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资管时代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研究

2021-08-31鹿媛媛

理论观察 2021年2期
关键词:资产配置

鹿媛媛

摘 要:伴随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金融体制改革和监管深化,中国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诸多变化普遍在寻求战略转型。私人银行业务具有打通资产端和资金端的独特优势,战略价值凸显。本文探讨了后资管时代,监管强化、行业转型、需求升级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私人银行重构竞争力的路径和着力点。

关键词:资管新规;私人银行;资产配置

中图分类号:F8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2 — 0090 — 03

私人银行业务发源于16世纪的欧洲,已经走过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从私人银行特征看,成熟模式下该业务发展具有轻资本、边际贡献高、资产质量优的特征,在商业银行转型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监管部门于2005年首次提出私人银行业务概念,如今中国私人银行业已走过辉煌的十余年。这期间新的私行机构不断涌现,新的业务模式不断突破,新的私行客户不断累积。目前,伴随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金融监管的深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中国的私人银行业务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后资管时代,我国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领域正在进行深刻的变革,也给私人银行竞争力的重构带来深远影响。

一、中国私人财富积聚与高净值客户崛起

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坚实托起中国私人财富的迅猛腾飞。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私人财富市场,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私人财富市场。据招商银行和贝恩公司联合发布的《201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测算,2018年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总规模达190万亿元人民币。蓬勃发展的财富市场为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同时,站在财富金字塔尖的高净值人群快速崛起,财富集中度提升愈加明显。与世界其它国家情况类似,中国超高净值家庭的財富积累速度显著快于高净值家庭。根据兴业银行和波士顿咨询测算,从财富规模看,2018年中国高净值人群共持有61万亿人民币的可投资资产,年均复合增速为12%;其中超高净值人群持有资产25万亿人民币,2016-2018年均复合增速为17%。

高净值人群的财富积累过程伴随中国经济转型发生了重大转变,经济动能转换、新兴产业的崛起为企业中、高级管理层与专业人士财富增值奠定了基础,贝恩调研显示此类群体规模持续上升,在全部高净值人群的占比从2017年的29%提升为2018年36%,规模首次超过创富一代的企业家。未来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创新、人口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更多的创富模式和财富新贵将呈现差异化发展。高净值人士的投资偏好与财富管理需求将伴随群体结构转变发生显著变化,对财富管理机构差异化、全价值链服务提出更高要求,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的蓬勃需求,为私人银行占领财富管理业务蓝海提供了机遇。

二、新形势下商业银行转型与私人银行前景

目前,伴随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金融体制改革和监管深化,中国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诸多变化,商业银行普遍在寻求战略转型。私人银行业务具有打通资产端和资金端的独特优势,有利于银行盘活各类资源、提升综合竞争力,有望成为金融机构自身盈利增长及业务模式转型的新引擎,战略价值凸显。

首先,中国金融体系改革过程中,由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型是大势所趋,而私人银行业务的优势在商业银行转型过程中得以显现。长期以来,中国经济体系内融资主要依赖间接融资市场。随着中国金融体系深化改革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不断完善,优质企业融资需求将更多依赖直接融资,以往间接融资主导下银行传统业务发展模式亟需改革。尽管国内私人银行依托母行业务发展,但其本质是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承载着联通作为合格投资者的高净值客户和资本市场融资需求和各式产品的重要作用。通过为高净值客户进行大类资产配置匹配吻合客户风险偏好的资本市场产品,私行业务从需求端拓展了直接融资市场在产品和策略上的广度和深度。

其次,资管新规的深入贯彻凸显了私行业务在商业银行转型中的重要性。在资管新规要求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背景下,私人银行客户作为合格投资者的主要群体,成为资管转型差异化竞争的关键。私人银行业务具有打通资产端和资金端的独特优势,发展该项业务有利于银行盘活各类资源、提升综合竞争力。在此背景下,私人银行加快打造金融百货超市的多元化产品供应体系,对内整合资源、公私联动,对外博采众长、强强联合,以提高全市场优质金融产品和增值服务供应和渠道整合能力。

最后,新常态下银行业规模驱动的重资本发展模式承压,私人银行业务有望成为金融机构自身盈利增长及业务模式转型的新引擎。在外部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内部经济增速承压的大背景下,银行信用风险处于高位,净息差持续收缩,尤其是可能面临的不良资产持续暴露,加大核销对银行资本的侵蚀加快。银行亟需在资本约束、风险管控和经营绩效中寻求最佳平衡点。整体经营战略向轻资产业务转型已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大趋势。

随着银行转型发展持续向纵深推进,零售业务步入到差异性、多元化需求的“深水区”,转换到综合解决方案、配置组合、智慧生态的“高档位”,私人银行业务凭借其天然特征优势,发挥着客户关系精细管理,顶尖服务、低资本占用和多元稳定收入等作用,可以作为零售业务发展的“助推器”和“平滑器”,为转型发展注入动能。

对于私人银行业务,随着高净值客户结构日益多元化,需求日渐成熟分化,对私行差异化、全价值链服务的能力将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专属、专业的私行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大类资产配置的研究和销售能力的提升,跨部门、总分行间协同体系和机制的建立,对私人银行业务短中期提出了较大挑战;另一方面,私人银行经历初始高投入、规模经济发展后,将迎来收益的全面释放,成为未来零售业务利润的重要贡献源,是主流商业银行的必争高地。

三、成熟私人银行特点与品牌效应构筑

私人银行具有“贡献高、潜力大;轻资本、低消耗;高投入、高回报;波动小、估值高”的特点,成熟模式下的私人银行通过牢固的品牌护城河效应,将会形成商业银行体系中稳定的利润贡献源。

首先,成熟私人银行业务盈利能力强、边际贡献高,在业务发展过程中不易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具有较强的盈利释放周期。以AUM全球排名第六位的全能型私行瑞士信贷银行为例,根据Scorpio2017年全球私人银行基准报告数据显示,其私行条线的AUM Gross Margin为105bp,比零售条线高出64bp;私行的AUM净利率为30bp,比零售条线高出20bp,盈利贡献显著高于零售条线。从数据对比上,目前国内私行依然低于零售条线,主因是目前我国私人银行业务依然处于资本、人力、科技的密集投入阶段,还未释放规模效应。

其次,成熟私行易于构建牢固品牌护城河,形成业务的稳定增长。成熟私行保持领先优势的护城河,依托于较高的初始投入以及后续形成的成本优势、规模效应、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专业化高水准人才体系的经营,以科技金融为载体的客户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流程管理的建设,差异化定价、多元化产品配置的金融百货体系的供给,构成私行业务较高的进入门槛,而随着业务领域拓展、客户增长集聚和资产规模扩张,成本优势和规模效应将为成熟私行保持竞争优势形成稳定增长格局。

再次,私人银行品牌具有较大辨识度、较高渗透度和较强品牌溢出效应,经过市场认可后会维持较强的品牌稳定性。目前国内私人银行竞争格局处于快速整合期,券商、银行、三方机构竞相布局高端财富管理业务。在此背景下,着力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开拓商业银行财富管理蓝海,根据自身禀赋构筑品牌优势形成头部效应,对于商业银行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后资管时代商业银行私人银行竞争力的重构

后资管时代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节点。转型过程中,相比以前只关注客户数和AUM增长的“跑马圈地”的粗放式发展模式,新的发展阶段对“精耕细作”全方位的服务竞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样化竞争、专业化竞争和信息化的竞争场景需要私人银行业在整个业务模式的创新与深化。基于此,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建设,力求在监管强化、行业转型、需求升级的背景下重构竞争力。

1.资源协同能力。对于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综合性金融机构,私人银行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反映了其服务最高端客户的能力。私人银行的定位,不仅仅是大零售金字塔尖上的明珠,更是公私联动、境内外联动、商行+投行业务渗透过程中各类服务整合的大平台。这就需要商业银行私人银行充分发挥资源协同能力,一方面依托母行联动集团内各业务条线,成为私行客户全方位金融服务的“接入口”;与此同时,整合行内外高端产品和服务,搭建开放式产品平台和服务平台,成为高端服务和权益的“集成商”。

2.资产配置能力。在前期特定的发展背景下,国内高净值客户主要配置“无”风险的“类固收”产品来获取理想的回报,以理财和信托为主要载体。资管新时代下,以资产配置为核心的财富管理行业,产品层面需要将重心放置开放式产品平台上的产品遴选和产品评价,才可为客户提供满意的风险回报比。这就需要,一方面,强化投研体系建设,提高大类资产配置的前瞻性和指导性;另一方面,加大产品评价体系建设,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管控标准,遴选收益风险属性符合不同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以更好地提供个性化金融工具解决方案。

3.人才队伍专业化能力。面对私人银行客户需求的复杂性,人才队伍建设既要高层次又要稳定性。首先是专业化客户经理队伍的打造,作为服务高净值客户的一线窗口,私行客户经理的培养须建立全口径的培养机制、服务标准、管理机制、业绩考核标准,打造开拓市场、维护客户的主要力量;其次是专业的投资顾问队伍建设,是落实总行投研、产品和服务策略,对一线客户经理的有利支撑,不断提升投资顾问财富管理能力,使大类资产配置策略和产品策略在不同风险收益偏好客户得到有效落实;最后是中后台各支持团队,需要有宏观研判能力和各细分领域专业化国际化视野,尤其是投研队伍的建设决定了私人银行资产配置服务的水平。

4.风险管控能力。伴随着私人银行客户需求和特征的多元化,业务开展过程中蕴含着复杂多样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和法律风险等。资管新规后,风险暴露更为充分,加强私人银行业务风险管控,必须进一步推行系统化、标准化、全方位的私人银行业务内控合规管理,提升风险识别、量化、管控能力,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和合规性,提升风险监控系统化程度,达到全口径和穿透性风险管理要求。

5.科技支持能力。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不断取得新突破,科技在金融领域的蓬勃发展,為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技术环境和市场空间。一方面,可以将关键流程进行自动化和数字化,大幅节约运营成本,提升行业领先地位;另一方面,可以辅助完成更为及时、准确的投资建议,构建起覆盖客户全生命周期的系统化、完备化资产配置方案。目前来看,金融市场的高度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以及大量非理性投资的存在,使得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投资业务中难以有效发挥。因而对智能投资的定位,非人工投资的替代,而应是在投资业务中效率与流程、专业与完备度的必要补充。

6.品牌建设能力。正是因为私人银行品牌具有较大辨识度、较高渗透度和较强品牌溢出效应,品牌一经建立,则会形成较强的品牌稳定性,成为私人银行的独特竞争力。但是从目前商业银行私人银行的发展实践看,多是依靠商业银行本身的大平台崛起获客并拓展业务。尽管这种方式可以较快获取客户,并得到客户信任,但是从业务发展来看,易于同传统零售业务混同,难以摆脱“类刚兑”和“同质化”产品提供方的固有思路制约。国内私人银行品牌建设,不能只是单个产品和服务的投放,应聚焦开放式产品平台和个性化资产配置服务的建设,在高净值客户财富管理过程中提升服务能力和客户认同,发挥好全方位的资产保全、财富传承、税务筹划者的角色。

〔参 考 文 献〕

〔1〕陈禹彤.后疫情期高净值客群财富管理现状与趋势〔J〕.银行家,2020,(09):97-99.

〔2〕孙志强.财富传承视角下的家族信托模式研究〔J〕.经济视角,2020,(07):55-68.

〔3〕高皓,许嫘.中国私人银行行业发展报告〔J〕.清华金融评论,2020,(02):107-112.

〔4〕邓宇.资管新规后的私人银行业务新生态〔J〕.金融市场研究,2019,(10):61-72.

〔5〕孙宁.大资管时代的私人银行业务〔J〕.中国金融,2019,(09):31-33.

〔6〕张小东.新时代私人银行发展策略〔J〕.中国金融,2019,(08):29-30.

〔7〕孔庆龙.私人银行家族财富管理体系与维度〔J〕.银行家,2019,(08):120-123.

〔责任编辑:孙玉婷〕

猜你喜欢

资产配置
网贷理财:好平台的助益与爱莫能助
银行理财的资产配置内容探讨
Ho—Lee利率模型下DC型企业年金资产配置
1000万可支配资产的配置方案探讨
个人高净值客户跨境投资业务背景与需求分析
融资流动性对商业银行资产配置行为的动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