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颅脑CTA的3D打印技术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
2021-09-02周赤忠
陈 俊 刘 融 邹 雅 周赤忠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病死率、致残率均较高[1]。目前,颅内动脉瘤主要采用显微夹闭术和介入栓塞术治疗。颅脑CTA检查是近年来应用较多的诊断颅内动脉瘤影像学方法,诊断准确率较高且具有无创的优势,为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模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依据颅脑CTA数据三维重建并打印动脉瘤瘤体及血管复合体模型,有利于诊断及术前演练[2]。本文探讨基于颅脑CTA的3D打印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45例,其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40~72岁,平均(53.87±3.86)岁。动脉瘤位于大脑中动脉15例、大脑前交通动脉18例、基底动脉12例;未破裂动脉瘤7 例;破裂动脉瘤38 例,其中术前Hunt-Hess分级Ⅰ级13例,Ⅱ级16例,Ⅲ级7例,Ⅳ级2例。
1.2 CTA 检查方法 胶带以及头托固定头部,容积扫描行峰值法,参数设置:层厚0.625 mm,间距0.625 mm,电压120 kV,电流200 mAs,视野220 mm,矩阵512×512。扫描范围从颅底至颅顶,完成数据采集之后对峰值进行测定。然后,使用碘海醇非离子造影剂进行128 排CT 平扫、增强扫描,并将数据上传到
工作站进行重建,利用数据进行计算机建模[3]。
1.3 3D 打印 区域阈值法对颅内动脉瘤CTA 血管阈值进行选择,然后进行初步三维模型构建,选择目瘤体及血管后,通过算法迭代获得瘤体复合三维模型,以.stl格式导出,去除干扰细小分支,进行支撑设置,使用光固化原理的专用3D 打印设备制备出1∶1 的脑血管瘤体模型。见图1。
图1 右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CTA及其3D打印模型
1.4 手术方法3D模型制作完毕,对照CTA检查其精确性,运用3D 动脉瘤模型与家属沟通病情。根据3D 模型,术前多角度演练夹闭方式,规划最优的手术方案、体位以及手术入路,有针对性准备动脉瘤夹,术中将模型与手术体位摆放同一角度,直观显示动脉瘤颈与周边血管的关系,降低术中操作副损伤。
1.5 观察指标 首先,术中将3D 打印模型中瘤体宽度等数值同动脉瘤夹闭术前颅脑CTA 检查结果对比,评定两者误差情况;术后随访3~6 个月,根据GOS评分评估预后。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A与3D打印技术比较3D打印技术测量动脉瘤长度、宽度以及厚度与CTA 无明显差异(P>0.05,表1)。
表1 CTA和3D打印技术测量颅内动脉瘤结果比较(mm)
2.2 治疗结果45例动脉瘤均完全夹闭。术后6个月GOS评分5分29例,4分10例,3分5例,2分1例。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与进步,3D 打印技术在医学多个领域当中得到了运用。术前通过3D打印技术得到动脉瘤模型,有助于评估手术风险及可行性,有利于手术操作顺利进行[4]。
3D 打印技术能够有效建立颅内动脉瘤3D 模型,术前帮助准确分析动脉瘤解剖结构以及相应的毗邻关系,模拟瘤颈分离以及选择动脉瘤夹等,可更为直观的观察动脉瘤实际情况;术中3D模型放置于手术台,可进行多角度观察,有利于观察脑血管解剖特点,并准确评估脑实质、颅骨解剖关系等情况,有利于减少解剖结构的不必要暴露,降低并发症发生率[5]。本文结果显示,3D 打印技术和颅脑CTA 测得的脑动脉瘤体长度、宽度以及厚度无明显差异(P>0.05),借助3D打印模型的指导,45例动脉瘤均完全夹闭,围手术期没有出现癫痫以及偏瘫等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病例。应用3D打印技术制作动脉瘤模型,可促进有效交流,更好地掌握脑血管解剖结构,降低手术风险系数等[6]。但是基于CTA数据的3D打印模型,CT效果较差,所以无法有效将血管、颅骨以及颅神经等解剖结构进行清晰显示。另外,颅内动脉处于搏动状态,会影响图像清晰度,或者出现伪影,导致结果不准确。
总之,术前应用3D 打印技术制作动脉瘤模型,可还原瘤体及其周围血管毗邻关系,不仅有利于术前医患交流,且能够更为直接的掌握病情并制定显微手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