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即刻康复训练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康复情况的影响
2021-09-05赵津儀
赵津儀
急性心肌梗死又被称为是心肌梗塞,因为冠状动脉闭塞引发的疾病,导致心肌的供血以及供氧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部分心肌因为严重持久性缺血而引起局部坏死,临床症状包括是胸骨后疼痛、心律失常、休克以及心力衰竭,对患者的危害较大,需进行及时的干预治疗。PCI通过快速开通闭塞以及狭窄冠脉的方式恢复心肌血供,属于临床急救较为重要的方法,可以及时对疾病进行缓解,挽救患者生命。但是在使用该方法治疗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无复流、慢血流等,无法满足心肌再灌注的需求,心肌缺血的情况依然持续,疾病进一步发展,可引起心力衰竭、再发梗死以及恶性心律失常等问题,对治疗非常不利,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临床提出使用即刻康复护理的方式,通过术后即刻康复训练可以提升心肌功能,以减少各种不良事件[1]。本文对术后即刻康复训练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患者康复情况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救治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上述患者均实施PCI手术,纳入标准:①胸痛发作>12 h;②经心电图检查发现相邻≥2个导联ST短时抬高;③满足PCI各项指标。排除标准:①已经实施PCI手术;②左心室射血分数<40%;③肝肾功能不全。依据盲选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35∶25,年龄52~76岁,平均年龄(64.13±5.05)岁;实验组男女比例为35∶25,年龄51~75岁,平均年龄(63.87±5.0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康复模式,术后进行疾病知识宣讲,药物使用指导等常规管理模式,配合手术实施,进行术后护理。
实验组则使用术后即刻康复训练:①对入组患者疾病情况进行分析,结合患者疾病下达康复医嘱,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工作,一旦发现不符合条件的患者则及时反馈给医生,对于符合条件患者则需要冠心病监护病房(CCU)护士与介入中心护士进行全面的交接,结合患者自CCU转入实训的时间开展训练,时间确定在每日的10:00与16:00。②在训练期间需要时刻监控患者的各项指标,详细记录训练期间患者的心率与血压,术后即可进行主动翻身和自行坐起,以2 h/次的频率对加压装置进行减压。术后12 h解除加压装置之后可进行上肢或下肢各个关节的自主活动,3次/d,24 h后可自主进食后给予呼吸肌训练,指导患者在床上自行洗漱,同时使用床边坐位,主动进行关节活动,之后进行下床站立和热身运动,在病房内,慢速行走,15~20 min/次,坚持2次/d。术后第4天开始进行病房内活动以及体操等运动,步行使用中速,每次时间在20~15 min,2次/d。术后第5天则进行中速步行,距离为100~150 m,或者进行上下1层楼梯训练,2次/d。术后第6天中步速行走200~400 m,并上下2层楼梯,2次/d。③训练全程对患者情况进行监控,一旦发现心区不适、疼痛、气短气促;心率>110 min/次,收缩压较休息时上升30 mm Hg(1 mm Hg=0.133 kPa)或者降低20 mm Hg;出现眩晕、头痛以及缺血的症状等需要立即暂停训练。④训练中需关注患者的基本情况,一旦在训练的过程中出现情绪不稳定,而患者身体无任何不适反应的情况,进行科学的心理疏导工作,而对于配合度较差的患者,则耐心讲康复训练的意义和使用必要性,以提升患者的配合度。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心功能恢复质量、炎性因子及氧化应激因子水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①心功能恢复质量:包括LVEDVI、LVESVI、LVEF。②炎性因子及氧化应激因子:包括MMP-9、sVCAM-1、MDA、SOD。③不良事件:包括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心功能恢复质量对比 实验组LVEDVI、LVESVI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功能恢复质量对比 ()
表1 两组心功能恢复质量对比 ()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2两组炎性因子及氧化应激因子对比 实验组MMP-9、sVCAM-1、SO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MDA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炎性因子及氧化应激因子对比 ()
表2 两组炎性因子及氧化应激因子对比 ()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3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 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实施PCI非常关键,可以将闭塞的血管进行开通,快速恢复心肌位置的血供,但是该方法并未从根本上治疗疾病,因此部分患者在治疗之后会出现不良反应,而炎性以及氧化应激反应是引发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MMP-9可引发心肌细胞外基质降解,并发生斑块破裂;sVCAM-1可导致局部炎性反应,使细胞进行大量聚集,因此在PCI术后需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适宜的解决措施[2]。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LVEDVI、LVESVI、MMP-9、sVCAM-1、SOD水平低于对照组,LVEF、MDA水平高于对照组;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术后即刻康复训练可以及早恢复PCI术后的冠脉功能,刺激冠脉的扩张,对侧支循环进行改善,提升心肌血流的灌注,减少体内儿茶酚胺的分泌,因此可以对心肌氧耗量进行有效控制[3];术后即刻康复训练的使用可以改善心肌的供血,促进心肌细胞的自我修复,并且增加血管自身的适应性,因此对于心肌的微循环起到改善的作用,可有效消除炎性因子以及氧化应激因子,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4];术后即刻康复训练可以尽早对运动通路上的神经元进行刺激,调节兴奋性,同时全面提升心肌的适应能力,训练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及时停止,整体的安全性较高,可有效控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5]。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PCI患者使用术后即刻康复训练可改善心功能指标,减少炎性因子释放,纠正氧化应激反应,并控制心脏不良反应的发生,整体实施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