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肝动脉栓塞化疗后中晚期肝癌患者采取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的效果分析

2021-09-05祝晓蕾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16期
关键词:抑素内皮栓塞

祝晓蕾

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流行病学显示,肝癌位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的第三位,原发性肝癌患者常伴有肝炎和肝硬化等基础疾病,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经是中晚期,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1]。如何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生存率,是当前研究的重点。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主要治疗晚期肝癌患者,主要为失去手术机会的肝癌晚期患者,但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的疗效并不理想,由于患者术后缺氧而产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增加,内皮损伤[2]。重组人内皮抑素是一种人工合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特异性拮抗剂,能抑制肿瘤血管和淋巴管的生长,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肿瘤复发。重组人内皮抑素可作用于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的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过程,诱导肿瘤血管正常化,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抗肿瘤血管治疗药物之一。本研究对肝动脉栓塞化疗后中晚期肝癌患者采取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全文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在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的50例肝动脉栓塞化疗后中晚期肝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57.5~78.5岁,平均年龄(64.4±4.8)岁;病程12~18个月,平均病程(15.4±3.2)个月;病灶直径2.1~12.9 cm,平均直径为(5.53±2.46)cm。试验组中,男12例,女13例;年龄57.8~78.8岁,平均年龄(63.4±5.2)岁;病程11~19个月,平均病程(16.4±3.4)个月;病灶直径2.3~12.8 cm,平均直径为(5.57±2.42)cm。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经病理活检确诊为原发性肝癌,无法进行手术患者;患者无肝动脉栓塞化疗禁忌证;患者无放化疗禁忌证;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排除标准 排除能手术治疗的患者;采取替代治疗1个月以上,副作用巨大,依从性差的患者;合并严重免疫功能障碍的患者;伴有严重肝病的患者;伴有严重器质性疾病,如心、脑、肺或精神疾病的患者;肝血管造影显示肿瘤血管不足的患者。

1.3方法 对照组采用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治疗前打开静脉通路,采用改良Seldinger股动脉穿刺术。选择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动脉、肝总动脉行血管造影。观察原发性肝癌的血供,及染色情况。然后将导管送入肿瘤供血血管,化疗药物尽量靠近肿瘤部位,化疗药物为顺铂40~60 mg,吡柔比星20~40 mg加5~20 ml混悬液,栓塞肝动脉,大血管时再加明胶海绵,栓塞1/3肝癌血管。术后观察30 d。每3 d复查血常规,每周复查肝肾功能。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重组人内皮抑素,所用混悬剂中加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30 g。

1.4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后免疫球蛋白指标,包括IgA、IgG及IgM。比较两组术后CPA肿瘤血管分级,分为0、Ⅰ、Ⅱ、Ⅲ级。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采用卡氏(Karnofsky)评分标准进行判定,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后卡氏评分提高>10分;有效:治疗后卡氏评分提高<10分;无效:治疗后卡氏评分降低>10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比较两组免疫功能指标,包括CD3+、CD4+/CD8+、NK 细胞。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Z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治疗后免疫球蛋白指标比较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IgA,IgG及IgM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免疫球蛋白指标比较 (,g/L)

表1 两组治疗后免疫球蛋白指标比较 (,g/L)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两组术后CPA肿瘤血管分级比较 试验组0级、Ⅰ级患者多于对照组,Ⅱ级、Ⅲ级患者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CPA肿瘤血管分级比较 [n(%)]

2.3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n(%)]

2.4两组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试验组CD3+、CD4+/CD8+、NK 细胞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

表4 两组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原发性肝癌主要发生在肝炎和肝硬化等具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中,目前临床治疗的主要目标为延长肿瘤生存率[3]。肝动脉栓塞化疗被认为是中晚期不能进行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4]。原发性肝癌,是一种血管生成依赖性恶性实体瘤,患者血管丰富和恶性程度高,肝动脉栓塞化疗,是原发性肝癌主要治疗方法。然而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后,局部缺氧环境,刺激肿瘤血管生成,是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后复发,和转移的主要原因。肿瘤的靶向是器官层面,在不影响正常肝脏的基础上选择性地将抗癌药物注入肝肿瘤的营养动脉,通过栓塞肿瘤血管,使肿瘤组织缺血和坏死,抑制肿瘤生长[5]。但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后,肿瘤血管生成易引起肿瘤复发或转移,影响治疗效果。并且由于门静脉血供、肝动脉解剖变异,单纯肝动脉栓塞化疗难以使肿瘤完全坏死,远期疗效不理想。文献报道单纯肝动脉栓塞化疗,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6]。重组人内皮抑素,通过阻断生长因子,与受体的结合,干扰其信号转导途径,改变血管生长调节因子平衡而发挥抗血管生成[7]。本研究证实内皮抑素,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并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对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因此联合应用肝动脉栓塞化疗和血管生成抑制剂,可以减少肿瘤复发,延长生存期并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肝癌综合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8]。病理分析显示,肿瘤周围丰富的侧支循环是肿瘤复发的关键。肝动脉栓塞化疗后肿瘤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分泌更多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浆VEGF,在肝动脉栓塞化疗后短暂升高是肝癌肝动脉栓塞化疗后复发,甚至转移的基础,国内学者报道,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血管抑制素,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显著,采用内皮抑素,可以改变肿瘤血管的有序化,有利于细胞毒药物,进入肿瘤组织,使碘油对肿瘤血管,进行致密栓塞[9]。术中采用栓塞疗法,血管内皮抑素经碘油乳剂栓塞间动脉灌注,能在肿瘤区形成高浓度的抗肿胀肿瘤血管,即使较小的浓度,但是效果较大。药物停留在肿瘤血管内的时间延长,药物释放缓慢,血浆药物浓度可以维持长时间的高浓度,保持原有生物学特性,药物的作用时间延长,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临床效果提高,肝癌的复发率和转移率降低[10]。单纯肝动脉栓塞化疗后,形成的侧支循环不能完全消除病灶,使肿瘤残留,说明肝动脉栓塞化疗难以完全杀伤癌细胞。实验表明,重组人内皮抑素能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使肿瘤进入“休眠状态”而限制其进一步发展,降低肿瘤转移率。

综上所述,对肝动脉栓塞化疗后中晚期肝癌患者,采取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对患者有良好的有效性,以及治疗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抑素内皮栓塞
慢病毒介导的卵泡抑素抑制下咽癌细胞FaDu增殖和侵袭的作用及影响机制
水蛭破血逐瘀,帮你清理血管栓塞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胱抑素C的变化探讨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Wnt3a基因沉默对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与薄芝糖肽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儿茶酚抑素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研究进展
头颈部富血供肿瘤的术前栓塞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