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职教体系视阈下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1-09-05万虎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27期
关键词:生源办学课程体系

万虎

[摘           要]  中高职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立交桥”,更是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新时代下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的重要举措。中高职衔接中,人才培养目标是关键,课程结构是核心,制度保障是必要条件。从中高职衔接工作现状入手,针对中高职衔接过程培养目标脱节、课程建设缺乏延续性、制度保障乏力等问题,结合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要求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够为中高职衔接提供借鉴。

[关    键   词]  现代职教体系;中高职衔接;问题;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7-0154-02

改革开放40年以来,尤其是近20年,我国的职业教育迅猛发展。截至2018年,全国约有职业院校1.17万所,年招生约928.24万人,在校生约2685.54万人,其中中职学校约1.03万所,年招生约559.41万人,在校生约1551.84万人;高职(专科)院校1418所,年招生约368.83万人,在校生约1133.7万人。发展规模为世界最大。(如图1)(数据和图表来自2019年02月19日 10:42 教育部网站)

新的历史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颁布实施,对我国职业教育新时代的发展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促进中高职教育衔接, 加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从近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探索来看,我国已形成多种类型的中高职衔接模式。以湖北省为例,主要有“3+2”分段、“五年一贯制”、“3+3”对口升学等。从近年实行的结果来看,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衔接贯通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还是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现状问题

(一)培养目标脱节

一方面人才培养目标制订没有体现差异性。办学实践中,大部分高职院校制订人才培养目标时,没有将中职对口升学学生和普通高中升学的学生在培养规格、培养层次和专业技能方面区别对待,没有提出明确的差异性目标。另一方面人才培养目标理论与实践脱节。大多数中职学校在育人实践中比较重视学生的实操技能及就业质量,而忽视了学生理论基础的培养。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理实并重”的高技能人才,当理论基础较为薄弱的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后,面对更深、更难、更广的理论知识,大部分学生表示不适应。

(二)课程体系缺乏延续性

若在课程层面衔接不顺畅,培养出的高技能人才将会大打折扣。一方面专业理论课程内容重复较多。主要是因为中高职尚未构建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中高职没有有效整合教育教学资源,甚至在有些专业课程教学中所采用的教材还是同一版本。另一方面文化基础课程没有体现层次性。依据中高职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不同的课程体系,高职属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课程的编排主要着眼于普高生。而中职课程编排的原则是“必要、够用”,课程的着眼点和出发点存在差异。

(三)制度保障乏力

主要体现在招生制度上,“3+2”分段的办学方式发展多年,并未出现预期的“火爆”,具体表现为教师热学生冷。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中高职教育招生考试制度等缺乏连贯性、规范性。一方面, 高职的招生比例分配不均匀。当前,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所有升学模式中,中职生录取的比例都较普高生比例小。另一方面,高职招生对象针对性不强。相对而言,中职生是高职办学较为理想的生源,因为中职生相对普高生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还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但是从录取情况来看,大部分高职更希望招收普高生,这不利于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原因分析

(一)专业目录不衔接带来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脱节

调研发现,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尚不能无缝对接,截至2019年,国家相关部门联合行业、企业,发布了新修订的高职专业目录,共包括高职专业770个,高职专业教学标准410个,中职专业教学标准230个。(如图2)(数据和图表来自2019年2月19日10:42教育部网站)

2019年教育部组织开展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修订工作,研究确定增补46个新专业,修订后中职专业(367个)与高职专业(770个)衔接尚有差异,所对应的文件对职业标准描述也不够具体详细,这将导致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难以界限清楚。

(二)生源构成多样性带来课程体系缺乏延续性

一方面是高职生源构成与职业教育相脱节。根据近年高职院校学生录取比例来看,面对普高生源较中职生源多样的生源结构现实(近年生源结构有些调整),高职制定课程体系时,考虑更多的是普高课程,这导致文化课科目中英语、数学等基础课程较薄弱的中职生源感到学习困难。另一方面课程设计理念缺乏延续性。大部分学校都是根据本校的教学标准进行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缺乏“一体化、系统化、科学化”专业教学标准的考虑,导致中高职课程衔接总体上缺乏延续性。

(三)缺乏常态化的沟通机制带来中高职衔接表面化不深入的问题

一方面从中职角度来看。经费不足是中高职衔接乏力的一个主要原因,开展中高职衔接工作,需要人力、物力、财力作保障,若没有完善的经费制度,则难以调动中职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从高职角度来看。中高职衔接后,各种形式贯通培养的招生名额挤占了高职原有的招生名额,且学制比原来减少一年,高职的办学利益受到损失。在这种情况下,若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势必导致中高职衔接表面化不深入。

猜你喜欢

生源办学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两类生源高职生的比较及对教育教学的启示①
跨省生源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