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与急性脑梗死患者1年预后的关系研究
2021-09-03高素颖秦一凡张会玲于凯王拥军冀瑞俊
高素颖,秦一凡,张会玲,于凯,王拥军,冀瑞俊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已成为我国致残率与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1-3]。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急性脑梗死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4-5],且随着年龄增长,高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本研究对任丘康济新图医院神经内科连续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不同年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探讨不同年龄患者1年预后的差异,以期降低卒中不良预后风险。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11月任丘康济新图医院神经内科连续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发病7 d以内;③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诊断标准[6],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④研究数据齐全。排除标准:①出血性脑血管病;②重型急性脑梗死;③合并慢性消耗性疾病、恶性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或血液系统疾病;④自身免疫系统疾病;⑤发病前mRS>2分。
1.2 临床资料收集 通过病历系统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血管危险因素(吸烟、过量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冠心病、卒中史及颈动脉狭窄),体检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入院时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TG、TC、HDL-C、LDL-C、Hcy、胱抑素-C、纤维蛋白原、白细胞计数),临床相关指标(入院NIHSS评分、压疮评分、跌倒评分、住院天数),住院期间并发症(新发肺炎、新发消化道出血、新发心房颤动、新发心力衰竭)及住院期间相关治疗(静脉溶栓、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吸烟定义为到目前为止,累计吸烟≥100支,且目前仍然吸烟;过量饮酒定义为在过去30 d内,每日饮酒量>4个标准单位。
1.3 分组与比较 将患者按年龄分为青中年组(<60岁)和老年组(≥60岁),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并分析年龄与1年预后的关系。以发病后确诊时间作为起点,采用电话或面对面的形式对患者进行1年随访,拒绝接听电话不配合随访的患者或7 d内三次电话均无法获得联系的患者视为失访。本研究观察的终点事件为研究对象在各随访时间的不良结局事件(死亡、预后不良、卒中复发)。其中,死亡定义为全因死亡;预后不良定义为随访时mRS>2分;卒中复发定义为随访时再次出现新发卒中事件,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7]。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H检验。以1年预后(卒中复发、预后不良及死亡)作为因变量,不同年龄脑梗死作为自变量,协变量为组间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脑梗死患者的1年预后风险,计算OR值及其95%CI。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本研究纳入急性脑梗死患者共4283例,剔除1年失访患者287例,最终纳入3996例进行分析。总体患者年龄22~98岁,平均64.83±11.28岁,男性2481例(62.09%);青中年组1214例(30.38%),老年组2782例(69.62%)。两组临床资料比较,老年组男性比例、文化水平、过量饮酒、糖尿病及住院期间静脉溶栓治疗比例,以及舒张压、空腹血糖、TG、TC、LDL-C、白细胞计数、压疮评分均低于青中年组;老年组吸烟、心房颤动、冠心病、卒中史、颈动脉狭窄比例,住院期间新发肺炎、新发消化道出血及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比例,以及收缩压、HDL-C、Hcy、胱抑素-C、纤维蛋白原、入院NIHSS评分、跌倒评分高于青中年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其余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在未校正相关混杂因素的情况下,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老年组患者的1年死亡率、预后不良率及卒中复发率均高于青中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结果显示,老年组患者的1年死亡、预后不良及卒中复发风险分别是青中年组患者的2.770倍(OR2.770,95%CI1.479~5.189,P=0.001)、1.721倍(OR1.721,95%CI1.301~2.275,P<0.001)、1.396倍(OR1.396,95%CI1.011~1.927,P=0.043)(表2)。
表2 两组患者1年预后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3 讨论
卒中已成为导致人类死亡和残障的主要原因之一[8-9],研究表明,年龄与卒中不良预后相关,即年龄越高,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远期预后不良更明显[10-11]。随着社会老龄化逐渐加重,老年脑梗死患者越来越受到关注,故探讨年龄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纳入的3996例患者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2782例(69.62%),青中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214例(30.38%)。通过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发现,老年组患者男性比例及文化水平低于青中年组,与梁菊萍等[12]研究结果一致,提示加强对老年男性及低文化水平人群危险因素的筛查及干预,有助于降低老年患者卒中发病风险。研究表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心房颤动、冠心病史、卒中史等均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13-15],老年组患者吸烟、心房颤动、冠心病、卒中史、颈动脉狭窄比例高于青中年组,提示老年组患者更应积极戒烟,控制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研究发现老年组静脉溶栓比例低于青中年组,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16-17]。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研究显示,在发病3 h内到达医院的急性卒中患者中,只有19.3%符合一定条件的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整体溶栓率<2%[18],老年患者溶栓比例更低,主要与患者发病后第一时间不易发现卒中,延误最佳治疗时机有关。此外,本研究同时发现老年组患者住院期间新发肺炎、新发消化道出血及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比例高于青中年组,分析可能与老年患者基础疾病引起的吞咽反射障碍、肺功能下降、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调节功能下降及胃肠道黏膜抵抗力减弱等,更易导致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有关[19-20]。因此,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实施有针对性的并发症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老年组患者1年死亡率高于青中年组(5.43%vs1.40%),1年死亡风险是青中年组的2.770倍,与国内外相关研究[21-22]结果基本一致,分析可能与老年组患者年龄较高、基础疾病及并发症较多等因素有关。此外,本研究老年组患者1年预后不良548例(19.70%),1年预后不良风险是青中年组的1.721倍,该结果与国内外其他较大样本量卒中研究的1年预后不良结局事件比较,老年组急性脑梗死患者1年预后不良结局事件发生率处于中间水平[23-24],提示患者年龄越高,预后不良风险越高。因此,老年组患者应针对性控制危险因素并改善基础疾病,以降低死亡和预后不良风险。
复发性卒中在所有卒中患者中占25%~30%,卒中的复发主要发生在卒中事件的第一年,而后随着时间延长逐渐下降[25-26]。本研究中,老年组患者卒中复发率高于青中年组(8.20%vs5.09%),老年组患者复发率与Callaly等[27]研究结果(8.20%vs8.50%)较为相近。此外,卒中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可能因为种族、地理位置、生活习惯等差异造成卒中的发病率和复发情况也不尽相同[8]。校正相关变量后,本研究老年组患者1年卒中复发风险是青中年组的1.396倍,可能与老年患者合并危险因素多、对卒中防控意识不足及二级预防依从性欠佳有关,因此,老年患者若具有良好的认知和依从性,并规范使用预防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卒中的复发风险。
综上所述,年龄与急性脑梗死患者1年预后存在一定关联,尽管年龄是不可控影响因素,但在临床工作中,更应加强对老年患者危险因素的控制,定期监测各项指标,加强康复锻炼,以降低卒中不良预后风险。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本研究纳入患者主要局限于河北任丘,地域范围较小,且为单中心研究,故研究结果可能因地域影响存在偏倚;本研究未区分患者为首发卒中还是复发卒中,以及患者梗死的部位和面积,这也可能对预后分析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可进一步探索急性脑梗死患者1年预后的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点睛】急性脑梗死患者老年组1年死亡、预后不良及卒中复发风险均较高,临床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应加强卒中危险因素的筛查及干预,以降低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不良预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