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社会生源思政课教学模式优化探索研究
2021-09-03王若男
王若男
【摘 要】重返校园的高职扩招社会生源是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的后备力量,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来说是高职扩招背景下的新课题。本文阐述做好社会生源思想政治引领的重要意义,结合当前教学实际,对社会生源学生特点和教学管理问题进行分析,探讨社会生源思政课教学模式优化的路径。
【关键词】高职扩招 社会生源 思政课教学 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21.005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高职扩招背景下,重返校园的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后简称社会生源),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后备力量,不仅要掌握各类职业技能,还要提高政治思想,成为德技并修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按照“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原则,结合社会生源学情特点,构建“信息技术+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促进社会有志青年自主发展个性化学习,尽快成长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创造社会财富过程中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
一、做好高职扩招社会生源思政引领的重要意义
(一)引导学生厚植爱国情,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学生了解中国、了解世界的渠道日益丰富,只有培养学生在繁杂的信息中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才能引领他们成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奋斗的接班人。
(二)引导学生砥砺强国志,有利于助力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就业难和职业技能人才缺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2025年人才需求预测为2985.7万。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培养技能人才就是在搭建迈向制造强国的阶梯。专业技能可以通过专业技术课程提升,而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熏陶、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的营造更需要思想政治引领。引导技能人才牢固树立强国志,争当劳动模范、大国工匠,一方面能有效缓解和解决结构性就业失衡问题,另一方面能为制造强国提供人才保障,制造强国方能未来可期。
(三)引导学生实践报国行,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分析,202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5倍,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依然存在巨大差距。低收入群体主要集中分布在农村,做好脱贫攻坚,巩固、拓展和乡村振兴之间的有效衔接,对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义。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人才振兴,在社会生源思想政治教育中,恰当地引导学生结合服务乡村振兴、助推中西部地区发展等伟大事业进行职业规划,增强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责任感,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以互利共赢的方式将“我自己富”变为“带大家富”,方能以点带面,全面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
二、高职扩招社会生源思政课教学现状
(一)社会生源特点分析
1.学生结构复杂化。相较于传统的普通高职学生,社会生源结构复杂主要体现为职业身份差异大、学历水平参差和年龄分布跨度大。在职业身份方面,在校普通高职学生为全脱产学习,而社会生源可能处于待业、就业、创业等状态,涉及的就业领域、就业方向跨度极大。在学历水平方面,在校普通高职学生主要来自于应届高中毕业生,而社会生源部分学生可能专注于不同行业的职业技能,在文化素质方面会存在一定差异。在年龄结构方面,在校普通高职学生以18~22周岁适龄人口为主,而社會生源面向的招生范围更广、年龄限制更小,学生之间年龄相差20岁以上的情况并不少见,甚至出现父子同学。
2.学习需求和目的多元化。对于普通学生而言,进入普通高职院校更顺其自然、按部就班。而社会生源选择返校学习,往往具有急迫的需求或较强的功利性。年长的社会生源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学历提升与工作待遇关联不大,学习目的可能是圆一个大学梦;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重返校园更侧重于以就业、创业为导向。如退役军人在役期间与市场经济环境接触少,会更注重融入社会,实现角色转换;新型职业农民则更倾向于创新创业,会更关注乡村振兴政策、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方面的内容。由此可见,学生年龄、类型、职业等背景的不同可能会导致学习目的和需求的明显差异。
3.学习时间碎片化。普通高职院校在校生的身份往往较为单一,在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而社会生源除了是学生外,还同时要肩负别的社会责任,他们可能是妻子、丈夫或父母,还可能是老板或员工。这些社会角色的叠加,导致社会生源需要兼顾家庭、工作和学习,难以有固定集中的学习时间,促使他们只能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和提升。
(二)社会生源思政课教学的问题分析
1.思政课理论性强,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与其他课程相比,思政课理论性较强,教材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指导下组织编写、统一使用的最新版本,具有理论性突出、系统性明显、知识性抽象、学理性严谨等特征。而社会生源年龄层次跨度大,学历水平参差不齐,理论基础较为薄弱,虽然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过诸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梦等专业术语,但更多的是被动接受宣传。因此,这类学生群体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和运用难度较大。
2.教学模式单一陈旧,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基于社会生源的特性,按照“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原则,思政课普遍实行线上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主要采用QQ群课堂直播、钉钉直播、腾讯会议等方式授课,虽然便捷高效,但这种方式更倾向于教师单一传授知识,师生缺乏双向交流,学生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对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效果大打折扣。在线上教学模式下,学生不用每天到学校上课,空间的局限性导致课堂实践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难以开展,本质仍与传统教学模式类似,即“一言堂”“满堂灌”的理论灌输法,难以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3.考核方式传统,难以适应学生学情变化。目前,社会生源思政课的考核方式仍然是传统的一元考核评价体系,“它是建立在统一由教师根据学生考试成绩和平时表现给予评价的基础之上的”。以我校为例,考试成绩是期末总结性教学评价,根据课程性质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与法治》考核方式为考试,《形势与政策》考核方式为考查,考查大多是学生撰写提交学习心得,教师根据学习心得给予一定的分数。而平时成绩大多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如回答问题、课堂考勤等给予的印象分。显然,期末考试、学习心得或是平时课堂表现都没有与这类群体的学情特点相结合,这种传统的一元考核评价方式无法对他们的学习效果给予充分客观的评价。
三、高职扩招社会生源思政课教学优化路径
思政课要有针对性,才有实效性。基于社会生源的特点和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构建“信息技术+思政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顺应历史变革、抢抓新时代机遇的内在要求。通过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方法,丰富考核评价方式,才能不断提升社会生源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建设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平台
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是“信息技术+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载体。思政课理论性、系统性较强,基于社会生源的年龄层次、知识基础、职业家庭等现实因素,学生每日到校上课难以实现。同时,根据访谈、问卷等形式的调查显示在线授课模式更受这类学生群体欢迎。因此,依托在线学习平台构建优质在线课程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各个教学平台如超星学习通、智慧树等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很多高职院校通过采购方式获取平台教学资源,但采购的在线课程一方面与授课教师的教学内容存在差异,另一方面,从学生主观感受来说,观看本校教师的教学视频更容易引起共鸣。因此,依据学情特点因地制宜,自主开发本校在线课程平台尤其重要,通过不断丰富完善在线课程体系,畅通师生課内外线上交流互动渠道,拓展课前课后教学任务布置、云实践活动开展、学生学习效果监控等功能,搭建具有本校特色、优质高效、功能完备的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是提升社会生源思政教育实效的基础。
(二)多渠道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思政课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信息技术+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当前在社会生源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采用线上直播授课是主流,但部分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应用能力、衔接能力有所欠缺,因而,为了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思政课”混合式教学,要通过多种渠道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一方面,重塑教育教学形态,培育思政课教师得信息化教学思维,让思政课教师尤其是年龄较大教师群体认识到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整体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是大势所趋,也是必由之路,从而将他们的消极心理甚至排斥心理转变为积极心理,养成主动参加相关培训,积极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习惯。另一方面,深度融通信息技术,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采用“信息化+思政课”模式进行教学不是生硬地将教学搬到线上,不是简单地搞教学直播,而是为学生提供更精细化、更人性化的教学服务,将信息技术应用在课前、课中、课后各个教学环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结合社会生源的学情特点,主动将精湛的信息技术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深度融合,不断探索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实践、课外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课堂活力。
(三)因生而异创新教学方法
在传统生源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线上自主学习已经掌握了基本理论知识和各种教学资源,完成了教学任务。进行线下教学时教师会开展翻转课堂,通过开展课堂实践活动,如小组讨论、情景展示等方式激发课堂活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获得感。但社会生源由于教学空间的局限性,小组讨论、情景展示等课堂活动是难以开展的,因而教师在进行线上直播授课时往往倾向于将理论知识再重复讲解,本质上又回到了传统的单一传授知识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挂机或者签完到就走。为了更好地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思政课教师要根据社会生源特点创新教学方法,采取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开展翻转课堂。要丰富课堂维度,多用案例式、启发式、互动式等教学方式,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如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拍照分享到学习通班级群聊里面进行展示等,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
另外,实践教学环节也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生源受限于职业、家庭、地域等因素,很难集中参加线下课外实践活动,因此,大多数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这类学生群体基本不会甚至完全没有去设计开展课外实践教学环节,倾向于单一理论教学。但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归宿是要走向实践,融入生活,实现由“知”向“行”的转化。因此,思政课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使学生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结合,使学生在参与实践中更好地体悟和践行理论”。针对社会生源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尝试设计云实践活动,如结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道德观部分,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家乡志愿者活动,或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内容,开展“以影像记录家乡巨变”活动等,通过这些云实践活动更好地促进社会生源学思结合、知行合一。
(四)多维度丰富考核评价方式
社会生源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变必然要求考核评价方式做出相应的调整,只有多维度、多元化、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才能对这类学生群体的学习效果给予相对全面客观的评价。基于社会生源特点,主要加大过程性评价,“信息技术+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不再是教师单一在线授课,学生聆听或回答问题,它要求学生全过程参与教学环节。例如,在进行线上自主学习时,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和各种教学资源,完成章节测验等任务,教师在线授课时参与绘制思维导图、主题讨论、撰写章节知识点小结等活动,课外参与云实践互动,这些都要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并且统一置入到信息化教学平台进行操作,保证平时成绩考核管理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另外,目前针对社会生源的期末考核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在线期末考试或者提交课程学习心得,这两种形式简单方便。但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直接从题库随机组卷,难度较大,而课程学习心得比较单一。因此,在考试内容上要区别于传统生源,使其更加多维化,思政课教师要依据学情精选考试内容,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在客观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创新期末考核形式,从而构建全过程、多元化、多样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四、结束语
在高职扩招背景下,做好重返校园的社会生源的思想政治引领是一个新命题。根据社会生源特点,为学生提供便捷、优质的教学服务,拓展延长全周期的精细化管理服务,对教育主管部门、高职院校和广大思政教师都颇具挑战。应对这种挑战,需要各方共同在教学管理和实践中不断加强优化在线教学平台、创新教学模式、健全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探索和改革,才能走出一条新时代社会生源人才培养的坦途。【课题项目:高职院校“四类人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优化研究(编号:YDXJKY202047)。】
参考文献
[1]罗定.高职扩招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与研究——基于“三维”教学生态优化的视角[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7):132-135.
[2]徐蓉.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着力点[J].红旗文稿,2019(08):17-19.
[3]刘勇.高职“四类生源”思政课教学信息化改革策略[J].信息科技探索,2021(04):11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