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何以生成
2021-09-05杨慧
杨慧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实践活动,包含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及教育载体等。亲和力是种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是辅导员与大学生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教育合力,是积极教育关系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教育活动各要素协调运行所显示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仅蕴含了教育者的人格吸引力、知识引导力和实践智慧,又是外显的教育媒介的艺术吸引力和感染力,最终产生同化受教育者的影响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亲和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9-00 -03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亲近、感染和激励教育对象的力量,集中体现在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悦纳、亲近和喜爱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有效地交往互动,使二者更加和谐地配合,形成协同效应。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教育主体的人格感染力
(一)源于其道德修养的人格吸引力
在学校场域中,辅导员是学生的重要他人,在教育领域的师生之间是一种休戚与共的信任关系。辅导员作为人生导师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从道德认知层面来看,辅导员恪守职业道德,将潜心教书育人内化为工作的原动力,对教育满腔热忱,对学生热情友好,在工作中更好地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然而极少数辅导员缺乏敬业精神,仅仅是把辅导员岗位作为未来职业的跳板来应付领导敷衍学生,急功近利,敷衍塞责,得过且过。道德素质不高势必会削弱思想政治亲和力。从工作实践层面来看,辅导员在心理与情感等多方面与学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应不断探索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避免消极倦怠情绪。思想政治教育理应贯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全过程。辅导员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对大学生进行生活学业指导、道德品质塑造,思想价值引领等等。琐碎化的工作内容容易让辅导员弱化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容易让它流于形式、走向虚无。因此辅导员更要强化思想育人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例如辅导员在学生干部选拔、贫困生认定、助学金评选等工作中要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实事求是,赏罚分明。在日常工作中,要发挥实干精神,真正深入到教室、宿舍和班级的方方面面。亲其师,信其言,效其行。教育本身是交往活动,是情感的互动交流,是责任的传承,是关爱的传递。没有一颗真心,很难唤醒真情,从实现管理育人向服务育人转变。辅导员要争做奋进者和奉献者,不仅仅只是应付应完成的事务性工作,更重要的是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身作则、身正为范,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去感召影响学生。亲和力是建立在辅导员的非权力因素上的影响力[1]。辅导员要深化自己的人格魅力,以自身的思想品质、精神境界、道德情操、价值取向,德行垂范,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产生教育影响,去践行立德树人。
(二)源于其理论水平的知识引导力
教育活动需要理解。因为教育的发生需要人的理解,也需要能理解的人。师生共同构成教育的主客体,没有理解,教育即失去了可能性,也就没有价值了。教育是影响人的活动,并且是通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活动。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客观世界,在价值体验中理解教育意义,增强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效能感。思想政治教育无疑就是摆事实、讲道理,从日常琐碎的小事中揭示隐藏在背后的真理。真理自带魅力属性,使人情不自禁地趋近。一个具有人格感染力的辅导员可以旁征博引、深入浅出、驾轻就熟地将理论透彻地講解到位,帮助教育对象理解,激发参与欲,提高针对性。辅导员的对话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只有在深度和广度上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树立知识威信,才能真正让学生信服,从而缩短与学生的距离,更好地进行思想引领[2]。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让学生心悦诚服地认同、赞许,进而内化,辅导员就需要不断深化理论水平的知识引导力。
(三)源于其教育经验中的实践智慧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实现和谐,才有利于世间万物的生长发展。亲和力建立在非权力因素之上,不仅需要有认知,更需要情感,是一种和谐的精神力量,需要辅导员发挥自身魅力,去吸引、感染和影响学生。辅导员作要强化人文关怀,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进行道德渗透与情感教育。具有人格感染力的辅导员一定是具有实践智慧的。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活动,实践意味着亲身经历。实践活动的复杂性需以实践智慧去应对。经验本然地在教育实践中生成。每个辅导员都有自己的教育哲学和方法论,都是以自身个体经验为基础,去应对教育情境的变化。具有人格感染力的辅导员需要以教育实践为基础,适应日新月异的内外环境变化,恰如其分地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的节奏,将真情实感流露于教育过程中,以情育人、以理服人,完美地诠释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辅导员担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引导者、日常生活的管理者和服务者等不同角色,要以生为本,尽可能全面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学习成绩、恋爱生活、职业规划等各方面动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对大学生日常的关怀和引导中,有的放矢地了解学生需求,对症下药,解决其困恼,使他们真正愿意向辅导员吐露心声。
二、教育媒介的艺术吸引力
(一)源于教育内容的价值引导力
教育本身是一种引导和培养人的活动,即亚里士多德所言的追寻内在的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以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感染教育对象,对其进行价值引导的学科。它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辅导员向学生讲授理想信念、民族精神、道德规范和法规法纪等内容,以科学的理论武装教育对象的头脑,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思想认识,端正行为方向。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本身就是真理,对青年大学生具有无限地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真理性、科学性、引领性容易引起大学生价值认同,给予大学生自觉地趋近、接受、赞同,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教育效果。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和针对性,因材施教。与此同时,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地开拓创新,选择学生喜闻乐见并且彰显时代精神的教育内容才会更受大学生欢迎,满足成长需求和期待,增强亲和力。
(二)源于教育方法的丰富多样性
大学生群体年轻活力,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如果辅导员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是很难从情感上拉近二者的距离,最终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教育方法是讲究沟通的艺术,包括倾听和表达两方面。学会倾听是尊重他人的主要表现。当你洗耳恭听时,学生会感受到你的真诚和尊重,感受到人本关怀,更有归属感。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自身体验不够,话语权上也存在“去中心化”的特点。以对话式的教育,让学生更具参与感,不仅注重理论的高度,思想的深度,更加注重情感的温度,共同讨论交流,实现良性互动,真正给予学生思想启发和价值引导。从表达方式上来看,投其所好去探索相似的表达习惯,有利于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通往学生心灵。因为志趣相投、个性相似的个体更容易建立和谐关系。
辅导员要遵循“三贴近”原则,考虑大学生的心理接受程度,避免空泛说教,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注入情感,使教育对话更加深入人心,最终启迪教育对象。情感表达,涵盖了辅导员对大学生情绪情感的察觉,判断,应对和调适的能力。它也是辅导员内隐的知识储备、文化素养、价值取向的外化。辅导员接地气的言语表达,让学生更加接受、理解教育者,以实现情感共鸣,思想共振乃至理性内化。辅导员以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用真挚的、幽默的、谦和的话语增强语言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三)源于教育环境的推动支撑力
环境,是教育实施的媒介,也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力量,使学生悄无声息地受感染熏陶。课堂、谈心谈话室,学生公寓等场所都是学生接受知识、表达心声的地方。为学生构建轻松和谐的情感德育环境,更有利于学生卸下盔甲,进入自然惬意的状态与辅导员在教育过程中真情流露。开辟独立的空间作为谈心谈话室,运用淡雅的色彩,清新的装饰,温暖的照片墙,为辅导员与学生的促膝交谈创设环境。可以提前准备小零食和纸巾,交谈时,吃块巧克力,品尝个小糖果。当学生说到动情之处,给他们递上柔软的纸巾,给他们送去温暖的拥抱,以心换心,以情动人。在工具理性泛滥的时代,教育需要人文关怀与温暖,因为每个生命都是鲜活的个体。辅导员要善于利用环境构建情感交流的有效渠道,搭建与学生交往的桥梁,用真挚的情感打动学生,培育学生的安全感、愉悦感乃至归属感。学生宿舍是大学生学习、交流和生活的场所。虽是一隅之地,却是大学生思维活跃、言谈举止表现真实的场所,也是思想品德完善与培养的重要场所。辅导员应以宿舍为抓手,深入宿舍了解学生真实的生活与学习的状态,发挥其育人功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仅仅依靠辅导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协同各种教育资源和手段,协调好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形成合力。
(四)源于教育载体的辐射影响力
内容的丰富性,方法的多样性和过程的复杂性等决定了需要多种教育载体,已达到最佳效果。不仅有课堂载体,也有实践载体;不仅有传统载体,也有现代载体。实际运用中需要多种载体综合运用,将它们有机结合才能更具辐射影响力。互联网无可厚非是最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载体。新媒体大环境下,信息的双向互通,多样化、个性化的媒介让学生更乐于接受。辅导员要树立阵地意识,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互联网媒介高度融合。首先要搭建服务平台,满足学生发展需要。辅导员通过网络发布有关评奖评优、就业考研等消息通知,学生可以及时掌握信息,增强了时效性。微信、QQ、微博等载体也为共享信息、促进交流提供了便利。辅导员要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放下说教者的姿态,以“网友”身份轻松地与学生聊天沟通,在交流过程中融入流行语、表情包和短视频等元素,创新德育工作话语体系,更显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其次要搭建教育平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辅导员依据大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增强网络思政对大学生的辐射力度,整合微博、微信、易班、抖音直播平台等,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参与和运营个人或班级微信公众号,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其更加生活化、常态化。通过线上班会、直播讲座、网络投票,拓宽德育工作平台,发挥网络载体协同育人功能,使整个教育过程更具通俗性、教育性与感染性。此外还可以搭建管理平台,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建立学生信息數据库系统,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不定时更新数据库,方便快速处理日常事务性工作。例如疫情期间,通过今日校园软件做好每日早午晚测体温签到,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情况,做好危机预警工作。
三、教育客体的主观能动性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主体关系,即教的主体和学的主体的相互作用。教育者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成为教育主体。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不是简单消极的被动接受教育,需要不断对教育内容进行选择、领悟、整合、内化和外化。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以一种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形式而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然而在现实的教育情境中,个别教育者育人观念落后,一味强调师教生学和师道尊严,喜欢以权威者的姿态生硬说教,没有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大学生的心坎上。部分大学生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既是学习者也是参与者的角色,忽视了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之中的能动作用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让大学生多多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从旁观者角色向参与互动者转变。因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大学阶段是人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走向成熟的阶段,是由自然人蜕变为社会人的阶段[3]。大学生独立人格日趋成熟,可塑性强,他们渴望得到理解尊重与信任,渴望民主平等的对话沟通来实现自身价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对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积极培养学生“主体观念”和“主体价值”。辅导员要转变教育观,创设民主的氛围,尊重学生主体性发挥,激发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学生的全方位成长当作教育的核心。无论是辅导员还是大学生,都要在双向互动中厘清角色关系,信息互通,思想互融,监督互评,教学相长。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教育活动各要素协调运行所显示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整体亲和力的生成离不开各个要素的协调配和。例如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环境的优化、载体的运用等。教育者是决定思想教育亲和力的主导因素,也是亲和力的直接表现[4]。辅导员作为教育主体要整合各个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将亲和力的各个要素完美和谐地融入到教育实践的各个环节,使它们同向同行。亲和力理应贯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通过贯穿,融入,最终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对他们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即教育,只有形成对亲和力的常态长效的工作格局,亲和力方能真正生成和提升。
参考文献:
[1]林斌,何鹏飞.试论高校政治辅导员亲和力的构成与价值[J].长沙大学学报,2013,27(4):130.
[2]周宗师,程曦.基于高校辅导员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1):160.
[3]杨宝忠,詹妍.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3):123.
[4]杨伟国,鲁一荻.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