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季愚教学思想研究

2021-09-05周晓莹闫雪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年9期
关键词:高校教学

周晓莹 闫雪

摘  要:王季愚是建国初期著名的外语教育家,她初创了如今的黑龙江大学,引领了上海外国语学院的发展。她的教学思想启示我们,教学的前提是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把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价值观方向。在进行教学活动过程中,遵循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规律,严格按照人的发展、教育的客观法则开展工作,在按规律办事的基础上,坚持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以科研促教学,与时俱进、大胆进取、勇于创新,全力以赴提升办学层次和教学水平。当前高等教育因以科研为衡量教师职称的重要指标,导致部分教师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但事实上,教学才是高校建设发展的核心命脉,高校领导和教师唯有认识到教学的重要性,才能让高等院校真正发挥教书育人的重要社会功能。

关键词:王季愚;教学;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9-0000-03

黑龙江大学的前身系1941年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队。从1941年至1944年,先后发展为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大队、中央军委军事学院俄文科、中央军委俄文学校和延安外国语学校。1946年11月,迁至东北解放区成立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1949年1月正式成立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1953年更名为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1956年更名为哈尔滨外国语学院,1958年正式成立黑龙江大学。从1946年至1964年年,王季愚一直主持学校的全面工作,将学校建设成当时全国同类院校中规模最大、教学最优、科研最强的俄语教研基地。1964年王季愚调至上海外国语学院,任院长直至逝世。作为新中国杰出的教育家,王季愚对待党的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在物质资源相对匮乏的条件下,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俄语人才。据统计,仅1946年至1958年,王季愚领导的学校就为国家输送了六千多名俄语人才。当今俄语学科的带头人、著名教授,东欧国家外交大使,中央国内高校主要领导人,中央部委部分领导人,很多都是王季愚的门生。她对教育事业的执著、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对教学规律的把握于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将从三个方面展现王季愚的教学思想,深入阐释她的教育理念,以此怀念她对新中国教育事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一、教学的前提是要把握“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问题

无论是哪个时代、哪个地域,教育的核心宗旨之一都是要为国家培养人才。人才首先是人,人的主体意识会决定才的用途和价值。所以开展教学工作的前提是要把握人才的培养方向和价值宗旨,也就是解决“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问题。

王季愚作为新中国新建高校的主要领导,在“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方面有着清醒的认识,她曾用方向盘比喻人生观,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对一个人人生方向的重要引领作用。在教学中,她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反对单纯进行业务教学的观点,全心全意为我们的党和人民培养人才。全国解放前夕,王季愚考虑多数新学员长期生话在敌伪统治区,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历史缺乏深入理解,加之关内许多大学都是在旧大学基础上改造的,并不重视政治理论教育,学生头脑中尚存一些旧观念,特别设立政治理论教研室,讲述社会发展史、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抗战史和时事政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当时一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就如萝卜青菜一般清淡寡味,并无用处。王季愚却说,它们是最有营养的,不能轻视。她一方面邀请知名人士、党政领导人和新闻界专家,如张策、刘亚楼、罗荣桓、李立三、沙英,张如心、吴伯箫、张松如、萧军等联系实际开展革命讲座;另一方面组织开设系列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天天读报会和每周生活会,她本人甚至还亲自参与授课,想方设法让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浅出、生动有趣,令人印象深刻。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她采取期中出题,期末开卷考试的方式,让学生将所学所知与革命实践、个人觉悟相结合,全面展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学成果。

除了严格把握人才培養的政治方向外,王季愚还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她总是强调教师对学生品行的影响,身体力行地做一个甘于奉献、道德高尚的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感召形塑着学生的理想人格。1997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爱心的回响——缅怀人民教育家王季愚》,书中邀请王季愚生前多位同事和学生为她撰写纪念文章,其中上海外国语大学评价王季愚是一位谦虚谨慎、刚正不阿、淡泊名利、志洁行廉的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全国开展“三反五反”运动,上面给学校下达了大小老虎的“指标”,彻查贪污千元以上的人。当时千元是巨额资金,学校又是清水衙门,王季愚直接去市委汇报情况,要求撤销“指标”,“有什么整什么”。六十年代教育战线“反右倾”,开展批判“大、洋、古”的政治运动。当时黑龙江大学的领导以城市里到处都是资产阶级为由,决定把学校拉到农村办“炕头大学”,几千名师生奔赴天寒地冻的农村,生活条件极为恶劣,根本无法组织教学。王季愚坚决反对这种极左的办学方式,想方设法与市委、省委、东北局汇报情况,最终制止了长达四个月的下乡办学。十年动乱期间,这件事被判定为“执行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王季愚受到了长达数年的批斗折磨。但无论“造反派”如何强迫她“认罪”,她都刚正不阿,坚持按教育规律办学。在党和人民面前,王季愚考虑的不是个人宠辱,而是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在政治运动面前,王季愚在乎的不是个人安危,而是学生的成长成才。她拿出自己工资的一部分作为学校的招待费,婉言谢绝学校多次为她调整住房的美意,除了教育事业,她唯与革命读书为伴。秉持“贵己重以周,待人轻以约”的信条,坚持爱护人才、关怀青年的原则,王季愚在建校初期巩固了教师队伍,在特殊时期保护了革命人才,她的义行善举令许多师生缅怀铭记,她的道德品质也影响了一届又一届学生。

二、保障教学质量关键要遵循教育规律,因地制宜

作为一位知名俄语学者和外语教育专家,王季愚深谙外语教学的科学性。1979年在上海外国语学院建校三十周年庆典活动的讲话中,她指出“外语教育必须遵循‘三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坚持‘三中心(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加强‘三材(教材、人才、器材)等教育的一般规律”[1]。

建国前后,国家急需俄语翻译,王季愚遵循教育规律的指导,制定少而精的教学大纲,既考虑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又兼顾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注意将教学与具体工作相联系。当时学校根据强化教育的特点,自编了一套重点突出、实用性强、针对性强的俄语教材。在最短的时间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的俄语人才。根据已往的语言学习经验,王季愚在教学中格外注重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兴建图书馆,创建电教室。借由哈尔滨独特的地理条件,学校尽可能多的聘请苏联侨民为教师和教辅人员,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接触的都是苏侨,校园的环境布置、文娱活动也尽量使用俄语,充分营造了生活化、实践化的语言学习环境。在教学中,王季愚安排外籍教师为讲读课和会话课主讲,中国教师为语法课主讲兼班主任。在听、说、读、写四个基本功训练上,中外教师术业有专攻,既符合语言教育的规律,也符合中国人的认知习惯,保证了学员发音纯正、语法纯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被誉为俄语教学的“三驾马车”。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王季愚格外重视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修养,她亲自为教师讲授政治理论课,帮助教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在哈外专时期,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她一方面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采取开设研究生班、选拔优秀学生等方式扩充教师队伍;另一方面,提出应从学术研究入手,通过教师语言科学理论的研究提升教学层次,并把一些教师送去苏联进修,提升实际掌握俄语的能力。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上海外国语学院时期,王季愚主张师资队伍学缘丰富化、阶梯化,反对院校关门主义,公开招聘各国外语教育的优秀人才,鼓励国内院校、国际院校、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人才交流。正是这样富于远见的教育理念,二十世纪中期上海外国语学院得以迅猛发展,当时该校拥有的外籍专家占全上海外籍专家总数的一半。

在王季愚从事教育事业的三十余年中,她始终以课堂为中心,坚决反对违背教育规律的办学方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全国高校开展“俄语扫盲”活动,一些地方鼓吹俄语速成学习班,二十天就能看俄语书,王季愚不以为然,按部就班开展日常教学。至六十年代,整个教育事业都受到“左”的政治风气影响,王季愚身处逆境,面临强大的政治压力,依然恪守作为教育者的信念与使命,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严格遵循教育规律,保证了正常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

三、提升教学质量要敢于走在时代前端,锐意创新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源动力。建国初期,教育事业面临着诸多未知与困境,王季愚凭借着高瞻远瞩的卓识和勇立潮头的气魄,直面挑战,创造了许多“第一”,引领了新中国外语教育事业的潮流,开创了高等院校建设发展的新局面。

在教学方法上,王季愚在哈外专时期采取直接教学法与翻译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速度快、实效强,为加快培养俄语人才提供了重要保障。当时直接教学法被批判为帝国主义洋奴教学法,王季愚无畏政治风险,大胆创新,鼓励教师挖掘直接教学法的合理内核,援引翻译教学法弥补其不足,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模式上,她考虑到少年记忆力、接受能力强,外语学科模仿性强的特点,创新性地面向初中毕业生招收预科班,成功的经验为十几年后教育部选派中学生赴国外学习语言提供了借鉴参考。在教学硬件设备建设上,王季愚成立了新中国最早的语音实验室,建设了俄文藏书最多、最全的图书馆。远瞩到高校未来的发展趋势,他将哈外专迁至沙曼屯,筹建有运动场、图书馆、游泳池和俱乐部的现代化高校校园,为后续扩建为黑龙江大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教学队伍建设上,王季愚独具战略眼光。在哈外专时期,她预见到师资依靠苏侨教师并非长久之计,自1950年就着手举办研究生班、教师业余理论班、教师高级学习班,分层次、分阶段培养师资力量,当时国内研究生教育尚属少见,王季愚敢想敢干,锐意进取,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大批苏侨回国,中国教师已能全部独立承担教学工作。值得称赞的是,王季愚远见卓识,很早就注意到心理学和教育学对高校教学的重要性,注重在这两个方面培养教师的业务能力,这在当时都是极为先进的教学思想。为了提高教学的理论层次,王季愚强调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1955年,哈外院举办新中国首届俄语学科科学研讨会,全国各地的俄语教育人才齐聚哈尔滨,学术影响很大。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上海外国语学院工作时期,王季愚要求各系教师深入研究国内外学界近二十年的发展现状,掌握学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为了促进教师重视科学研究,以科研带动教学,她在短短的两年期间兴办了三本学术刊物,成立了四个科研机构,创上海外国语学院发展史之先河。教学的发展离不开学科的进步,王季愚很早就认识到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她主张学科之间交叉发展,尤其外语学科不能仅限于语言学习,应与其他人文学科相互渗透,这样有利于学生拓展专业,更适用于未来的事业建设。

可以说,王季愚是新中国外语教育事业的领军人,她的教学思想于时代而言是登高望远、开拓创新,于今日而言是真知灼见、历久弥坚。她对于教学工作的创新是建立在深谙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紧按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脉搏,结合新中国建设实际所做出的大胆变革,这些变革与今日高校建设发展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结语

教学是高校作育英才的核心。当前高校教师普遍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部分教师只关心个人的职称晋升,忽略教学工作,授课质量不高,师生互动较少。本质上,这都是有损于师德师风的行为。搞好教学工作,出发点首先是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教师真切的关心学生的成长成才,切实的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教育使命和社会责任,愿意毫无保留、与时俱进、倾囊相授,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自由飞翔。回顾王季愚的育人岁月,在困难时期,她想方设法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千方百计的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挖空心思培养优秀的师资力量,这一切都是基于对学生的爱,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对国家、人民的使命意识。当我们讨论王季愚教学思想的启示意义时,我们首先应该看到她的教学思想背后是“为师之爱”在牢牢支撑,这是做好教学工作最为重要的精神源泉。其次,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是明确育人目标,也就是王季愚一直强调的要为党和人民培养人才。当代高校教育身肩重任,“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价值观念直接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制度的深根固柢。”[2]因此,我们必须要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偉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3]最后,受王季愚教学思想的启示,做好教学工作要遵循教育规律,教育者首先要把教育当成一门科学,尊重人本身的发展规律,敬畏教育教学的客观法则,在深谙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学生成长和社会需要开拓创新,工作中要敢想敢干,勇于打破传统模式的束缚,善于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教学模式,精于思索改革教学方法,乐于开展国际间、学科间的交叉合作,长于用科研引领教学、深化教学,真正将教学工作精致化、时代化、深入化。

参考文献:

[1]戴炜栋.爱心的回响——缅怀人民教育家王季愚[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414.

[2]周晓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9):4-6.

[3]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海外版).

猜你喜欢

高校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初中50米迎面接力跑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