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软件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平台建设

2021-09-05杨丰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年9期
关键词:平台培养模式全球化

杨丰

摘  要:文章从全球化发展的角度,分析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针对全球化软件工程师所需要的基本能力,提出全球化软件工程师培养模式,确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结合软件工程专业特点,将培养全球化软件工程师的课程体系逐步融入到现有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达到软件工程专业实现全球化软件工程师的培养模式,并建议在实施过程中构建国际化培养平台。

关键词:全球化;软件工程师;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9-0000-07

近20年来,从技术、经济、政治三个方面的变化,促进了全球化的发展,正如全球化意味着越来越少的资源和越来越多的竞争者[1],给世界的发展制定了新的规则,要在全球化视野下规划国家发展的未来。目前,我们国家在“一带一路”政策的引导下,正在不断扩大中国对国际的影响,特别是带动亚非欧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走向工业化,推动中国工业化道路进程。正因如此,全球化人才的短缺成为推进工业化进程的阻碍,转而针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面向全球化工程师的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为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工程教育全球化趋势,我国亟须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即具備优秀全球化素养、全面专业素养及扎实工程技术素养的国际工程师[2]。特别是软件工程师的培养,更加凸显全球化的需求。软件产业作为知识和智力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核心就是人才,软件产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软件产业的发展取决于人才的水平。随着大批国外软件企业纷纷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中国大批软件企业承接越来越多的国际项目,国内企业对国际化软件工程师的需求十分迫切[3]

全球化竞争力是针对工程师在国际化市场中对工程过程的竞争,不仅需要文化敏感性,同时也需要对多样化的市场进行产品设计,随之而来的是工程师职业需要跨文化技能运用在多元化的同事中才能有效的融入和合作。这些多元化的同事可能是来自通过网络虚拟的远距离的同事,或者在跨国公司内部的身边同事,不断增长的产品、生产过程外包,需要高技术的工程工作,项目分布世界各地,需要多元化的同事们共同合作完成。因此,Paul Camuti, 西门子公司的研究部门CEO,提出跨文化的敏感性和团队合作技能是21世纪工程师所必须的[2]。正如华为最近网上有一则招聘:协助全球化开发工程师支持公司各国际化产品的软件国际化工作,帮助华为的产品在国际化进程中快速进行多语言版本的适配和发布,并参与全球化新领域软件项目研究,彰显了软件产业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带来对工程型人才在全球化能力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工程教育国际化逐渐成为高等院校工程教育适应软件产业的改革方向。所以,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的软件工程师在今后的工作中必然面临国际化的工作环境,提升软件工程师全球化的培养模式是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亟待解决的问题[3]

本文针对软件工程师的培养提出从全球化的角度构造一种培养模式,描述了培养模式下培养目标和相应的竞争能力,并结合培养目标形成两种模式的课程体系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建议推进实践的多种平台建设,为高校基于本科的全球化工程师的工程教育改革起到推动作用。

一、现有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与不同需求,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实践应用能力、沟通能力以及人际交往技巧,更缺乏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3]。分析目前的软件工程专业培养规范以及课程内容设置上,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偏重理论

软件工程专业建设来自于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最初的专业课程设置上侧重在计算机的专业理论课程,为了配合应用性人才的需要,增设了相关的实践类课程,但是没有从本质上改变偏重理论知识的课程内容,仍然遵循厚基础和辅助实践的课程体系结构,特别是软件工程类课程仍采取理论授课、实验练习、课程设计等一系列的步骤,后续的实验练习、课程设计仍然为理论的学习服务,并没有形成软件工程类课程真正去指导软件开发的培养目标,往往给学生的印象是软件工程类课程学习起来很枯燥、很难学懂。

(二)缺乏基本功训练

在现有的课程体系里对学生掌握管理类工具、绘图工具的使用、基本的办公软件、文献查阅没有提供相应的课程,相关课程需要使用这样的工具、文档撰写、文献查阅时由于没有相应的课时或者不属于该门课程教学内容而不能讲授,学生对这类基本功无从系统的学习与训练。

对软件开发过程的模型表示国内教材中给出多种表示方式,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国外的开发模型表示上遵循国际统一标准,国内的软件开发标准形同虚设,教材的编写上遵循了自己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来自教师的国际化水平,仅仅就中文书的表示进行了理解,相应的将自己的理解讲授给学生,学生可能掌握错的表示方式或者是不符合国际标准的表示方式,都会造成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不能够与团队很好的沟通与理解,而造成错误的软件开发。

规范编程是学生开始从事软件开发的基本功训练,没有规范的编程,就没有优秀的软件,或者说没有能用的有生命力的软件,印度软件业发展很快的真正原因是编程基本功训练,10名印度软件专业学生编写同一个问题的程序,全是一样的;而我们的学生编写出来的程序一人一样,这基本功训练不是一门课程能够解决的,是整体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需要完全符合的规范,每门课程都要去夯实编程规范,才能达到统一的要求,需要在制定软件工程规范中包含编程规范。

(三)孤岛式实践环节

在软件工程专业规范的要求下软件工程专业增加大量的实践环节,从理论课程内设实验,增加实验学时、增添实验环节的课程设计到综合性实践活动、企业实习,无一不在促进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活动,但从整体培养的目标来看,没有达到企业所需要的实际软件开发经验的培养,或者说没有达到学生应该具备的软件开发流程的目的,也就是学生在大学的四年里编写了大量的作业程序,却没有开发一个实际软件。这个主要问题是每门课程都在推进自己那门课程的知识学习与掌握,相应的制定了实验报告、实验步骤、实验考核标准,像程序设计基础为训练学生基本的编程能力,加大了课程配套的实验、课后实验和相应的课程设计,的确为学生开始掌握编程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瞒下隐患,学生在这门课程设定的功能下完成编程,实现了课程设计的要求,却使得学生在规定的任务下完成编程,不用学会思考,不用再问编写的程序要为哪些用户服务,完成的仅仅是作业,而不是在完成软件开发,学生感觉不到软件是来用的,不是拼凑起来的作业可以替代的;紧随其后的是C++、数据结构、JAVA、操作系统、数据库、计算机网络一些列课程及其课程设计类课程都在要求学生完成其相应的课程内作业,给学生形成了定式,软件是在规定功能下完成的程序;这与软件工程系列课程的要求完全不同,软件工程系列课程包括软件工程导论、软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软件质量管理与测试、软件项目管理、软件工程经济学、人机交互的软件工程、软件工程综合实践等一系列课程,要求學生团队合作、广泛查阅资料、确定用户群、实地考察确定本小组开发的软件,需要创造性思考,需要开发出一个面向用户的、可以使用的软件,不是作业不是程序。

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的办法是将实践环节系统化,制定出一整套的软件系统开发方案,将每门课程的实验内容作为软件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或是其中一个子系统、子模块,随着课程学习的深入,不断将学生团队完成的模块添加进系统中,到综合实践类课程时是集成化一个系统,配合系统的方案或修正系统原有的方案,才能够使得学生体会到实际软件是要面向用户的,做到学生大学期间的软件开发经验的积累。

(四)无实战训练

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师、学生无从体验企业的需求,给学生制定的软件系统题目经常有学生问这个系统要做成什么样呢?学生经过编程训练后却不知道用在何地,可谓无用武之地,需要让学生去体验企业的要求,带领学生参观企业、到企业真正操作那些自动化的生产过程,体验企业对计算机系统的迫切需求,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为企业所用。

在大学期间最为重要的训练是团队合作,中国人喜欢单打独斗,可是软件开发是团队合作,无论是世界是平的,还是世界居民的说法,都证明了世界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开发的任何一种软件都面临世界发展的需要,有生命力的软件就是顺应了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软件开发是团队合作的开发,无论是同一文化背景、同一种语言的人合作开发,还是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人合作开发,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遵循的都是在统一标准下合作开发,因此,训练学生具有团队合作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从原有的课程体系上很难看到团队的训练,不仅仅在编程训练上,在其他问题讨论上都存在单打独斗的现象。

二、面向全球的软件工程师培养模式

软件工程专业的改革需要将全球化软件工程师的竞争能力作为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才能够实现面向全球化培养软件工程师。全球化软件工程师的培养不仅侧重在实践能力上,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备国际化合作能力,软件的开发是面临国际化合作团队,仅仅在语言层面上的合作沟通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和谐合作,即拥有舒适的生活和工作,才能开发出符合用户需求的软件。基于这样的原则,提出首先确定全球化软件工程师具备的基本能力,针对这样的能力需求,构建全球化软件工程师的培养模式,完善课程体系。

全球化软件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是基于所需要的全球化软件工程师工作能力,基本能力来自于国际化软件开发综合素质,通常包括: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语言交流能力、文档撰写能力、工具使用能力、项目管理能力、领导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规范编程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终身自我学习等综合能力。

(一)确定培养目标

根据全球化软件工程师的能力需求,确定培养目标,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1.符合国际规范

培养全球化软件工程师需要符合国际规范,软件的开发是一个整体能力的体现,包括全球化软件开发工具的使用、计算机语言表达规范、模型表示规范、文档撰写规范、编程规范、职业道德规范等多方面的国际规范,国际规范是培养国际化软件工程所需要的基础。

2.有效沟通与合作

新时代背景下学生已经无法在实际工作中慢慢培养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现实社会要求学生毕业后工作中就应该具备这些能力,如运用多种语言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不同种族的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沟通是未来工作的重要工具。在大学期间,学生应该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尝试去打工,学会和父母心平气和地沟通,学会说服别人。合作是软件开发的必然方式,无论是探讨问题还是合作开发软件,学会在生活和工作中舒适的合作是开发优秀软件的基础[4]

3.具备国际视野

国际大环境下接触更多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信仰、不同思维习惯的人,同时开发的软件也必然面临国际化发展的需要,要想开发出符合国际发展需要的软件,开发人员应该具备国际化视野,对国际化的政治、文化、历史、法律等方面都应该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够理解多样性社会的软件开发特点,以及软件所能够满足相应需要的功能。大学是视野快速扩张、思想和心智逐渐成熟的时候,日益开放和全球化的世界需要学生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去拥抱,学会在组织中快乐地学习和工作[4],国际化视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

4.不断夯实综合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构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实践类课程,并结合企业需求、学生知识结构,从编程能力、分析能力到设计能力、实施能力的不断夯实的过程。因此,在不断夯实综合实践能力方面更应该侧重企业实践的锻炼和项目管理的能力,尽可能是学生具备企业入职要求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体系建设

在课程体系国际标准方面的研究还很少,一套完善的符合国际标准、适应国际化软件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尚未形成[3]。针对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可以采取两种培养模式,一方面对国际学院的计算机专业,单独设置全球化工程师培养模式;另一方面,软件工程专业逐步将全球化软件工程师课程体系融入到现有的课程体系上,最终将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转变成全球化工程师培养模式。

1.独立学院模式

可以在国际学院设定国际化培养方案,特别是全球化软件工程师培养模式作用在国际学院,更好的结合国际化办学和软件工程专业国际化培养目标,符合国际化课程体系,使学生达到学分互换、学历和资格国际认证标准。

国际学院在大一、大二学年里开设了很多英语类课程,可以将这类课程修改为为国际交流服务的工程英语或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学习,包括沟通能力、语言能力、文档能力、工具使用能力等;进入大二、大三学年以后侧重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根据国际学院的特点,采取国际合作学校的学生交换、教师交流等方式完成团队合作,利用国际合作平台完成国际化课程的学习,同时利用平台让学生参与团队开发小组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跨校际、跨领域、跨国的合作方式;

2.融合模式

对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模式与全球化软件工程师能力培养进行融合,将全球化工程师培养方案逐步融合到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在进一步采取替代某些课程到最终形成全球化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达到可持续性改进培养方案。

首先分析现有课程体系,在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规范中对软件工程专业的能力要求仅仅体现在软件工程专业知识和技能、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上,相应的专业培养方案上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选修课,因此,形成课程体系结构符合了专业规范,却不能从全球化软件工程师能力培养角度构造培养方案,形成符合国际化软件工程师能力的课程体系。原有的专业规范侧重在知识点的掌握上,规定了每门课程应该涵盖的专业知识点,使这些知识点符合专业认证,这恰恰体现了从专业规范建设课程体系,到将课程体系中课程所应该涵盖的内容去符合专业认证,这就是推进专业认证的困难之处。应该从根本上转变工程教育改革的路线,从专业认证的角度,确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修改专业规范,完善课程体系,使得课程体系符合全球化软件工程师的竞争能力的培养。

其次确定需要融合的国际化课程模块,构造符合全球化软件工程师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以原有的课程体系为基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如打造“金课”,去掉“水课”一样,确定全球化软件工程师培养所需要的课程模块,将其融合到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可以增减课程和内容,不断完善和渗透,形成课程体系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

目前,分析全球化软件工程师竞争能力与课程融合模式,提出分为三个层次确定课程模块,与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融合。如图1所示。

第一个层次:基础层次,基本能力的训练,包括工程语言能力、沟通能力、工具使用能力、查阅文献能力、文档撰写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等,融入到专业基础课和通识课程中。

第二层次:专业基础层次,规范编程能力、方案撰写能力、职业道德和规范能力、管理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并根据需求增减专业课程。

第三层次:团队合作层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等,融入到实践类课程中,特别是企业合作、跨领域合作、跨国院校合作,如顶石课程的设置,融合不同领域、不同国家的学生、不同企业,侧重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最终形成国际化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

三、实践与实施

从两个方面实施:一方面,培育国际合作学校和企业;另一方面,搭建国际化平台,为国际化软件工程师培养方案提供实现平台,包括语言学习、团队合作、基于双语的专业课程学习、英语和专业双专业教师交流等功能,这些功能依赖于国际化数据库的建设,提供开放式的信息访问资源,可以不断积累更多的国际化合作资源。

(一)培育国际合作学校和企业

全球化形势下的国际合作办学不再仅仅是学生、教师的互换交流,而是采取跨时空跨领域的国际合作,如建立虚拟国际化分支校园,通过网络化平台实现校际之间的合作,同时也适应学校与国内外企业合作,无论国内外企业、无论大小企业都需要软件开发,软件无处不在,它使人类生活更舒适、工作效率更高,软件工程专业需要不断培育企业合作,有利于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更接近于实际软件开发,有更多的实际体验。

(二)搭建国际化平台

忠于工程实践,海外高等工程教育善于借助工程实践平台,下大力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简化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5]。搭建国际化平台需要在国际化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之上,国际化数据库意在不断添加学生、教师、国内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国内企业信息、国际合作院校和国际合作企业等信息,以及任何企业和个人都可以提出需求,核心管理是学校,学校在国际化数据库的基础上为企业和学生搭建平台,包括学习、合作、开发、评价等方面的功能,促进国内外学生和教师、学生和企业、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全球化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全球化生产网络成为企业发展的模式,成为跨国企业的基石,在此基础上跨国企业急需全球化人才,特别是软件跨国企业,全球化软件工程师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高校是培养全球化软件工程师的基地,面向全球化、促进软件工程专业的改革成为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对全球化软件工程师培养能力、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建设的不断研究与推进,可以加快国家工业化道路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Ramiro Jordan, Christos Christodoulou, Paulo Franco. ENGINEERING EDUCATION: MULTIDISCIPLINARY AND GLOBAL[Z].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August 6-10,2001 Oslo, Norway.6B2:6-11.

[2]樊燕龍,刘瑜.国际工程师外语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外语界,2017(4).

[3]卢苇,蔡圆媛,邢薇薇.国际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

[4]刘雪梅.大学生,如何打造你的核心竞争力[J].软件工程师,2007(2/3).

[5]卜晓明.国际工程师怎样炼成?[N].北京日报,2014-11-12(11).

猜你喜欢

平台培养模式全球化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网络平台支持《教育技术学》公共课实验教学模式构建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学霸讲堂为依托的学生党员学风引领平台建设研究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