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性思政课程教学提高“三性一力”的路径探索

2021-09-03吴思建

南北桥 2021年21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历史

吴思建

【摘    要】《简明新疆地方史教程》课程是一门以历史为主线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本文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政课“三性一力”的要求,认为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把握现实需求,增强课程思想性、厘清历史脉络,提升课程理论性、创新实践教学,提升课程亲和力、树立问题意识,强化课程针对性,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五观”。

【关键词】地方性思政课程  “三性一力”  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21.006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推动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即“三性一力”,这是对新时代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加强思想政治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简明新疆地方史教程》是地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此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当努力实现“三性一力”的要求,对其教学路径进行思考和研究,不断拓展地方课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把握现实需求,增强课程思想性

教学是为了说明道理,在教授知识理论的过程中,必须将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和现实需求有机的融入到教学中。开设地方性思政课程的现实要求,就是为了帮助当代大学生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使得學生能够站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下,认识历史,看待社会现实和解决社会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非常关注课程与现实需求的有机结合。

教师要坚定自信。在授课时,要对传授的知识内容坚定自信,给予学生正确引导,展现正确的观点,批判错误观点。自信坚定的教师能够让学生信任,从而对教师传授的知识信任,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再对历史事件的形成、发展与结束的逻辑流程进行完整详细的解读,以丰富的情感和完整的理论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同时对错误的思想观念进行分析辨别、去伪存真,从而统一认识。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时候,才能够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成为“四个自信”的忠实支持者。

教师要着眼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高校的人才培养始终要以党和国家发展需要、社会需求为导向,所以在进行地方性思政课程授课中,围绕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重要问题,教师要将政治信仰、价值理念、道德情操融入到教学之中,要在讲授地方性思政课程的时候,站在马克思主义五观的视野下来剖析地方历史现象,站在国家的视角来分析历史问题,从而给与学生正确引导。

教师在教授地方性思政课程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将思政课程与历史专业课程划分开来,不能将思政课程上成历史专业课。地方性思政课程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只不过相对于全国统编的其他思政课程而言,地方性思政课程教学内容以历史现象为主,更加接近地方实际,更加契合学生的生活环境。所以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坚持历史与现实相联系,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以历史为线索,将正确的意识潜移默化地加入到授课中,积极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引导,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五观”。

二、厘清历史脉络,提升课程理论性

理论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属性。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说服学生,必须从规律的层面深入把握事物,使学生形成逻辑思考,从而实现学生对课程的深度认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简明新疆地方史教程》是以历史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抓住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脉络,在马克思主义五观的引导下,抽丝剥茧般地对地方历史进行解读,形成系统性教学结构,推动学生用历史发展理论认知历史,解决现实事件。

教师要深入理解教材,利用好书本知识。地方性思政课程的教材往往是地方进行编撰的,有着非常浓厚的地方特色。《简明新疆地方史教程》以历史时间为脉络,讲述了从先秦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地方历史,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历史史料翔实,结构框架清晰。由于教师所学习的专业和精力有限,很难对每个领域都能够有深入研究,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把握住书本中的历史知识,积极寻找书本相关内容的扩充,找到各个章节的联系,寻找到各个历史内容传递的相同价值取向,对历史进行分析,剖开历史现象,从发生的这些历史现象背后,去寻找历史发展规律。

教师要以小见大,由浅入深、抵达根本。教材详细地讲述了地方历史的各个方面,为教师授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所以教师在地方课程授课的过程中,务必把课本中传达的道理讲清楚、说明白,在课程内容以及学生问题与现实有所联系的时候,不能对问题含糊其辞,暧昧不清,而是应该旗帜鲜明,导向正确,及时地回答学生所存在的思想问题和认知问题,从而让学生对历史和现实所存在问题产生正确认知。教师要以小见大,从各个时期的地方历史中延伸至现实,从浅显的历史现象中抓住历史规律回答现实问题。

论从史出,史由论统。地方性思政课程大多是兼具理论性与历史性双重属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理论性需要教师以马克思主义“五观”的视角对书本中的历史史料进行剖析,厘清历史发展的脉络,总结历史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所以,这对于授课教师的个人理论素养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只有教师全面认识教材,同时对各方面的知识触类旁通,才能够思维缜密,逻辑清晰,授课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够感受到课程的理论性,才能够认同地方思政课所传递的价值内容和价值取向,并运用于实践之中。

三、丰富实践教学,提高课程亲和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提高课程的亲和力,除了在授课的过程中提高教师自身的语言艺术,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外,还可以通过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积极让学生从参与者的身份转向实践者,切实发挥好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课堂沉浸感,让课堂变得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过去给人的印象是“死背、死记”,学生不感兴趣,还十分厌恶这种填鸭式的授课教学,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学形式较少,再加上课程设置理论教学太多,而实践教学内容太少。

实践教学从身边出发,沉浸式实践增强课程亲和性。在实践上,地方性思政课程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教师可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结合书本进行扩展,挖掘书本中所讲述的历史文物以及历史事件,积极鼓励学生沉浸式地参与到挖掘周边历史的活动中来,以现实问题、案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通过参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历史文化公园、遗址、景点等文化场所,从文物、古迹和古籍中去寻找书本中的历史,印证书本历史,解读教师提供的案例,在实践中回答教师的问题问题。学生亲身去验证地方课程中间所展现的教学内容,将理论与知识进行对照,才能够更加认同书本中的知识,同时在实践中还能够对书本知识进行扩展与联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现实中更加主动积极运用书本中的内容。

实践教学促进沟通与交流。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参与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除了沉浸式实践学习外,还可以积极将身份从一个学习者转变为展示者。学生对于本地方的历史往往在认识上存在先天的优势,可以积极发挥学生的地域优势,鼓励学生寻找课本中与自己紧密联系的地方历史,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实践进行讲述,在学生根据书本详细搜集资料,并且充分论证的前提下,把握课本所传递的价值取向,将自己实践了解到的历史内容通过各种方式展示给其他学生了解,通过这种形式,可以缩短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又能够推动班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增强课程的亲和力。

教学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增长知识,实践能够让学生验证所学,增强课程的信服力。在地方性课程的实践教学中,教师更要多形式的开展实践教学,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要做好实践价值观的取舍,注意将实践教学重点书本所要传递的主流价值意识上,切忌片面追求课程的地方特色以及独特性,违背地方性思政课的初衷,只有把握好实践教学的价值导向,才能够更好去增加课程教学的亲和力。

四、树立问题意识,强化课程针对性

针对性,即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具体的教学方式。过去地方思政课教学效果很难达到目标,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教师所教不能满足学生的所需。主要表现在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过分关注历史材料,以历史事件、历史资料的基本解读为教学重点,而忽视了地方思政课程的思想教育以及现实意义,为能够及时关照学生的问题,这就导致了在思政课程中,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没有解决,思想包袱没能解开,教学的效果就达不到。所以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以问题为核心,立足教材,围绕着学生的思想困惑,结合现实问题,积极寻找具体案例,引发学生思考与参与,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问题需求。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为学生解疑答惑,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导向式的教学方法,提前了解学生的困惑,在课堂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通过学生动手,自主探究回答问题的方式,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疑惑,既能够回答学生的问题需求,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实践往往不能完善,或考虑不够周全,这也需要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完善学生的答案,将教材中与学生的问题相关联的历史典故联系成线,满足学生的问题需求,系统性地解决学生的疑惑。

教学要关注社会问题。学习历史的目的是让人总结过去,借古论今,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了解历史的层面,所以在讲授地方思政课程的过程中间需要教师积极扩展。教师应该要关注与课程教学有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利用书本知识进行总结分析,用正确的历史观分析历史事件,借古喻今,批判社会中存在的错误思想,用历史史料来坚定信念。这样能够使得历史教学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传授正确历史观与批判错误思想之间犹如“立”与“破”的关系,地方思政课程的教学,既要“立”,在认同历史史实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更要“破”,即利用课堂学习,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疑惑与问题,积极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进行历史分析与探究,旗帜鲜明地批判错误观点、错误思潮。

所以,强化地方思政课程的针对性,需要教师关注学生所存在的疑惑,结合社会的现实问题,批判社会中存在的错误思想,解开学生的思想包袱,更好地发挥好地方思政课程的积极作用,实现高校思政课要求的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五、结束语

《简明新疆地方史教程》作为一门以历史为主要内容的地方性思政课程,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师应该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对思政课“三性一力”的相关要求,在授课的过程中积极实践,加强课程建设,提升师生对地方思政课的参与度以及积极性,更好地推动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五观”不断努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通过贯彻落实思政课程“三性一力”的学习要求,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在实践中学习,在日常学习中成长,在反思中成长,从学习中逐渐自省,增强学习的获得感,从而将思政课程中所学习到的价值理念升华为自己的理想与信仰,积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基金项目】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院级科研项目“高职《简明新疆地方史教程》教学提高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路径探索”(編号XJNZYSK202015)的阶段性成果;2021年度自治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项目“新疆地方思政课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途径探索”(批准号:XJGXSZ2021B3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425326.htm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历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历史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