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艾草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2021-09-02张晓艳林育炯刘燕叶希国彬张雄基
张晓艳 林育炯 刘燕 叶希 国彬 张雄基
(1梅州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梅州市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广东梅州 514000;2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广东广州 510640)
艾草(Artemisia argyiLevl.et Van.)又名艾蒿,多年生草本、略成半灌木状植物。在我国分布广泛,多生于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区的荒地、路旁河边及山坡等地。艾草全株因富含挥发油、黄酮、酚酸类等成分,具有温经止血、祛湿散寒、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1]。
随着消费需求的多样化,近几年艾草在我国的开发应用越来越广泛,如艾条、艾柱、艾精油、艾烟[2]、艾茶、艾皂、艾面条[3]、艾叶饼干[4]等一系列产品应运而生。据有关部门统计,自2014年以来,我国艾草相关产品需求规模呈直线型增长。我国艾叶年需求量在6万t以上,而我国艾叶的年产量远远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5]。
在国外,艾草同样受到消费者和各行业研究学者的青睐。尤其是在日本和韩国,艾灸文化盛行,每年对艾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与中国艾草的广泛应用相比,国外对艾草的基础研究起步较早。但近10 a来,艾草有效成分的提取和研究也逐渐引起了中国研究者的关注。中国对艾草进行大量的应用研究的同时,也逐渐加大了对艾草基础研究的力度。目前,国内已在艾草中提取出多种在人体和动物抗病毒[6-7]、抗氧化[8]、消炎[9-11]、止血作用[12-13]、食物防腐[14]、动植物抗病虫[15-19]等方面有显著应用效果的有效化学成分,并进行了相关的机理研究。
艾草在梅州的种植历史悠久,是梅州客家地区最常见的野生蔬菜及药用植物。但梅州的艾草产业多局限于鲜食或干制品汤料使用,艾草的药用价值和保健作用还远远没有被开发出来。为更好地开发梅州市艾草的食用、药用、保健及经济价值,梅州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相关团队就梅州市艾草产业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并就梅州市艾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部分建议和对策。
1 梅州市艾草产业现状
1.1 食用艾草历史悠久
梅州自古有农历五月采摘野生艾草(称之为五月艾)的习俗,多用于煲制汤料。“七月七,吃药粄(粄:古汉语,是客家话和海南话的特色词,“反”为“饭”省(“饭”指“食物”)。“米”指“大米制品”。“米”与“反”联合起来表示“大米制作的食品”,泛指用米浆或米粉所制食品。)”,是梅州五华民间流行的习俗,农历七月初七,将艾草叶会同茅草根、鸡屎藤、狗贴耳草、苎麻叶等,洗净浸软,捣烂,和入糯米粉、红糖,蒸制成香甜的药粄,用以清热解毒、除湿利尿、益肝明目等[20]。还有的老百姓以艾叶、细叶金钱、金银花、薄荷等与茶叶一起捣成糊状,制作擂茶,以预防疾病,保健身体。“冬至羊,夏至狗”是梅州流传下来的一句生活习俗,冬至吃羊肉为佳,夏至吃狗肉为佳,多配以新鲜艾叶或干制艾根、艾梗等,用以补益中气、滋补肝肾等[21]。梅州有名的艾制食品当属艾粄,艾粄以清明节前后最为盛行,因此又称“清明粄”[21-22],现随着消费者对客家特产认知度的提高,艾粄不仅在客家地区深受喜爱,更远销珠三角、甚至全国。
1.2 梅州艾草种植以散户种植为主,大面积种植较少
梅州市艾草种植面积概况如图1。梅州艾草种植以小面积或零散种植为主,集中连片种植的地区较少。全市艾草种植面积约为133.33 hm2(1 hm2=15亩)左右。艾草种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五华县转水镇、兴宁市新陂镇、刁坊镇、兴田镇等,种植面积多在3.33 hm2以下。目前梅州市最大的艾草种植基地位于五华县转水镇黄龙村,种植面积约20 hm2。
图1 梅州市艾草种植面积概况
1.3 以种植甜艾种类为多,鲜食为主
梅州市艾草种质资源丰富,大体可分为以野生为主的苦艾和人工种植的甜艾2种类型。苦艾,叶小苦味重,多野生于荒地、路旁、河边等,多连根晒成干品,用以煲汤或入药。甜艾,叶片较大,苦味轻,有的稍有甜味,是鲜食艾叶的主要种类,在当地和粤港澳大湾区的蔬菜市场需求量大,多用于艾叶煎鸡蛋、艾叶煲汤、艾粄、艾叶狗肉煲等。因此,甜艾大多以人工种植为主,来满足鲜食艾叶的市场需求。
1.4 艾草种植效益明显
如图2所示,梅州市鲜食艾草价格的季节性明显,其中10月至翌年3月气候凉爽、干燥,非常适合艾草的生长,此时的艾草鲜嫩清香、苦淡甘甜,品质也是最佳,是鲜食艾草集中上市的时间,价格也是最高,地头价达到6元/kg,市场价更是高达12元/kg。4月至9月,气温偏高、雨水多,艾草苦味加重,鲜食品质下降,相应的价格也有所降低。
图2 梅州市鲜食艾草周年价格变动情况
艾草一次种植多年采收,以梅州采收新鲜食用艾叶为例,每25~45 d采收1次,每年可采收10次左右,平均每公顷年产艾叶22 500 kg,按当前市场平均收购价5元/kg计算,平均每公顷毛收入可达112 500元,除去生产成本,纯收入约67 500元,效益相当可观。
2 梅州市艾草产业发展优势
2.1 艾草种质资源丰富、种类多样
梅州市的田埂、河边、荒地等地方都可随处见到野生艾草的踪迹,本地居民自古有采集野生艾草和种植甜艾的习惯。梅州市的艾草种质资源丰富、种类多样,笔者搜集到的野生艾草就有10余种,按照植株形态来分,就包括小叶艾、大叶艾、红脚艾、红叶艾、尖叶艾、圆叶艾等。
2.2 自然条件优越
艾草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生长繁盛期为24~30℃,温度过高,则茎杆病虫害加重,易产生老化抽枝;温度过低则生长受抑制[23]。与河南、河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相比,梅州市地处广东省东北部,毗邻福建省和江西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太平洋和山地的特定地形影响,夏日长、冬日短,年平均气温20.9~22℃,光照充足、雨水丰盈且集中,非常适宜艾草的生长,并且可满足艾草的周年生长,这些是以上其他艾草种植地区无法实现的。再加上梅州市多丘陵地带,工业少、污染少,水质好,为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艾草提供了有利条件。
2.3 经济区位优势凸显
梅州被誉为“世界客都”“华侨之乡”,海外人口众多,遍及东南亚、美洲等地。同时梅州毗邻粤港澳大湾区,拥有通航11座海内外城市的梅县机场,随着梅龙高铁、汕湛高速五华段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梅州到珠三角地区用时仅需3 h,到汕头、汕尾等沿海地区也只需2 h左右。与内陆省份相比,在梅州发展艾草产业,交通便利,具有很好的外贸出口条件,经济区位优势凸显。
2.4 政策优势
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中明确指出,要发掘贫困地区的优势特色资源,引导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向贫困地区的特色优势区聚集,深度开发特色资源,带动农民共建链条、共享品牌。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于2019年印发了《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工作方案》,方案中指出,从2019年开始,连续3年,每年扶持1 000个村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到2021年全省扶持3 000个村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形成200个特色农业专业镇。2019年7月3日梅州市人民政府发布了《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的意见》,意见中提出了构建“5311”绿色产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明确指出要以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大力发展以南药种植、生物制药等为主的大健康产业。近几年,从国家、省级、市级层面都将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作为我国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和方针。艾草作为梅州市的特色种质资源,加上悠久的食用和药用历史,在发展梅州市特色农业产业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同时国家、省市的一系列相关政策也为集食用、药用、保健为一体的艾草产业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
3 梅州市艾草产业存在的问题
3.1 艾草种植分散,集中连片种植较少
梅州市艾草种植面积约133.33 hm2以上,虽有一定规模,但多零散种植,主要种植区域也局限于兴宁市和五华县2个市县,梅州市最大的艾草种植基地面积也仅约300亩左右。与我国艾草主产区河南南阳、湖北蕲春上万亩甚至数十万亩的种植面积相比,梅州市的艾草种植规模过小。
3.2 艾草品种混乱,无专用型品种
梅州市艾草种植的品种多是从野生艾草中筛选适合食用的品种进行种植,无特定的专用型品种,种植的品种混杂,无特定标准,并且经过多年种植以后,品种退化严重,产品品质稳定性差。
3.3 艾草种植技术落后、不规范
梅州市艾草的种植多以夫妻档或留守老人为主。艾草繁育多是简单粗暴的地头埋压生根,小苗成活率低。艾草种植过程中的整地、定植、除草、采收多是人工为主,无统一的标准,艾草的施肥和农药多凭经验定量,随意性大。
3.4 机械化程度低
艾草种植技术要求低,生产投入少,栽种一次可连续采收3~5年,属于一年投入多年收益的种植模式。梅州市的艾草种植多以小家庭零散种植为主,艾草整地、定植、除草、采收等环节大多采用传统的手工操作,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不高。据了解,夫妻档种植艾叶最多只能种植3~5亩,一人一天仅可采收新鲜艾叶40~15 kg,传统的种植方式大大阻碍了梅州市艾草产业的发展。
3.5 艾草周年供应不稳定,品质受天气影响大
艾草多是露地种植,4~9月份由于气温高,艾叶苦味重,市场接受度低。10月至翌年3月份气候凉爽,艾草苦味淡略有甜味,是食用艾叶的最佳月份,市场需求量增加。如何在周年种植中保持艾草最佳的食用品质是今后栽培技术创新中需要突破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制约梅州市艾草鲜食供应和食用加工的关键。
3.6 艾草产业链条短,产品开发不够
梅州市艾草利用历史悠久,但多以鲜食为主,主要用于艾叶煎鸡蛋、艾叶煲汤、艾粄、艾叶狗肉煲等。部分艾叶晒成干制品,用于药用或保健。经了解,梅州市的保健行业所销售和使用的艾精油、艾皂、艾条等深加工产品多是从河南、湖北一带采购再分销。梅州市艾草的深加工产业几乎处于空白,部分企业有开展艾草深加工的想法,但苦于技术的匮乏和种植规模不够,也都只是处于观望状态。
3.7 政府重视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梅州市种植艾草和使用艾草的历史悠久,且梅州中药材的使用普及面广,但梅州市的艾草产业还停留在原始的食用和简单的药用层面,艾草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还远没有被开发出来。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和推动。梅州市政府虽然出台了很多促进梅州市中草药以及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划,但针对艾草产业的发展很少提及,且产学研合作模式、课题立项、投融资、信息与人才交流建设、人才激励等方面,都缺乏明确统一的政策法规。
4 梅州市艾草产业发展对策
4.1 加强梅州市艾草种质资源的收集、挖掘与利用
充分发挥梅州市丰富的艾草种质资源优势,做好艾草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工作,通过品种对比、成分检测等手段,挖掘出适合药用、鲜食等不同用途的专用艾草品种,并充分加以利用。
4.2 重视艾草新品种的引进与培育
一个优秀的品种是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基础,在开发本地艾草种质资源的基础上,同时也要重视对艾草新品种的引进和培育,筛选适合梅州本地种植的专用型艾草品种,为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4.3 加强科企合作,重视艾草种植技术的提升
艾草的种植技术是发展艾草产业的基础。加强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就艾草种植关键技术、品质提升、周年化生产等方面进行专项攻关,建立艾草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和标准,为艾草的产业发展打好基础。
4.4 加大艾草产品的研发力度,深度挖掘梅州本土艾草历史文化,加强客家艾的品牌建设
立足梅州发展现状及全国艾草产业发展形势,找准突破口,从初加工和深加工多方面入手,加大艾草产品的研发力度,丰富艾草产品类型。同时要深度挖掘梅州本土艾草历史文化,以文化建品牌,以品牌促发展,通过“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共同合作、协同推进的方式,全力打造客家艾品牌,促进艾草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4.5 提高政府的重视程度,加大政策、项目、资金、人才扶持力度
艾草产业做大做强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同时政府部门可紧紧围绕“5311”绿色产业体系的发展战略,针对艾草产业的发展出台具有针对性的规划和政策,设立专项资金,用以快速启动梅州市艾草产业的发展。同时产业的发展需要以先进的生产、加工技术为依托,而产业技术的推广离不开产业专业化人才。因此,政府要加大对人才培训的力度,通过组织学习培训,加强人才交流,积极鼓励具有农技特长的人才参与到艾草产业的发展中来。
4.6 注重招商引资,并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本土企业
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借力,积极引进全国知名艾草企业来梅州市投资兴业,牢固树立“产业为王”概念,坚持资源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注重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强化土地、交通、环境的要素保障,为招商引资提供便利。同时,要注重本土经营企业的培养、引导,加大在产业政策、资金项目、技术服务等方面的扶持力度,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本土企业。
4.7 借助产业扶贫,让贫困户积极参与艾草产业发展
梅州多山区、丘陵地带,是广东省的重点扶贫市。艾草粗生易长、管理简单且一年投入多年收益,是产业扶贫的一个利好项目。艾草产业发展可借助精准扶贫的有利政策,积极发动贫困进行土地流转、就业扶贫,将艾草产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