。此类事件多为偶发但危害严重,易形成群体利益损失。第二,负面言行事件。事件主体多数是因不服或不满评审质量和结果,不愿通过正规渠道加以解决,或某种诉求通过正规途径难以满足其要求的,可能转化为激进的负面事件。对自主评审主管领导、当事的专家评委、工作人员、同行同事进行人身攻击或伤害事件。自伤自残、轻生等方式,以达到影响评审结果为目的的事件[4]。第三,信访事件。事件主体的申诉未得到学校积极回应,或者对申诉无胜算把握时,为了给评审部门施加压力,便联系上级主管部门。部分当事人的申诉一旦经过上访、群访、闹访和缠访,往往就被上级机关指示核实、限期督办等。第四,公信力风险事件。事件主体出于对职称利益已经受损或即将受损的担忧,对自主评审的公正性、正确性提出质疑,对程序的正当性、组织的合法性、执行的公平性,通过各种媒体进行负面甚至歪曲的报道,使事件在社会中形成舆论,给学校造成社会舆论压力,试图影响学校的评审。

六、职称自主评审风险形成原因剖析

制度设计缺陷风险。自主评审制度的某些环节不符合有关法规和政策规定,容易引起制度风险。例如,一些针对应用型本科学校设置的特色评审条件不够规范、细化、具体和明确,且未经教代会等组织充分民主讨论或审议,容易产生误解与纠纷的风险。

民办高校职称自主晋升监督滞后。工作方式上,既没有前期的基层实地走访,也没有安排利益群体座谈和听证,只公布了监督电话或邮箱,被动地等待接访。接访中,也没有设置相应的化解矛盾的方案、预案以及应对举措,造成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形成新的风险。

自主评审专家的选聘风险。自主评审专家如果没有严格的筛选机制、回避机制来保障,其素质就容易受到质疑。评审环节或评审质量上存在一定瑕疵,必然会影响评审质量。

评审过程存在组织管理风险。在职称评审中,各部门(组)之间缺乏沟通配合,导致风险隐患处理不及时、不到位。比如职称申报材料收集与材料审查分离,材料审查与现场答辩分离,造成材料审查时出现的一些风险苗头,答辩组负责人不清楚潜在的风险。

七、职称自主评审风险管控的对策

(一)主动加强风险应对,提高事前、事中抗风险质量

1. 坚持制度设计优先。按照民办高校对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的客观规律设计制度,将职称自主评审的科学、公平、公正,放在制度设计的首位。关键指标、环节、条件应反复推敲,仔细论证,逐步推进,认真落实。

2. 坚持回避制度,保证职称评审的独立性[5]。建立校内外评审专家库,由软件随机调用生成评审的专家名单。坚持评价全程录音录像,使现场风险管理全程可追溯,探索建立职称评审问题终身问责制。

3. 坚持自主评审民主管理的思想。将职称评审相关的数据整理过程进行公开,提高职称评审的客观性、真实性、预期效果和公信力,加强职称评审自我监督检查的组织建设与执行力建设。

4. 提高评审管理人员素质能力。评审管理人员应加强自主职称晋升相关政策、法律和法规的培训,熟悉并掌握人才评价的基本规律,业务流程。学校应加强职称评审相关各部门的统筹协调,形成风险管控的合力。

(二)建全风险管控机制,增强事后客观应对风险的能力

1. 依靠大数据进行风险识别。在历史的维度,将过往的所有职称晋升的风险进行收集、梳理和分类,形成完整的风险事件数据库。在网络空间维度,调查、收集和整理线上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在实地和现场维度,进行全面的现场风险告知、风险警示和态度调查。建立长效和动态的风险事件库的更新机制。

2. 对风险事件进行定级。将可引起特别强烈反应,或引起大规模冲突的或危害严重的定为高风险事件;有部分人反应强烈的,可能引发矛盾的定为中风險事件;将多数人可以理解,少部分人持有意见,通过有效措施可以防范和化解的定为低风险事件。

3. 分析整理各类事件的利好因素。通过以人为本、综合治理、群策群力、协调关系、纠纷调解等手段,增强意见群体的意愿度、承受度、反对度和容忍度,提高应对主体的防范力、公关力、公信力和应急反应能力。努力将风险等级逐步改变:高危降中危,中危降低危,维持低危等级。

4. 加强危机公关与舆论引导。积极利用学校的自媒体、网站,宣传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职称自主评审制度建设成果,公开相关信息与工作流程。保持民办高校自信力、公信力,积极弘扬职称自主评审正能量。

参考文献:

[1] 徐苏兰. 中国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制度变迁逻辑研究[D].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20.

[2] 韩羽婷,张阳,邱模欣,等. 浅谈民办高校职称评审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 纳税,2018(02):254.

[3] 孙竞,熊旭. 最新版高等教育质量“国家报告”出炉[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2(20):125.

[4] 蒙有华. 职称评审权下放至高校:历史进程、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J]. 惠州学院学报,2017,37(05):109-114.

[5] 赵宇宏. 略谈民办高校教师职称评审行为的司法审查[J]. 高教论坛,2019(01):69-72+79.

(荐稿人:郭伟光,天津天狮学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莫唯然)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风险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方向思考
民办高校教师权益现状调查
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风险和监管问题研究
浅析应收账款的产生原因和对策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企业纳税筹划风险及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