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和尿激酶联合用药方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评价
2021-09-05孙惠敏
孙惠敏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致死率都比较高。该病主要由于血栓堵塞脑部的供血动脉,导致病变区域的脑部细胞缺血、缺氧,进而造成坏死[1,2],需及时采取溶栓疗法,以恢复脑部细胞的缺血、缺氧。目前,临床进行溶栓治疗时多选择尿激酶,迅速溶解血栓,使血管恢复通畅,但血流灌注恢复后容易引起再灌注损伤,使患者的脑组织和功能受到二次损伤,因此,在溶栓治疗的同时还应保护患者的脑组织[3,4]。依达拉奉(中文化学名:3-甲基-1-苯基-2-吡唑啉-5-酮;英文化学名:3-methyl-1-phenyl-2-pyrazolin-5-one)是一种脑保护剂,可通过清除自由基,抑制脑部各种细胞的氧化、损伤。现阶段,临床采取依达拉奉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取得比较好的效果[5]。本文针对依达拉奉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现将研究过程、结果叙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7月1日~2020年6月30日凌源市中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59.4±6.3)岁;观察组中,男35例、女15例,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59.5±6.6)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中关于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并经检查确诊;②发病6 h内,且脑功能损害相关体征持续1 h以上;③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和家属了解本次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排除标准 ①出血性疾病病史;②6个月内发生过颅内出血;③心、肝、肾及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④恶性肿瘤;⑤患有精神疾病,无法配合研究。
1.3方法 所有患者溶栓前均静脉滴注20%甘露醇注射液125 ml,并进行降血压、降血糖、扩张血管、保护脑细胞、预防感染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单独应用尿激酶治疗,将100~150万U尿激酶注射液溶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中,静脉滴注,30 min内注射完毕。观察组应用依达拉奉联合尿激酶治疗,其中尿激酶剂量、用法同对照组一致,将30 mg依达拉奉注射液溶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中,静脉滴注,2次/d,14 d为1个疗程。
1.4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分别观察、记录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7 d、14 d的NIHSS评分,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NIHSS评分满分为42分,分数越高提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6]。
1.4.2治疗效果 分别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死亡,评价时间为治疗14 d。疗效判断标准[7]:①治愈: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语言、认知、行走能力恢复;②显效: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语言、认知能力部分恢复,肌力提高2级;③有效:治疗后症状有所好转,语言能力有一定改善,肌力提高1级;④无效:治疗后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⑤死亡。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3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项目为脑出血、脑水肿、其他部位出血,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7 d、14 d,观察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数量的增多,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死亡人数在我国因病死亡总人数中排名第二,致残人数在我国因病致残总人数中排名第一,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生命安全,神经内科医生应将提高患者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作为治疗该病的终极目标[8,9]。急性脑梗死的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可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病变区域的血液循环,最大限度地抢救处于可逆性损伤状态的脑部神经细胞,缩小梗死灶、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目前,临床常应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该药提取自健康人体的肾脏、尿液,可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将纤溶酶原催化、裂解为纤溶酶,在降解纤维蛋白凝块的同时,也降低血液循环中凝血因子的水平,对新生成的血栓具有明显的效果[10,11]。但溶栓治疗也有其自身的缺陷,溶栓后,恢复供血的缺血脑组织能大量生成自由基,并通过攻击不饱和双键的生物膜增加病变区域的脑细胞坏死,同时还产生“瀑布式”自由基的连锁反应,造成更广泛、更严重的生物膜脂质过氧化,破坏生物膜结构,增加其通透性,发生再灌注损伤,使脑水肿加重,进而进入恶性循环,影响溶栓治疗的疗效,甚至导致患者出现更严重的后果[12-14]。因此,临床在进行溶栓治疗时,还应应用自由基清除剂防止、减轻再灌注损伤,保护患者的脑部组织。
本次研究显示,治疗后24 h、7 d、14 d,观察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92.00%高于对照组的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应用依达拉奉和尿激酶联合用药可提高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其原因主要是依达拉奉属于一种新型的自由基清除剂,分子量比较小,亲脂性比较好,血脑屏障的通透性比较高,静脉给药后可在脑内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该药可以清除脑内的羟自由基团,在急性期静脉注射能抑制黄嘌呤化酶、次黄嘌呤化酶的活性,刺激生成前列环素,从而降低羟自由基的浓度,缓解神经症状,抑制迟发性神经元的死亡,同时还可阻止脑水肿、脑梗死的进展[3]。两药联用后可以在以最快的速度恢复脑组织血液循环同时,还能对脑部组织细胞、神经及血管细胞进行保护,防止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提高患者的预后。
综上所述,应用依达拉奉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显著的效果,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建议临床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