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芒针透刺配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疗效观察

2021-09-02武小利朱宏程吴生兵江中艳张健陈幸生

上海针灸杂志 2021年8期
关键词:阴陵泉盆底膀胱

武小利,朱宏程,吴生兵,江中艳,张健,陈幸生

(1.安徽中医药大学,合肥 230038;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合肥 230061)

卒中最主要的特征为脑功能的缺损。国外调查显示,卒中后1年内出现尿路症状的患者约占80%[1]。卒中后脑损伤导致脊髓排尿中枢失去大脑的随意控制,进而引起尿失禁,影响了至少 1/3的卒中患者[2],是极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且尿失禁会进一步引发泌尿系统感染、褥疮等疾病[3]。因尿失禁会长期存在,对于患者而言有伤自尊,甚至会对其身心及社交等造成不容小觑的影响[4]。尿失禁属中医学“小便不禁”范畴,以肾气不固、膀胱失约为主要病机,其发生与病后身体亏虚及肾气有所损失等有关。中医学治疗多以温固下元、补肾固本为原则,常采用针灸、中药等方法。本研究采用芒针透刺配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卒中后尿失禁患者30例,并与常规针刺配合盆底肌训练治疗30例和单纯盆底肌训练治疗30例相比较,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0例卒中后尿失禁患者均为2018年10月至2020年 2月安徽省针灸医院住院患者,均无认知及理解障碍,能进行基本的语言表达。按就诊先后顺序采用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30例。3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1.2.1 卒中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发布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5];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中相关标准。

1.2.2 尿失禁诊断标准

参照第4届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中关于尿失禁的诊断标准[7]。

1.3 纳入标准

①卒中住院患者;②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③无尿路感染症状;④患者病情平稳,配合度高;⑤自愿参与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其他类型及需外科手术治疗的泌尿系统器质性病变的尿失禁者;②同时接受其他可能会影响效应指标疾病治疗的患者;③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者;④针刺部位有瘢痕或颅骨缺损者;⑤有盆腔部肿物、外伤及手术史者;⑥其他特殊人群,如孕妇、精神病患者;⑦对治疗不配合或家属不同意参与本研究者。

2 治疗方法

2.1 基础治疗

所有患者均给予卒中常规治疗,包括①脱水降颅压,营养神经;②抗自由基,控制血压、血糖;③预防感染,抗凝治疗等。

2.2 A组

2.2.1 芒针透刺

取气海透中极、秩边透水道、三阴交透阴陵泉、肾俞透膀胱俞。常规消毒后,患者取俯卧位,选用长225 mm芒针用于肾俞透膀胱俞,斜刺向下进针7寸左右;选用长175 mm芒针用于秩边透水道,进针5寸左右。针刺结束后,患者稍作休息,再取仰卧位,长125 mm芒针用于气海透中极;选用长225 mm芒针用于三阴交透阴陵泉。要求医者进针时押手按压于施针部位,刺手紧握针身下端,稍露出针尖,对准腧穴快速刺进,进针需快,而后缓慢而节律地刺入腧穴深部,得气后留针30 min。其间若患者有不适,立即取针。每周治疗6 d,共治疗6周。

2.2.2 盆底肌训练

采用凯格尔运动法。具体方法如下,根据患者体质采取站立、仰卧或坐位等体位,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训练前嘱咐患者排空膀胱,双膝紧靠,首先做盆底肌修复动作,收缩10 s至舒张10 s交替进行,坚持15 min,此为耐力训练;休息5 min后,再行盆底肌收缩1 s至放松1 s的重复动作,持续15 min,此为爆发力训练。每次治疗时间为30 min,每日1次,共治疗6周。

2.3 B组

采用常规针刺配合盆底肌训练治疗,盆底肌训练方法及疗程同A组。针刺治疗取膀胱俞、肾俞、三阴交、中极、关元、阴陵泉穴。常规消毒后,患者先取仰卧位,采用0.30 mm×40 mm毫针针刺关元、中极、阴陵泉,行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30 min。针刺结束后,令患者休息片刻,再取俯卧位针刺膀胱俞、肾俞,行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30 min。每周治疗6 d,共治疗6周。

2.4 C组

采用单纯盆底肌训练治疗,方法及疗程同A组。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nternational consultation on incontinence questionnaire short form, ICI-Q-SF)[8]

两组治疗前后分别采用 ICI-Q-SF进行评分。ICI-Q-SF总分为21分,计分项目为漏尿次数(5分)、漏尿量(6分)、对日常生活的影响(10分)。分值越高表示尿失禁越严重。

3.1.2 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ncontinence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I-QOL)

两组治疗前后分别采用 I-QOL进行评分。I-QOL总分为100分,包括对心理、限制性行为、社交活动的评估。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

3.1.3 尿动力学指标

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记录各项尿动力学指标以反映尿失禁程度的变化,包括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排尿时间。

3.2 疗效标准[9]

痊愈:症状完全消失,排尿完全自控,正常生活。

显效:症状基本消失,排尿多数情况可自控。

有效:症状部分消失,失控次数减少 30%以上,有一定程度控制。

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治疗无效果。

3.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3组治疗前后ICI-Q-SF及I-QOL评分比较

由表2可见,3组治疗前ICI-Q-SF及I-QO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ICI-Q-SF及I-QOL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 ICI-Q-SF及I-QOL评分与B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 ICI-Q-SF及 I-QOL评分与 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3组治疗前后ICI-Q-SF及I-QOL评分比较(±s,分)

表2 3组治疗前后ICI-Q-SF及I-QOL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1)P<0.05;与 C 组比较 2)P<0.05;与 B组比较 3)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ICI-Q-SF评分 I-QOL评分A组 30 治疗前 13.73±2.39 54.90±12.55治疗后 3.57±1.451)2)3) 86.10±8.651)2)3)B组 30 治疗前 13.70±2.37 56.37±11.37治疗后 6.87±2.121)2) 72.20±11.141)2)C组 30 治疗前 13.57±2.45 55.76±11.78治疗后 9.63±2.241) 65.93±13.051)

3.4.2 3组治疗前后各项尿动力学指标比较

由表3可见,3组治疗前各项尿动力学指标(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排尿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各项尿动力学指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各项尿动力学指标与B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各项尿动力学指标与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3组治疗前后各项尿动力学指标比较 (±s)

表3 3组治疗前后各项尿动力学指标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1)P<0.05;与 C 组比较 2)P<0.05;与 B 组比较 3)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最大尿流率(mL/s)A组 30 治疗前 24.70±2.35治疗后 13.47±1.651)2)3)B组 30 治疗前 24.60±2.36治疗后 18.00±2.081)2)C组 30 治疗前 24.57±2.25治疗后 20.60±2.261) 平均尿流率(mL/s) 排尿时间(s)15.70±2.42 16.77±7.50 5.53±1.561)2)3) 29.33±7.921)2)3)15.73±2.35 16.47±7.17 8.80±2.141)2) 21.07±7.871)2)15.60±2.20 16.90±7.16 11.67±2.261) 13.20±7.001)

3.4.3 3组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 4可见,A组总有效率为 96.7%,B组为83.3%,C组为73.3%。A组总有效率与B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总有效率与C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论

调查显示,至少 1/3的卒中患者会出现尿失禁症状[10-11]。部分患者及家属会误认为尿失禁是由于饮水或输液过多导致,从而控制饮水量,导致泌尿系统感染风险增加[12-13]。生理状态下,排尿中枢位于脊髓骶段,受大脑控制,而卒中患者脑损伤后,神经传导通路发生病变,对脊髓反射的抑制作用不能正常传导,从而失去对排尿的控制。随着膀胱逐渐充盈,尿液会不自主地流出[14]。尿失禁病变部位为人体隐私部位,患者常难以启齿,并易产生焦虑、自卑甚至抑郁的情绪,这种消极因素会降低患者的康复信心。有报道显示,盆底肌训练可有效改善尿失禁症状[15-16],该训练针对盆底肌肉群进行长期规范的自主锻炼,通过反复舒张和收缩以锻炼耻尾骨肌,促进肌肉神经功能恢复,缓解尿失禁症状。

相关临床报道显示,针灸疗法在卒中后尿失禁的众多疗法中疗效显著,具有卓越前景[17-18]。针刺可增加局部组织营养,提高尿道周围肌肉组织的紧张度,增加尿道括约肌张力,利于膀胱功能的恢复。《素问·宣明五气》:“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太平圣惠方》中有载,膀胱虚寒不能控制水液而发为尿失禁。“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和“小便不禁者,肾气虚”均阐明肾与膀胱为小便不禁的病变部位。肾与膀胱相表里,肾的气化与膀胱的制约功能共同维持尿液的正常排泄,若肾虚无力固摄或膀胱失约,均会导致小便失禁。

芒针又称长针,“八曰长针,长七寸……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对芒针有详细的描述。芒针体长而细,比普通针刺更易深达经络,具有取穴少、进针深、刺激强、得气快的特点,可增强经气感应,推动经气在人体的运行[19]。本研究选取江淮名医陈幸生主任治疗尿失禁的经验穴,《针灸资生经》:“气海者,盖人之元气所生也。”提示气海可调气机;中极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另为膀胱经募穴,“募治腑病”;故气海透中极可启动膀胱气化,在通利膀胱的同时强肾壮阳,增强膀胱约束尿液的能力。阴陵泉属水,《针灸大成》:“小便失禁,阴陵泉,气海,并用灸……”三阴交为三条阴经交会穴,可补肝脾肾;阴陵泉透刺三阴交能调理肝、脾、肾三脏之气,益气滋阴,可增强膀胱的固摄能力。秩边属膀胱经,在骶区,有补肾益精、强壮腰脊的功效;水道为足阳明经穴,有通调水道、调节水液运输之功;两穴透刺可通达肾与膀胱,以控制水液。肾俞为肾气在背部的输布之处,针刺可益肾助阳、纳气利水;膀胱俞为膀胱经气所输注,针刺可调节下焦气机,培补下元;肾俞透膀胱俞可固摄膀胱,益肾纳气。诸穴透刺合用,共奏疏利三焦、调畅气机、恢复膀胱功能之效。正所谓“气速至则速效”,采用芒针深刺配合补泻手法,可使局部经气的激发最大化,促使膀胱气化有源,三焦通利而遗溺自控。本研究芒针透刺所选穴位,在解剖位置上多位于膀胱周围,多与 L1-4神经节段相连,与支配膀胱功能的脊髓节段相应[20],而针刺时当针感放射至会阴、尿道部,膀胱和尿道周围的交感、副交感神经受到刺激,从而有益于恢复括约肌舒缩功能,以更好地控制尿液。

约1/4患者在卒中后1年仍受尿失禁困扰[21],渴望得到有效的治疗方法。芒针可刺激膀胱周围的神经干[22],进而激活神经-脊髓传导通路,改善局部组织循环,恢复脊髓反射,并将刺激传导到大脑[23],进一步恢复大脑对排尿中枢的抑制作用,从而达到治疗尿失禁的目的。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且治疗后在改善ICI-Q-SF评分、I-QOL评分及各项尿动力学指标方面均优于B组和C组,提示芒针透刺配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卒中后尿失禁疗效确切,可有效提升患者排尿自控能力,恢复其排尿功能,并改善其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阴陵泉盆底膀胱
便携式膀胱扫描仪结合间歇性导尿术在脑卒中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
围刺阴陵泉治疗膝关节鹅足区运动性损伤疗效观察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直肠癌在调强放疗中保持膀胱充盈度一致的重要性研究
“四按”是指按摩4个特效穴位
两对穴让人体“下水道”畅通无阻
膀胱镜的功与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