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作品中女性悲剧主义解析
2021-09-05刘一霏
刘一霏
萧红,近现代著名女作家。她的一生颠沛流离,饱经风霜,这形成了她看待生活的独特角度和方式,这也是萧红文学作品中悲剧意识形成的重要因素。《呼兰河传》是萧红的晚期巅峰代表作,本文以此为例,通过分析萧红个人悲剧意识的成因以及本文中典型女性的人生轨迹,解析出其整体悲剧意识在《呼兰河传》中的体现。
一、萧红与《呼兰河传》
萧红,她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近现代文学领域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她有着敏感脆弱却又倔强任性的灵魂,生存于国家动荡不安之际,萧红的一生注定坎坷、曲折。她在充满了不幸、苦难和毁灭的人生经历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意识,并用其细腻入微的笔触创作了《生死场》《商业街》《呼兰河传》《马伯乐》《小城三月》等充满了悲剧意识的作品。
《呼兰河传》写于20世纪30年代末期,战争的残酷与痛苦让远在香港避难的萧红越发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在生命最后的岁月里,在物质和精神双重匮乏的状况下,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经历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广为流传的经典小说。
《呼兰河传》具有比较独特的艺术形式,粗看起来,它写人物,却没有主角;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但实际上,它的叙事结构非常严谨,全书分七章,各自独立却又俨然一体。这部中长篇小说用带有诗意的散文化的结构和语言,向我们叙述了以“呼兰河”为中心场景的乡土人生的小城故事,展示了20世纪初小镇群众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
在萧红悲剧的一生中,男性的伤害是最主要的原因,因而她常常对个人命运,尤其是女性的命运感到悲伤又心酸,她曾说“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呼兰河传》中表现出的对女性悲剧命运的怜悯,以及对男性给女性身心带来巨大创伤的敌意,便是萧红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感受的巨大投影。
二、萧红女性悲剧意识的形成原因
悲剧是对现实生活中的苦难以及造成这些苦难的如实反映,悲剧意识则是对人类生活的悲剧性进行文化上的上升,即悲剧意识是理性的产物,是作者在观照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不幸、苦难和折磨时产生的审美意识。萧红自身坎坷多难的女性的人生阅历,以及敏锐的生存体验和对历史的感悟,是其女性悲剧意识形成的重要原因。
(一)颠沛坎坷的人生经历
萧红出生于一个经济条件良好的封建地主家庭,她生来性格便细腻又敏感,倔强又任性。童年时,父亲对萧红的打骂,以及祖母用东北老太太吓唬小孩子的方法,扎了一下她的手指,这些在当时东北农村长辈对待子女极为普遍的现象,却深深地刺痛了萧红敏感的心灵,年纪尚小的她敏感地感受到了亲人的嫌弃与疏远。在《呼兰河传》中她经常会写道“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亲情的匮乏在她生命中烙下了最初的苦难印痕,这也形成了她日后对待人和事上习惯性的否定观念。而萧红的祖父是唯一一个一直爱护着她、庇护着她的人,却因此,这位老人又将“任性”这一因素注入到了萧红的性格中。孤独、敏感、好强却又任性、倔强,萧红一生都在服从与反抗、逃离与追逐中循环。
为了读书,萧红逃婚,逃离家庭,最后却为了不被冻死、饿死,选择与已经退婚的未婚夫同居并怀孕。惨遭抛弃后,她身陷绝境。窘境中的她向报社求救,并结识萧军,与他相爱。可大男子主义的萧军可以救萧红于生死,却做不到给她尊重与平等,不愿成为附属品的她最终决定分手。因对安定的向往,萧红嫁给了端木蕻良,然而胆小懦弱的端木蕻良并不能在困难时陪伴在萧红身边,这让敏感脆弱的她再次受到了情感上的创伤。萧红一生都在寻找一个充满平等与爱意的家,却被残酷的现实抽打得遍体鳞伤。
(二)封建思想及五四新文化的碰撞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男性一直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写道,“所以男人打老婆的时候便说:‘娘娘还怕老爷打呢?何况你一个长舌妇!可见男人打女人是天理应该,人神齐一。怪不得那娘娘庙里的娘娘特别温顺,原来是常常挨打的缘故。”由此可见,在那个闭塞的宗法专制的封建社会中,连神都是要遵从男尊女卑的思想束缚的,男性的权威和女性的卑微随处可见,受这种封建落后思想的影响,女性的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将稳固如城墙般的封建思想砸开了一丝裂缝,萧红是一位女性意识非常强烈的作家,她自觉地接过了鲁迅“改造民族灵魂”的大旗,以女性作者细致观察和越轨的笔触,细致地描画着我们民族的沉默的灵魂。在《呼兰河传》中,她将自身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男权压迫的痛苦感受,融入到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情节的設计中,她的一字一句都在表达对男权社会男尊女卑以及奴化女性的控诉。萧红的焦虑与愤慨隐藏在她对“国民劣根性”的冷静批判中,深刻揭示了中国封建思想中的病态对鲜活生命力的瓦解。
三、悲剧意识在呼兰河传中的体现
在《呼兰河传》中,作者通过讲述小团圆媳妇和王大姑娘两位女性被黑暗社会所吞噬的悲剧命运,将女性在那个封建社会所拥有的命运的悲凉、痛苦和无奈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她们生是不被重视与祝福的,死同样失去了应有的壮烈和悲哀,作者倾注于她们身上的女性悲剧意识是强烈的、猛烈的。
(一)命运的悲剧
小团圆媳妇刚来时,只有十二岁,因为她性格活泼,做事大方,邻居们便开始议论,说她不像个团圆媳妇。深受封建思想荼毒的婆婆,按照几千年来传下来的规矩,不分黑天白夜地打了她一个月。在精神和肉体双重痛苦的折磨下,小团圆媳妇终于被折腾得病倒了。愚昧的婆家并没有请来医生为她治病,而是听从周围邻居东一嘴西一嘴的讨论,给她吃各种奇怪的偏方,请巫医来跳神,把她扒光了按在装满沸水的缸里驱邪,直到把刚满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折磨致死,所有人才肯善罢甘休。
小团圆媳妇每次受折磨时都会说她想回家,可在那样一个愚昧腐朽的社会里,哪里会有一个她的家?父母拿她当物品,在八岁时就将她订给了老胡家,来到婆家后,周围邻居从头到尾都拿她当热闹看,婆家更是拿她不当人看,婆婆几次将她与鸡相比,比来比去她哪里会有鸡重要。作者并没有描写小团圆丈夫的行为,可在那时的男权社会中,若丈夫愿意护她,她也不会落得被折磨致死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