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热区主要省份科研投入产出的对比分析

2021-09-02卢琨林紫华金琰侯媛媛

热带农业科学 2021年7期
关键词:经费支出科技成果省份

卢琨 林紫华 金琰 侯媛媛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 海南海口 571101)

中国热区主要分布在海南省和台湾省,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湖南和江西省南部地区,四川省凉山州、攀枝花市和贵州干热河谷地区,西藏的墨脱县、察隅县和波密县的低海拔地区等。热带地区的科技发展对热区经济增长和居民经济收入,特别是对热带边境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民收入和农业农村发展起促进作用。笔者收集和分析了2010—2019年海南、广东和福建等热区主要省区的GDP总量、人均GDP、R&D经费支出与GDP之比、科技人力资源投入和科技产出等,对热区省份的经济总量、科研投入和科研产出进行描述性对比分析,找出地缘相近的海南、广东、福建、广西、云南和贵州省区之间的差距,为其在科技发展上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提供参考依据。

1 中国热区主要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1.1 GDP总量

2010—2019年热区省份的GDP总值见图1。2010—2019年,广东省的GDP总值为6个省区中最高,2010年广东省的GDP总值达46 013亿元,此后每两年上一个台阶,2011和2012年达50 000亿元以上;2013—2014年突破60 000亿元;2015—2016年突破70 000亿元;2017—2018年突破90 000亿元;2019年突破100 000亿元,年均GDP增长率8.9%。

图1 2010—2019年热区省份的GDP总值

其次是福建省,2013年福建省GDP也跃上新台阶,达21 868.49亿元,年均GDP增长率11.25%;2013—2016年都突破20 000亿元;2017—2018年突破30 000亿元。2012年广西和云南的GDP总值都突破10 000亿,年均GDP增幅最大的是贵州省,连续7年保持10%的增长率。

2013年海南省GDP突破了3 000亿元,2013年3 146.46亿元,2014年3 500.7亿元,2015年3 702.8亿元,GDP连续3年突破3 000亿元的记录;2016—2018年突破4 000亿元,意味着海南省的经济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1],2019年海南GDP同比增长9.87%。

1.2 人均GDP

海南人均GDP水平仅次于广东和福建,高于云南、广西和贵州。2015年海南人均GDP水平突破4万元/人,达到40 818元/人;2017年人均GDP增长至48 430元/人,比上年增长9.44%;2018年,海南人均GDP增长至51 955元/人,上了一个新台阶。广东和福建的人均GDP水平于2014年和2016年均同时突破6万和7万元/人;海南和广西2省区的人均GDP水平在2013年突破3万元/人,云南和贵州的人均GDP水平在2016年突破3万元/人。2019年,福建人均GDP为热区主要省份中最高,达到107 139元/人,较上一年增长了17.48%;其次是广东省,人均GDP达94 172元/人,较上一年增长了8.98%;海南的人均GDP增长至56 507元/人,较上一年增长了8.76%,以上三省份人均GDP均高于云南、广西和贵州(图2)。

图2 2013—2019年热区省份的人均GDP

1.3 R&D经费支出与GDP之比

R&D经费支出与GDP之比也叫研发投入强度,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密集度以及评价一个区域经济增长质量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R&D经费投入强度小于1%,说明其科技创新能力弱;1%~2%则表明具有一定科技创新能力;大于2%显示出相对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基本达到创新型国家水平,进入科技发展平稳时期。2011年全国的R&D经费支出与GDP之比为1.78%(图3),2013年2.00%,2018年提高至2.14%,说明了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在稳步提升,2011—2018年,在热区省份中,仅广东省的每年研发投入强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2011年的1.96%提升至2018年的2.78%,说明广东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大幅度提高,2012年开始广东省进入科技发展平稳时期。福建省的研发投入强度处于1%~2%,在热区省份中属于第2梯队,具有一定科技创新能力;云南、广西和贵州的研发投入强度在0.6%左右;海南的研发投入强度在0.4%~0.5%,其R&D经费投入支出和研发投入强度在热区中均为最低,相对而言,海南省的科研投入力度有待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原始创新水平有待提升。

图3 全国及热区主要省份R&D经费支出与GDP之比

美国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比重基本维持在15%~20%,日本则为12%~17%,且都在不断上升[2]。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2.2%提高至2017年的57.5%,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从2012年第20位升至第17位。2010—2015年,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3%,2016年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2%。

1.4 科技人力资源投入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美国将引进人才上升到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高度。特朗普执政后,推动制定移民改革法,结束签证随机抽签制,建立基于综合素质的移民系统[3]。广州和深圳是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地,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立,被吸引到大湾区工作的科技人才比例大幅增长。广东陆续出台并实施了“珠江人才计划”“广东特支计划”和“扬帆计划”三大人才计划,搭建了“留交会”“高交会”人才与成果交流平台。2010—2016年,广东省的科技人才总量最大且人才引进增幅最大,2010年44.66万人,2016年增至73.52万人,增幅高达64.62%;其次是福建省,从2010年的17.93万人增加至2016年的27.28万人,增幅52.15%;海南省的科技人才总量和年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广东和福建,相对热区的其他省份也是最低的。

人才队伍建设对科技发展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20多年来,云南省非常重视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从1995年启动的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到2014年的院士自由探索专项,2017年的云岭高层次人才专项和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专项,实施了一系列的递进式科技人才计划和专项。“十二五”期间云南省投入经费5.12亿元对高层次科技人才实施“精准培养”,云南省有18名科研工作者入围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其中5人入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人选、13人入围“科技创业领军人才”人选。除了广东和云南,广西推出的“科教兴桂”和“人才强桂”战略也取得较好成效。

1.5 2018年热区省份的科研投入排名

2016年全国的R&D人员全时当量为270.25万人/年,R&D经费10 944.66亿元,R&D项目360 997项,其中,广东均排名前4,反映出广东省较强而稳定的科技创新投入水平;海南省的这3个指标略高于青海和西藏,远低于热区的其他省份之后,属于科技欠发达地区。在热区省份中,2016年,广东省的R&D经费支出1 676.28亿元,居全国第一位;2018年增至2 107.20亿元,保持全国第一的排名。2016年广东省的R&D人员全时当量423 730人/年,排名第2;2018年增至621 950人/年(表1),排名提高至全国第一。2016年广东省的R&D项目50 740个,排名第3;2018年增至76 985个,排名也提高至第二。2016和2018年,福建省此3项指标均能进入全国前10名,科研经费和人力投入也较大;其次是广西、云南和贵州,R&D经费支出、R&D人员全时当量和R&D项目这3个指标排名在20名左右,均排名在海南省之前。2018年,海南省的R&D经费支出,R&D人员全时当量和R&D项目数的排名均在29名。

表1 2018年热区省份R&D人才、经费和项目投入排名

2 科研产出

专利是科学创新的成果之一,具有排他性、时间性和地域性。专利的研发实力取决于研发机构的创新能力,与科技投入程度、科研基础息息相关,2017年中国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9.8件,共发明专利授权32.7万件,同比增长8.2%。截止2017年底,广东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在中国各省区中排名第5,专利授权量和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均居全国首位。2010—2016年,广东省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在热区中稳居第一;其次福建省,广西和贵州省是第3梯队,云南和海南省较少。从横向比较,以2016年为例,广东省专利申请量505 667项,专利授权量259 032项,授权比例51.23%,申请量和授权量远高于其他热区省份,但授权比例与福建基本持平,且略低于海南省的53.01%。

福建的专利申请量有13万~14万多项,贵州、云南和广西有2万~5万多项,海南3 658项;虽然海南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远低于其他热区省份,但授权比例53.01%,略高于其他热区省区。省间纵向比较,广东省的专利授权比例逐年减少,远低于2010年的78.05%;广西区的减幅最大,从2010年的71.27%降至2016年的25.08%,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3.71件。2017年贵州省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3万项,达到34 607项,同比增长36.7%,其中发明专利13 884项,同比增长26.8%;授权专利12 559项,同比增长20%。

新一轮科技革命已经在信息、生命、装备、材料、能源、空间、海洋等多个学科和技术领域呈现多点突破和群体推进态势。自主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主要依靠基础性研究工作的投入,而基础研究的投入风险大,周期长,回报不确定,许多省区的财政拨款更倾向于应用示范和成果转化类项目;近年来虽然R&D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但是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R&D经费的比重一直较低,在热区省份的科技经费投入中“轻基础重应用开发”的现象凸显。

3 对策和建议

为提高热区整体科技创新水平,缩短科研发展水平差距,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3.1 重视基础研究,增加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动力,热区各省区科技管理部门应从政策导向、制度保障和资金配套等方面入手,逐年增加R&D经费中基础研究的投入比例,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行业科技需求,侧重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广西对科研经费投入的增幅较大,2017年至2020年,广西计划对科技经费投入规模为50亿元,整合形成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广西科技重大专项、广西重点研发计划、广西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等5大类科技计划,主要资助重大科学研究、重大科技攻关、重大新产品开发、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创新平台建设。对自然科学基金的经费支持从每年6 500万元/年增加至2.5亿元/年,资助力度之大在全国名列前茅。此外,政府和企业都是科研工作的投资主体,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增加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也是加大科技经费投入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如何加大产学研合作资金投入方面,广东省走在热区其他省份的前列,专门成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和产学研省部合作专项资金,对此建议各省大力支持产学研联合体承担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采取联合招标和攻关的方式提高地方的自主创新经费投入。

3.2 创新科技管理模式,推动发展科技服务业

科技投入不足和科研资助领域较分散,这是热区各省区科技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因此,应提高科技产出和区分优先资助领域。在提高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的同时,要重点和连续滚动资助有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研究领域[4]。广西科技计划管理流程建立全程“嵌入式”新型科技监督和评估体系,在全国范围内首推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常态制,这种科研“放管服”模式是科技管理上的一个创新[5-6]。此外,各省区都加强了科技服务机构建设,大力培育和发展龙头科技服务机构,如通过并购或外包的方式开展科技服务业务,组织广东省科技服务业百强机构认定工作,打造科技服务业品牌,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技术咨询评估、产品推介和交易、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

3.3 促进成果转化,提高热带科技成果收益

各热带省区都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设立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建立产学研官金联合研究机制,建设科技成果转化载体,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培育科技成果交易市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如广东省推进建设华南理工大学工业技术研究总院、华南农业大学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等专业化和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企业需求有效对接。开展普惠性科技金融试点,落实技术入股、科技成果自主处置权和收益分配,在管理上放权让利,使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资产处置、收益保障等政策更具操作性。提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鼓励企业建立创新激励制度[7]。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倍增计划,支持加快建设集孵化、转化、产业化功能于一体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建立全周期“孵化链”,实现科技经济一体化。

3.4 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生存发展环境才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为科技创新工作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20多年来,云南省非常重视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从1995年启动的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到2014年的院士自由探索专项,2017年的云岭高层次人才专项和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专项,实施了一系列的递进式科技人才计划和专项,2011—2015年投入经费5.12亿元,用于“精准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取得的效果有目共睹。

3.5 开展热区区域科技合作,拓宽科技发展空间

热区省份之间地缘相近,但是科技创新区域发展非常不平衡,海南、云南和贵州等省区的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比较薄弱,广东和福建等科技相对发达省份要积极引导科技欠发达地区,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实现热区科技创新的全面协调发展[8]。因此,在热带农业领域的科研合作空间很大,开展各省科技对比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跨省的区域科技合作,以高新技术行业带动传统行业,进行优势互补。

3.6 建设创新平台,集聚科技创新核心力量

在热区各省区创建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搭建研发平台、产业化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等科技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技创新平台;大力发展各类科技咨询服务行业,发挥专业的科技中介和科技咨询等机构的作用,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建立健全以信息咨询、技术市场、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创新孵化等服务内容为主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9],建成较完善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和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支撑引领。

猜你喜欢

经费支出科技成果省份
地方高校经费支出结构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河南: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法治保障
16省份上半年GDP超万亿元
国家食药监总局:促进监管科技成果转化
22个省
科技成果精准转化的“科创365”
提高科技成果持续供给能力
行政单位经费支出会计核算分析
中央“三公”经费5年减35.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