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养鲤池塘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盐管理技术
2021-09-04李泓
李 泓
(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郑州 450044)
我国是鲤鱼养殖品种最多、最集中的国家,目前经全国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和公布的优良养殖品种有39个。2017~2019年全国淡水养殖主要鱼类产量中鲤鱼养殖产量均位居第四,产量分别为300.43万t、296.2万t和288.5万t。鲤鱼是我国沿黄省份、辽宁地区及江苏北部的重要养殖和食用鱼类。2019年辽宁省鲤鱼产量30.8万t,位居全国首位,其次山东省鲤鱼产量为23.1万t,河南省鲤鱼产量为21.3万t。
鱼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的变温脊椎动物,高产养鲤池塘为追求产量和增加产值,必须加大放养密度,增加投饵量,从而导致水质污染加重,水体中悬浮物增多,氨氮、亚硝酸盐等含量增加,溶氧量、pH值难以控制,水中有毒有害物质增加等,出现增产不增收、病害发生多、防治难度大、产品质量差、效益不稳定等问题。因此管理好一个适宜鱼类生长和健康的养殖水环境,既是现代渔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1 氨氮和亚硝酸盐对养殖鱼类的影响
“鱼儿离不开水”、“养好鱼,先要养好水”。水产养殖在粗放粗养的发展时期,水质管理的基本要求是“肥、活、嫩、爽”,现在的鲤鱼养殖大部分是高密度驯化投喂颗粒饲料养殖,池塘养殖平均单产一般在15 t/hm2以上,高产量的可以达到45~75 t/hm2。投喂大量的饵料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会超标,影响鱼类生长和健康,因此降低池塘养殖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已经成为水质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
1.1 氨氮对养殖鱼类的影响
池塘养殖水体中的氨氮含量是非离子氨(NH3)和离子氨(NH4+)的总和,测定方式有纳式试剂比色法(GB7479)和水杨酸分光光度法(GB7481)。非离子氨对鱼类的生长和健康影响很大,可引起氨中毒致使鱼类死亡,在渔业用水水质标准(GB11607-89)中,规定了非离子氨含量≦0.020mg/L,离子氨对鱼类健康影响不大。氨氮的水溶液中非离子氨所占的百分比随着水温和pH值的变化而变化,用总氨含量可以计算出非离子氨含量(详见表1)。
表1 总氨氮中非离子氨的百分比与温度、pH值的关系
当非离子氨浓度为0.020mg/L时,不同温度和pH值时的总氨浓度(mg/L)详见表2。
表2 非离子氨浓度为0.020mg/L时,不同温度和p H值时的总氨浓度
池塘养殖用水测定的数值大于该表浓度就是超标。如一个池塘的养殖用水,在温度25℃、pH值7.5时,测定的总氨含量为18.0mg/L时,查表2计算可知:总氨超标准=18.0÷1.1=16.36(即超标16.36倍)。查表1计算可知:非离子氨含量=18.0×1.8%=0.324 mg/L,超标准16.20倍(0.324÷0.020),该浓度可导致鱼类中毒死亡。
1.2 亚硝酸盐对养殖鱼类的影响
亚硝酸盐(NO-2)是氨氮转化成硝酸盐(NO-3)的中间形态。受微生物的作用而活化,是一种不稳定的形式,在溶解氧充足时,可转化为无毒的硝酸盐,但在缺氧的条件下转化为毒性更强的氨。一些试验结果为:当水中的亚硝酸盐浓度积累到0.1 mg/L后,亚硝酸盐将对水体中养殖鱼类产生危害。
亚硝酸盐能促使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转化为高铁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不能与氧结合,造成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下降,即使含氧丰富的水体,鱼类仍表现出缺氧的浮头症状。高铁血红蛋白使鱼类血液呈现褐色,称之为“褐色病”。水域中低浓度的亚硝酸盐就能使鱼类中毒,处于应激状态的鱼类,易交叉感染细菌性烂鳃病,此时养殖鱼类摄食量降低,鳃组织出现病变,呼吸困难、躁动不安或反应迟钝,从而导致缺氧,甚至窒息死亡。
2 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超标的原因
高产养鲤池塘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升高的原因主要有:
2.1 大量投喂饲料
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下,需要向水中大量投喂饵料,以满足鱼类快速生长的需要。但鱼类对饲料的营养消化吸收率很低,仅20%~25%的蛋白质可被鱼类吸收利用,75%~80%的氮以残饵、粪便和动植物尸体及氨氮的形式存在水体中。高投入必然导致池塘严重的高负荷,当水体的自净能力不足没有及时分解这些污染物质时,就会造成水体的某些物质循环中断。
2.2 渔药使用不当
养殖过程中错误的使用消毒和杀虫药剂,把有害的和有益的细菌全部杀灭,硝化菌类和反硝化菌类细菌含量较低,造成大量积累的氮硝化过程受阻。
2.3 溶解氧较低
养殖水体溶氧不足时,也会使氮循环过程中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环节出现中断。
2.4 水温和pH值升高
水体温度与pH值升高时,具有毒性的分子氨含量增加,因此施过肥的碱性水体或生石灰消毒与施氮肥间隔时间较短的水体容易发生氨中毒。特别是晴天下午pH值因光合作用升高至9.0以上时,总氨氮含量达到0.2~0.5 mg/L就可使鱼类产生应激反应,达到1.0~1.5 mg/L就可致死。
2.5 管理不当
池塘底质淤泥过多、池水混浊、水色暗黑、气温突变、投喂饲料量大或者质量较差、池鱼密度过大时,一定要及时调控好水质,否则可能引起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超标。
3 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管理指标
对照《渔业用水水质标准》和查阅相关研究资料,养殖鲤鱼池塘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控制指标如下:当水温25℃,pH值7.5时,非离子氨≤0.020 mg/L,氨氮含量≤1.1 mg/L;亚硝酸盐含量≤0.1 mg/L。
在开展大水面生态健康养殖时测定的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都很低,溶解氧很高,适合鱼类快速生长(详见表3)。
表3 水库水质监测实测数值
但是,在对沿黄地区鲤鱼高产养殖池塘水质监测时发现,单产45 t/hm2左右的池塘水体中,4~12月月平均氨氮为2.52 mg/L,亚硝酸盐为0.11 mg/L(详见表4)。
表4 郑州沿黄地区主养鲤鱼池塘水质监测数值
由表4可知,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4~11月份一直偏高,超出鱼类生长的适宜范围。如7月份氨氮含量为 2.76 mg/L,水温在30℃、pH值为7.5时,非离子氨的浓度为0.069 mg/L以上,比渔业标准规定值≤0.020 mg/L超标3倍以上,亚硝酸盐含量达到了0.1 mg/L以上。虽然一年来养殖的鱼类没有发生大的病害损失,但对鱼类的生长和健康都有危害,在生产中应引起高度重视。
单产30 t/hm2左右的池塘水体中,1~12月每月测定的氨氮和亚硝酸盐明显较低(详见表5)。
表5 郑州沿黄地区主养鲤鱼单池塘水质监测数值
表5可知,在1~3月份的冬季,由于没有结冰并在大风的作用下,水体中溶解氧很高,氨氮含量很低,亚硝酸盐含量检测不出来。在养殖季节的6~10月份,由于放养密度小,池塘产量低,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含量也很低,在池塘养殖用水的标准范围内。该池塘养殖的鲤鱼饵料系数较低,生长良好,没有发生任何病害,管理成本较低。
对鲤鱼病害防治时发现,发病的池塘水体中非离子氨和亚硝酸盐的浓度均高于没有发病的池塘,氨氮和亚硝酸盐是诱发鱼病发生的主要环境因子。如对发生鲤鱼急性烂鳃病池塘的水质检测发现亚硝酸盐含量一般在0.1 mg/L以上,经过调水解毒,降低亚硝酸盐含量,对疾病防治有一定的疗效。
4 防治氨氮和亚硝酸盐超标的管理方法
4.1 预防氨氮和亚硝酸盐升高的方法
预防氨氮和亚硝酸盐升高的方法有:
①主养鲤鱼池塘产量不要太高。放养鱼种规格为100 g/尾时,放养密度在2.25万~2.7万尾/hm2,计划养殖产量在37.5 t/hm2以内。
②坚持“四定”投喂原则。坚持“四定”投喂,投饵不能过量,鲤鱼饲料蛋白质含量也不能过高。
③80:20搭配滤食性鱼类。主养鲤鱼的产量只能占80%,要搭配20%的鲢鳙等滤食性鱼类,鳙鱼的比例可以适当增加。
④每年都要清塘,清除底层过多的淤泥。
⑤正确使用增氧机。7~9月份的晴天中午要延长增氧机开机时间。
⑥微生态制剂调水。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调水,防止水质老化,促进氮的吸收和转化。
4.2 当氨氮和亚硝酸盐超标时的处理方法
当氨氮和亚硝酸盐超标时的处理方法有:
①更换1/3池水。
②延长增氧机开机时间。
③泼洒降解氨氮、亚硝酸盐的水质调控剂,同时要消杀水体,防止细菌性鱼病发生。
④全池泼洒降低pH值的药剂,pH值最好在7.5左右,切忌使用生石灰净化水质。
⑤全池泼洒食盐、底质改良剂或使用去除水中氨氮的沸石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