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提升路径研究

2021-09-05杨立平高燕陈义新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27期
关键词:思政课层面思政

杨立平 高燕 陈义新

[摘           要]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担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责任。从现状来看,主要存在教师教学能力仍需提升、教学方法遭遇困境、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程度受限、学生参与度不高、学习兴趣不足、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从路径看,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丰富教学方法,加强课程体系建设;育人为本,增加“所得”;联动考核,增强“所感”。

[关    键   词]  思政课;获得感;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7-0012-02

一、思政课获得感的内涵界定

高職院校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是指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思政课理论过程中及过程后,由于契合自身需要或未来心理预期而产生正向的、持续的客观收益和主观感受的统称。这种划分符合思政课课程标准的维度划分,也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发展过程。学生知识层面的获得感量化外显主要表现为学分制和荣誉证书等。思想层面的获得感主要表现为学生通过思政课的教学与实践活动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思政课归根到底是一门行为养成课,旨在培养学生形成正向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思政课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的认识论,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实践。

二、思政课获得感的影响因素

(一)思政课教学层面

1.教师教学能力仍需提升

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权威性的活动,在现今网络普及的时代,学生可以从多途径获得知识,对传统的教师权威形成了冲击。学生更加注重自我意识的觉醒,注重教师综合素质和个人魅力。教师独角戏式的授课模式很难受到学生认可。思政课的本质是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转化育人层面的灌输与教化,表现为极强的阶级性与政治性。[1]而思政课教师有时为了迎合学生的视听感受,或者是自身能力欠缺,无法将思政课的“八个相统一”有机融合起来。同时,教师不能针对高职院校学生不同专业背景因材施教,而是采用“吃大锅饭”式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获得感偏弱。

2.教学方法遭遇困境

近年来,为了有更好的教学效果,雨课堂等电子化手段被引入课堂,但是这些形式在教学中依然存在问题。第一,个别教师没有很好地将信息化手段有机融入教学中,使课堂教学与信息化手段出现两张皮。第二,学习效度不够。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差,自主学习意识薄弱,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方式引入之后,存在学习流于形式、学习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3.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程度偏弱

思政课教材几经修订,教材内容依然存在重复。主要表现为中学教材与高职教材在衔接上存在内容重复,高职教材不同章节之间有知识重复。同时,教材的整体内容过于专业,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思政课不是口号宣传,而是通过教育唤起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通过改善教与学的针对性增强教学趣味性,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让思政课的理论性和大学生的心灵需求产生契合,产生情感共鸣,才能让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思政课产生期待,进而产生不同层面的获得感。

(二)思政课学生学习层面

1.学生参与度不高

高职院校一般由班委课前检查到课率,因担心违纪受处分,学生到课率较高,但是人到心不到的现象严重。有少部分学生认为思政课是一门意识形态课,是洗脑的课程。出于这样的误解,他们在心理上对思政课是抵触的,觉得只要不挂科就可以了。同时,思政课的理论性和政治性较强,消磨了少部分学生的参与热情。

2.学习兴趣不足

在全媒体视角下,手机的强大功能可以很好地满足学生的视听需求以及个性化发展需求,手机对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相比思政课的说教与课堂的枯燥乏味,高职院校学生从手机端获取的知识更加鲜活,学生更愿意从手机端获取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学生对相对晦涩的理论传授表现出较低的学习意愿。

(三)思政课考核方式单一

调研中,思政课考核大多是开卷考试,题目多半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题目,高职院校学生通过查阅课本再联系自身实际,言之成理即可得分。在这种考核方式下,高职院校学生没有成绩考核的压力,学习思政课的动力明显不足。高职院校学生觉得不需要投入太多精力,思政课就可以取得相对不错的成绩,他们不愿意在思政课的学习上花费更多的心思。平时对思政课真正用心钻研的学生和最终通过背背、抄抄获取的分数是差不多的。这种考核方式并没有真正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作出及时、准确的评估,降低了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积极性,也削弱了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政课获得感,无法让思政课做到真正的入脑、入心。

三、提升思政课获得感的对策

(一)精准供给,提升“所获”

1.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习近平说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必须身体力行,从思想作风到言谈举止都要公道正派。作为教师,精通主责主业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第一,政治信念坚定,业务水平扎实。教师要吃透教材内容,把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讲清楚,真正以理服人。同时,社会负面新闻的出现会冲击思政课的一些观点。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必须立场明确,分析透彻。要用强有力的逻辑和鲜活的事例解析感染学生,在长期的熏陶下真正让思政课理念在每位学生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第二,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处于大学时代的学生往往是具有个性的新一代青年。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方式使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偏弱,教师权威面临挑战。学生心中的思政课老师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包括幽默、有趣、长效互动、共情关注、知性、情怀深、气质好等特质。只有学生从内心欣赏老师,才会更好地亲其师,信其言。

猜你喜欢

思政课层面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
横看成岭侧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