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课程思政内涵建设的思考

2021-09-05郑生岳高峰赵晖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27期
关键词:思政内涵育人

郑生岳 高峰 赵晖

[摘           要]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依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指导意见,基于课程思政改革建设的实践,分析思考了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核心课程的思政内涵与主题。认为,时代背景下立足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乡村振兴发展事业是其主题;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思想指引行动的基本规律,努力培养有思想、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具有吃苦耐劳的劳动意志品质和严谨执着的工匠精神,能够立足农业农村、服务乡村振兴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是其内涵。思想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始终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切实解决好“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落实课程思政内涵建设。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农业农村;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内涵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7-0016-02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要求下,“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1]成为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的要求;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3]从课程建设层面出发,“课程思政”改革带来的是一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体系的创新变革,必将为人才振兴、科技振兴、民族振兴产生深远影响。

一、把握课程思政的主题与方向

课程思政的内容应该要有主题,思政育人应该要有方向。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始终把农业农村发展大局和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重要地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要务是解决好人才问题,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受到更多重视,其课程思政改革建设责任重大。为避免盲目建设和形式主义,本文基于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园艺技术专业植物保护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建设实践,探索和初步确立了高职涉农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主题与方向。

(一)高职涉农专业课程思政的主题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以“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为思政主题,将思政育人元素融入教学的全过程,真正面对新形势下我国教育所面临的困难,从根本上解决好“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的核心问题。融合切入的主要思政内容有: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有效的实施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农业、农村环境污染与环境治理,将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农村问题,农村土地问题,基层政权问题;农业问题,粮食安全问题,农业政策问题;农民问题,农民素质问题,农民增收问题。

(二)高职涉农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方向

“水流到哪里,是因为渠的问题”来深刻理解高职院校涉农专业课程思政育人这段渠,准确把握课程思政育人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农业、农民在不断进步,但“三农”问题的解决依然在路上。我国农业基础薄弱,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需要加快。最终,我们需要的是人才,是服务于“三农”,解决好“三农”问题的人才。那么,我们培养的人一定要与十九大生态文明建设精神要旨、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三农”的政治方向同向同行,一定是能立足于农业、农村,能发展农业事业,带领农民致富,正确引导农民意识形态和政治方向,能成为农村事业发展的优秀人才和主力军。即实现了课程思政目标,实现课程思政育人和国家政策、战略及政治导向同向同行,守好这段渠。

二、把握课程思政育人的本质内涵

有思想的人才必然是强大的,也必然能够立足于农业农村事业,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成为更有用的人才,创造更大的人生价值,造福自己,更能帮助到他人。现在正处在乡村振兴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平台期和国家及地方政策利好期,人才向农业农村转移的外部环境条件良好,可以说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就是人的 “思想”。也就是说要从思想上留住人才、稳定人才。如果切实做好涉农专业的课程思政育人工作,培养大批对农业农村事业有信心、有理想,能够立足农业农村,意志坚定,有思想的优秀人才,那么“三农”的诸多难题也会迎刃而解。

三、落实课程思政内涵建设

如何挖渠、引渠不能是一句空话,仅仅认识到位是达不到终点的,必须要付诸行动。本文观点认为,要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努力创造人才培养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内涵建设还在于课程实施的教师客体,教师首先要坚信教育的力量和学生的可塑性,用心做好课程思政工作。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每一位教师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责任,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正确理想信念的人能够成为好老师。”[4]

(一)内涵建设的外部环境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供给侧加速转型,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平台期,国家及地方政策利好期,农业农村就业创业环境明显改善,人才吸引效应凸显。此外,国家层面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和创新创业,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职教理论推陈出新,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条件全面提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深度发展,职业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增强,等等,这些都已经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当然,外部环境还应当包括课程思政的外围,即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政课程和思政课堂、班主任辅导员工作、各项文体和社會实践活动、互联网信息等。

猜你喜欢

思政内涵育人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