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CT+MR在卵巢肿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2021-08-31刘立兵贾平平
刘立兵 贾平平
摘要:目的:探讨MSCT+MR在卵巢肿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12月诊治的122例卵巢肿瘤患者为对象,患者均行MSCT、MR检查,将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对诊断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经病理检查发现,122例患者中良性肿瘤70例,恶性肿瘤52例。MSCT诊断准确度为88.52%,MR诊断准确度为91.80%,联合诊断准确度为97.54%,联合诊断显著高于单一诊断方法。结论:MSCT联合MR应用在诊断卵巢肿瘤中,效果显著,准确度高,能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卵巢肿瘤;MSCT;MR;诊断价值
卵巢肿瘤在妇科中比较常见,根据肿瘤生长特点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其中良性占比较高。针对恶性肿瘤,在疾病初期,由于病情隐匿,诊断难度较大,若发生漏诊、误诊,影响患者预后,且存在肿瘤转移风险,危险患者身体健康。因此,在临床诊断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卵巢肿瘤的鉴别诊断,尽早明确诊断并进行治疗[1]。多层螺旋CT(MSCT)和磁共振(MR)检查在临床中应用广泛,两者联合应用,能提升诊断准确度,明确病情。本研究主要分析MSCT+MR诊断卵巢肿瘤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8年6月~2020年12月诊治的卵巢肿瘤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29~68岁,平均年龄(43.8±5.2)岁。入选标准:确诊为卵巢肿瘤;患者和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入组前未接受治疗。排除标准:合并重要器官功能伤害;依从性比较差;不配合研究;影像学检查无法耐受。
1.2 检查方法
患者均行MSCT、MR检查。MR检查:应用1.5T磁共振扫描仪器对患者检查,在检查前,告知患者禁食10 h,充盈膀胱,取仰卧位,中心线与耻骨上缘联合,对其进行冠状面、矢状面等检查,扫描病灶,对存在腹腔积液、肿块较大患者,需要扩大扫描范围,观察是否存在肿瘤转移。在常规检查后,进行加权成像检查,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质子成像、脂肪抑制技术检查,参数设定层厚3.0~5.0 mm,间距为30%。MSCT检查:使用64排螺旋CT进行检查,参数设定层厚7.5 mm,矩阵512×512,电压220 mA,管电流120 kV,在检查前,患者禁食10 h,并充盈膀胱,堵塞阴道,指导患者取仰卧位,进行常规检查和盆腔扫描,发现肿块较大,需要扩大扫描范围,中下腹部扫描到病变位置,在常规扫描后,注射100 ml对比剂,速度为3 ml/s,进行增强检查。
1.3 观察指标
在检查完成后,专业的影像学医师对检查结果做出评定,对肿瘤大小、結节厚度、盆壁浸润等信息进行判断。以组织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对MSCT、MR诊断结果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描述,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病理检查发现,122例患者中良性肿瘤70例,恶性肿瘤52例。MSCT准确度为88.52%,MR准确度为91.80%,联合诊断准确度为97.54。联合诊断准确度高于单一诊断。见表1。
3讨论
卵巢肿瘤是临床妇科的常见疾病类型。由于卵巢解剖结构、内分泌功能比较复杂,当卵巢肿瘤发生时,可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肿瘤分型,良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等差异较大[2]。其中恶性卵巢肿瘤以上皮癌最为常见,其治疗难度非常高,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影响严重。而大部分良性肿瘤患者预后较好,治疗难度并不高。因此需要做好卵巢肿瘤相应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明确肿瘤类型。盆腔脂肪组织比较多,在进行MSCT检查时,能清晰地观察到肿瘤的情况,确定对周围组织的侵犯程度,而且获取的图像质量比较高,能清晰显示检查部位。MR诊断方法空间分辨率更高,能进行矢状面、冠状面等检查,实现体层成像,获取到的信息量比较大,对软组织的分辨比较仔细,对水肿、炎症、肿瘤的病变范围进行判定,为手术治疗提供相应的依据。MR诊断能反映身体中水分子结构的位置和内质子周围的环境状况,获取水分子生化的相关信息,对机体存在的炎症、感染等进行判断,该方法相对于MSCT来说,受到伪影的影响比较小,而且没有电离辐射,对患者的身体不会产生创伤,可以进行多次检查,减少失误。MR联合MSCT检查更具备优势,两者实现优势互补,对病变的范围、性质能进行准确的判断,收集到更多、更准确的资料,为疾病的鉴别和诊断,提供信息。
本研究发现,联合诊断的准确度较单一检查来说更高。综上所述,MR联合MSCT在鉴别卵巢肿瘤中,准确度比较高,出现误诊、漏诊等情况较少,需要得到临床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张梅舜,曾桂华,张竞成.多层螺旋CT联合MR在卵巢肿瘤临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9,26(4):433-434.
[2]周纪良.CA125与炎症反应相关指标在卵巢良恶性肿瘤患者中的鉴别诊断价值[J].医学临床研究,2019,36(9):1848-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