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许慎、郑玄、颜师古之古今字观念比较研究

2021-09-04张素凤王艺科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本字郑玄许慎

张素凤,王艺科

语言学研究

许慎、郑玄、颜师古之古今字观念比较研究

张素凤,王艺科

(郑州大学 文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许慎与郑玄、颜师古的“古今字”立足点不同。《说文解字》立足于汉字本义说解,其重文与正篆构成的“古今字”是为同一个词创造的不同字形,属于本义相同的同词异字;许慎还用旁见说解对文献使用中的古今字有所阐发,说明许慎对两种“古今字”有清楚的认识和区别。郑玄和颜师古之古今字立足于文献用字,但二者不尽相同,颜师古比郑玄的古今字外延要小;颜师古所言古今字在文献中的读音和意义一定都相同,古今字中要有一个字为本字。

许慎;郑玄;颜师古;古今字;本字;借字;重文

“古今字”指不同时代记录同一词语而用字不同的现象,随着训诂学的兴起,这种用字现象引起了学者注意。许慎、郑玄、颜师古等都对古今字现象有所阐发。

本文通过材料分析,对许慎、郑玄、颜师古三位学者的古今字观念进行解析,探讨他们关于“古今字”立足点的异同,为构建汉语字词关系研究史奠定基础。

一、许慎的古今字观

《说文解字》[1]中“古文”“籀文”“秦刻石”“今隶”都是对字形来源的说明。“古文”“籀文”“秦刻石”早于正篆字头,属于古字,与正篆构成古今字;“今隶”晚于正篆字头,也可与正篆构成古今字。可见,许慎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古今字概念,但已经具有十分清晰的古今字观念。以下通过分析《说文解字》中各类古今字的性质来阐发许慎的古今字观念。

(一)古文与正篆的关系

《说文解字》中古文有两种出现方式:一种以重文形式列出,一种仅见于旁见说解。这两种古文与对应正篆的字际关系具体如下。

1. 重文中古文与正篆的关系

构件不同的字情况比较复杂,又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构件多少不同

(2)组字构件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甲骨文字形,“御”和“驭”本义不同,属于为不同词创造的不同字;但许慎《说文解字》误把“御”说解为“使马也”,因而把“御”“驭”看作同词异构字。这从反面证明,《说文解字》正篆与重文具有同词异字关系。有的古今字在许慎时期职能已经分化,如“裘—求”“雲—云”中古字“求”“云”已经不再记录本义而分别记录借义“请求”“说”,但许慎立足于本义说解,把“求”作为“裘”的古文,把“云”作为“雲”的重文,而对于当时已经常用的“求”的借义“请求”“云”的借义“说”不进行说解。

2. 旁见说解中古文与正篆的关系

(二)籀文与正篆的关系

《说文解字》籀文,一般认为源自《史籀篇》。《史籀篇》是我国已知最早的编字成文的启蒙读物,其成书年代一般认为是西周宣王时期,也有的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不管哪种说法,籀文都比小篆时代早,可与正篆字头构成古今字。

籀文也有两种情况:一种以重文列出;一种仅见于旁见说解。具体如下。

1. 重文中籀文与正篆的关系

2. 旁见说解中籀文与正篆的关系

总之,许慎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古今字”概念,但从以上各类古字与今字的关系性质,可以解读出许慎的古今字观念。《说文解字》重文与正篆构成的古今字本义相同,属于同词异字;仅见于旁见说解的古字,除却因对应今字不是字头而无法以重文形式列出外,大都与今字本义不同,不属于同词异字。由此可见,许慎对静态贮存状态和动态使用状态下的古今字有清楚的认识,并采用了审慎而灵活的处理方式:既遵从《说文解字》说解汉字本义的体例性质,又对文献使用中的古今字现象有所反映。

二、郑玄的古今字观

郑玄生活时代晚于许慎,他对古今字的认识主要体现在随文注释中。郑玄在“三礼注”和“毛诗笺”中大量引用郑众、杜子春等关于古今字说法。本文只对郑玄自己训释的古今字用例进行分析,从中分析郑玄的古今字观念。郑玄笺注除了引用前人说法外,直接阐明古今字关系的用例只有17处[2]。分类举例如下。

(1)《礼记注疏》卷22“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郑玄注:“耐,古能字。”

(2)《周礼注疏》卷41“黃金勺,青金外,朱中,鼻寸,衡四寸。”郑玄注:“衡,古文橫。假借字也。”

(3)《尚书注疏》卷13“植璧秉珪,乃告大王、王季、文王。”鄭云:“植,古置字。”

(4)《礼记注疏》卷30“大夫佩水蒼玉而純組綬。”郑玄注:“純當爲緇,古文緇字或作絲旁才。”

例(1)郑玄注“耐,古能字”,“能”本义是一种熊,“耐”本义是“罪不至髡也”,即一种刑罚,用来记录“能够”义都是借字,可见“耐,古能字”中古字和今字都是借字。同样,《礼记注疏》“余、予古今字”[3]1485“耐,古书能字也”[3]1544“古以能爲三台字”[3]1544中古字和今字都是借字。

例(2)中“衡四寸”意思是横梁长四寸;文献用字“衡”与训释字“横”具有同源关系,郑玄注属于用本字训释同源借字。例(3)中“植璧”意思是璧放在祭坛上;郑玄用本字“置”训释“植”,属于用本字训释同音借字。像这样,郑玄注用本字训释同音借字或同源借字的用例还有:《周礼注疏》:“槷,古文臬。假借字。”“笱,读为稾,谓矢干。古文假借字。”[3]927“荼,古文舒。假借字。”[3]939“志,古文识。”[3]819“券,今倦字也。”[3]914;《毛诗正义》:“视,古示字也。”[3]406“挫,今莝字也。”[3]481“古之恭字或作共。”[3]570“视,今之示字。”[3]406《礼记注疏》:“攘,古讓字。”[3]1252

例(4)中“古文緇字或作絲旁才”,郑玄沟通“䊷”与“緇”的古今字关系,说明文献用字“纯”可能为“䊷”的形近而误字,其中古字“䊷”与今字“緇”属于本义相同的同词异构字。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郑玄训释中的古字与今字大多数是借字与本字关系,其次是借字与借字关系,本字与本字关系的只有1例。可见,郑玄训释中的古今字绝大多数本义不同,它们在静态贮存状态下不具有同词异字关系,这与《说文解字》重文与正篆构成的古今字性质明显不同。这是因为,郑玄古今字是对动态使用状态下同一语词的不同用字进行说解,只要是同一语词在不同时代的不同用字,都可看作古今字,因此其古今字既可包括本义相同的情况,也可包括本义不同的情况。而《说文解字》主要对汉字本义进行说解,同一字头下的不同字形都是为同一语词创造的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即只包括本义相同一种情况。需要说明的是,郑玄遍注群经,第一个[4]也是唯一一次使用“古今字”术语,却使“古今字”成为后世表述记录同一词项而古今用字不同现象的专门术语。

三、颜师古的古今字观

东汉班固《汉书》多用古字,颜师古为《汉书》作注时,常用唐代通行字来沟通文献用字,帮助解读文献,形成大量古今字材料。依据蒋志远对唐及以前古今字全面测查和统计结果[2],我们通过颜师古《汉书注》用“某,古某字”“某即古某字”等术语沟通的古今字材料来分析颜师古的古今字观念。

颜师古《汉书注》用“某,古某字”“某即古某字”沟通字际关系的材料共有403条(不包括引用前人说法),合并重复,共形成149组不同的古今字组。这149组古今字组中古字和今字的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古字和今字本义相同

古字和今字本义相同,属于为同一个词创造的不同字形,这类古今字有119组,占总数的79.9%。这类古今字从泛时角度说属于异体字,可分为异写字和异构字。

显然,以上颜师古《汉书注》沟通的古今字,本义相同,属于为同一个词创造的不同字形。到唐代,古字大都逐渐被今字取代,不再使用;也有少数古字后来又取代今字成为记录通行字;还有的古字与今字职能都发生分化。

(二)古字与今字本义不同

古字与今字本义不同的情况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 古字是本字,今字是借字

即《汉书》用字为本字,唐代通用字是借字,如《汉书》“氐羌徠服”,师古注:“徠,古往來之字也。”《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诗云‘徐方既俫’。”师古曰:“俫,古来字。”显然,通行字“来”记录行来之“来”属于借用;文献用字“徠”从彳来声,是记录“行来”义的本字,“俫”是“徠”的异写,也属于本字。本字“徠”“俫”在唐代都已不再用来记录“行来”义,与通用借字“来”成为古今字。同样,“尧嬗以天下”,师古注:“嬗,古禅让字也。”今字“禅”的本义是帝王祭祀土地之礼,用来记录禅让义属于借用;古字“嬗”《说文解字》认为其本义有“一曰传也”,为本字。“惟一月壬辰,旁死霸”,师古曰:“霸,古魄字。”今字“魄”本义是依附形体而存在的精神,用来记录“月初月光”属于借用;古字“霸”是记录该意义的本字。“欥中龢為庶幾兮”,师古注:“欥,古聿字也。”古字“欥”从欠从曰,是记录发语词的本字;今字是记录该发语词的借字。以上《汉书》用字都是本字,但已不再用来记录相关词语,用来训释的唐代通用字都是同音借字。

2. 古字是借字,今字是本字

3. 其他

综上所述,颜师古《汉书注》用“某,古某字”“某即古某字”训释的古今字,刨除难以确认本字的专有名词和少数虚词用字,古字和今字大都有一个与音义相切合的本字,同时,本义相同的同词异字关系在颜师古注释古今字中占绝大多数,这与郑玄注中古今字情况明显不同。

四、结论

综上所述,许慎、郑玄、颜师古三位学者的古今字存在一定差异。

首先,许慎与郑玄、颜师古的立足点不同。许慎《说文解字》立足于汉字本义说解,把本义相同即为同一个词创造的不同字形都列在一个字头之下,因此《说文解字》重文与正篆构成的古今字都是本义相同的同词异字。文献中记录同一语词的不同字,如果本义不同或不能确定其本义相同,只能在旁见说解中说明其关系。对于两种不同性质古今字的不同处理方式,说明许慎对静态贮存状态和动态使用状态下两种古今字有十分清晰的认识和区分。郑玄和颜师古都立足于文献注释,所言古今字都是动态使用状态下同一个词项的不同用字,因此,其古今字的本义不要求必须相同。

其次,郑玄和颜师古都立足于文献训释,但其古今字观念也不尽相同。郑玄笺注中,绝大多数古今字本义不同;颜师古《汉书注》中古今字本义绝大多数相同,而且古字和今字至少有一个为本字。对于这种差异,我们可以从颜师古《匡谬正俗》卷三中分析其成因:

予,郑玄注《曲礼下篇》:“予,古余字。”因郑此说,近代学者遂皆读予为余。案《尔雅》云:“卬、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此则“予”之与“余”义皆训我,明非同字。许慎《说文》:“予,相推予也。”“余,词之舒也。”既各有音义,本非古今字别。《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楚辞》云:“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历观词赋“予”无“余”音。若以《书》云“予一人”,《礼》曰“余一人”,便欲通之以古今字,至如《夏书》云“非台小子,敢行称乱”,岂得便言“台、余”古今字耶?邶《诗》云“人涉卬否,卬须我友”,岂得又言“卬、我”古今字乎?[7]

显然,颜师古认为“余、予”不能算作“古今字”的理由是它们的本义和读音都不同。可见,颜师古的古今字观念中,古字和今字在文献中的读音和意义必须都相同。显然,本义相同的同词异字构成的古今字能符合这个条件;本义不同的本字与借字构成的古今字,往往以本字读音为标准,也能满足这个条件;如果古今字都是借字而没有对应本字,往往分别以其本音作为其在文献中的读音,结果可能造成古今字读音不同。这可能就是颜师古所言古今字中大都有一个本字的原因。郑玄的古今字则没有这个严格限制,只要在文献中记录同一词的字都可看作古今字,因而造成两个借字构成的古今字可能读音不同。郑玄和颜师古的古今字判断标准不同,这正是颜师古认为郑玄古今字例有误的原因。

①《说文解字》中有“古文以为”15例,段玉裁在“臩”字的训释“古文臦,古文囧字”下注“七字当作古文以为囧字”,因此“古文以为”类共16例。

② 正篆“信”字有两个籀文字形,共同构成1组古今字。

③“握”的古文字形比“屋”的古文字形多一个连接向上两部分的○形构件,因此归作表义构件不同而示音构件相同的一类。

⑥ 分别为:1.“鼂采琬琰,和氏出焉”,师古曰:“鼂,古朝字也。朝采者,美玉每旦有白虹之气,光采上出,故名朝采,犹言夜光之璧矣”;2.“鼂不及夕”,师古曰:“鼂,古朝字也。言憂危亡不自保也”。3.“尹氏、召伯、毛伯事王子鼂”下,师古曰:“……子鼂,景王庶子也。鼂,古朝字”;4.“爰盎鼌錯傳第十九”,师古曰:“鼂,古朝字”。此外还有“斩御史大夫晁错㠯谢七国”,师古曰:“晁,古朝字”,其中“晁”是“鼂”的俗写简化字。

⑦ 如《荀子·王制》“物不能澹则必争”中“澹”的意思是供给。

[1]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 蒋志远.唐以前古今字学术史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4.

[3] 阮元校勘本.十三经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 洪成玉.古今字概述[J].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92,20(3):60- 66.

[5] 李运富.早期有关“古今字”的表述用语及材料辨析[J].励耘学刊,2007,3(1):66-89.

[6]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10.

[7] 颜师古.匡谬正俗[M].北京:中华书局,1985:24.

Comparative Study on Chinese Characters for the Same Word of Xu Shen, Zheng Xuan and Yan Shigu

ZHANG Su-feng, WANG Yi-ke

(Literature College,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 China)

Xu Shen, Zheng Xuan, and Yan Shigu had different standpoints for “Gu and Jin characters”. “” was based on the explanation of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e “Gu and Jin characters” formed by Zhengzhuan and its another font were created for the same word. Xu Shen also explained the “Gu and Jin characters” used in the literature with the explanation for another character, showing that Xu Shen had a clear understanding and distinction of the two “Gu and Jin characters”. The “Gu and Jin characters” of Zheng Xuan and Yan Shigu were based on the characters used in documents, but they were not the same. Yan Shigu’s “Gu and Jin characters” had a smaller extension than Zheng Xuan. The pronunciation and meaning of the “Gu and Jin characters” mentioned by Yan Shigu must be the same in the literature, and one of “Gu and Jin characters” must be the original character.

Xu Shen; Zheng Xuan; Yan Shigu; “Gu and Jin characters”; a character created for the word; a word used to record homophones; another font created for the same word

H121

A

1009-9115(2021)04-0011-08

10.3969/j.issn.1009-9115.2021.04.003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9AYY016)

2020-11-10

2021-05-18

张素凤(1966-),女,河北唐山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汉字学。

(责任编辑、校对:郭万青)

猜你喜欢

本字郑玄许慎
从官场到书房
一代通儒郑玄
郑玄:做官不如读书
通假字
许慎德
对外汉语教学角度的许慎文化研究
环县方言本字举例考释
安徽滁州方言本字考释
游许慎文化园
海峡两岸郑玄学术研讨会学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