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肠癌患者的术后临床护理体会

2021-08-31王语奕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21期
关键词:大肠癌切口研究组

王语奕

(大连市中心医院胃肠科,辽宁 大连 116033)

大肠癌是恶性肿瘤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种,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不仅会对患者造成较为严重的身体上的痛苦,还会给患者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对治疗及护理的依从情况[1]。手术治疗是大肠癌患者治疗中的主要方式,提升术后康复效果需要完善相关护理干预措施,临床护理路径在其手术后的应用对手术后康复效果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基于此,本文抽取于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20进行研究,探究临床护理路径在大肠癌术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大连市中心医院(时间为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进行手术治疗的120例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n=60)中,男女比例为29∶31;年龄28~72岁,平均年龄(43.56±2.26)岁;直肠癌患者36例,结肠癌患者24例;研究组(n=60)中,男女比例为31∶29;年龄29~71岁,平均年龄(43.37±2.42)岁;直肠癌患者34例,结肠癌患者26例;120例患者基线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具有大肠癌手术适应证,且均为择期手术。②无凝血功能障碍及药物过敏史。③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急诊手术者。②患者处于妊娠期或者哺乳期。③存在药物过敏或者凝血功能障碍者。④其他因素导致患者无法正常参与者。

1.2 方法 对照组术后实施常规护理,了解患者手术治疗情况开展相关术后护理工作,解决患者手术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确保患者手术后康复质量的提升。研究组术后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手术完成后及时对患者进行鼓励和安慰,告知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稳定患者的不良情绪,详细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后自我护理管理注意事项,做好手术切口的观察和护理。手术完成后1~3 d,护理人员需要定时检查患者手术切口的恢复以及引流情况,详细记录患者的体温、引流量以及切口恢复情况,及时为患者更换引流袋,如引流液出现异常情况需要及时告知主治医师进行处理;指导患者通过争取的方式进行咳嗽,避免咳嗽力度过大引起切口疼痛等不良情况,护理人员需要辅助或者指导患者家属帮助其下床活动。手术后4~7 d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恢复情况以及肛门排气情况指导其进食流质食物,随着康复效果的提升,可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食物或者普通食物。手术后8~12 d,护理人员可视患者情况及时将鼻肠管拔出,认真观察患者切口愈合情况,告知造口袋的更换方式,告知患者可适当参与户外活动,户外活动中需要有家属陪同,避免患者出现不适情况。加强与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交流,告知患者手术后康复中的注意事项,引导患者配合各项护理干预措施,为患者提供足够的家庭支持。患者出院时需要详细向患者介绍手术后注意事项,为患者预留联系电话,以便于患者及时咨询,详细告知患者手术后复查时间,顶住患者定时复诊。

1.3 观察指标 使用抑郁自评量表以及焦虑自评量表请120例患者对自身入院以及手术护理2周后焦虑以及抑郁情绪进行自我评价[3],分组计算各组评分均值后进行组间对比。详细统计并分组对比120例患者手术后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以及下床活动时间;统计患者对护理态度、护理技术、护理时效以及健康教育的满意评分情况,分组计算并对比各项护理满意度[4]。详细统计120例患者手术后切口感染、吻合口漏、造口损坏以及骶前出血的发生情况,分组计算并对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20.0软件对数据分析,()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表示计数资料(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时焦虑、抑郁情绪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手术护理2周后,研究组上述指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120例患者入院时以及手术护理2周后焦虑、抑郁情绪分组对比(分,)

表1 120例患者入院时以及手术护理2周后焦虑、抑郁情绪分组对比(分,)

2.2 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手术后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较少(P<0.05)。见表2。

表2 120例患者各项手术指标分组对比(d,)

表2 120例患者各项手术指标分组对比(d,)

2.3 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比较 研究组60例患者对护理态度的满意度评分为(96.30±1.30)分,对照组为(80.30±2.50)分,经计算t=43.983,P=0.000;研究组60例患者对护理技术的满意度评分为(95.40±1.60)分,对照组为(81.1±2.0)分,经计算t=43.247,P=0.000;研究组60例患者对护理时效的满意度评分为(95.60±1.80)分,对照组为(82.20±2.50)分,经计算t=33.694,P=0.000;研究组60例患者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评分为(96.40±3.20)分,对照组为(83.6±2.8)分,经计算t=23.318,P=0.000;研究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P<0.05)。

2.4 两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60例患者手术后出现1例切口感染,1例吻合口漏情况,并发症总发生例数为2例,总发生率为3.33%;对照组60例患者手术后出现3例切口感染,2例吻合口漏情况,2例骶前出血,造口损坏2例,并发症总发生例数为9例,总发生率为15.00%;120例患者就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来看,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经计算χ2=4.904,P=0.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大肠癌类型主要有结肠癌和直肠癌,患者患病初期的临床症状并不显著,随着患者疾病的不断发展,偶尔会出现发热、腹痛、大便习惯异常、便血以及消瘦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5]。大肠癌的发病因素较多,与患者的遗传基因、生活习惯等均有一定的关系,随着人们生活习惯以及生活节奏的不断变化,饮食结构的调整,大肠癌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需要加强对该疾病的治疗及控制重视[6]。优化手术及护理干预措施,提升治疗及护理效果,减少医疗资源的过度浪费,在控制成本的基础上提升治疗及护理效果[7]。临床护理路径是当前护理干预中应用效果较好的一种护理干预措施,其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加强了对患者的关注,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该护理干预措施在实际实施中全面考虑患者的基本情况,为其制定相适合的护理干预措施,明确各时间阶段的护理要点,通过查阅各类临床研究资料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8]。临床护理路径实施过程中护理人员可以将护理时间作为纵轴,将护理干预措施作为横轴,充分优化各项护理资源的分配,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采取相适合的护理干预措施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确保其积极配合各项护理措施,确保手术及术后康复质量的提升[9]。

本研究结果发现,护理后,研究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时间、患者对各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大肠癌患者手术后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心理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以及治疗及护理措施,积极配合各项护理干预,保持良好的心态配合疾病治疗;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对大肠癌患者手术后康复效果以及康复速度的提升均有显著的促进效果;临床护理路径实施中护理技术、护理态度、护理时效以及健康教育的质量与常规护理相比均有显著提升,有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促进;大肠癌患者手术后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手术后切口感染、吻合口漏、造口损坏以及骶前出血情况的发生率,缓解患者痛苦,提升术后康复安全性。

综上可知,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手术后大肠癌患者中,可明显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对护理质量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大肠癌切口研究组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
初中历史“小切口”的教学实践
自制小切口拉钩在腹腔镜手术戳孔切口缝合中的应用
血必净在用于大肠癌合并肠梗阻术后ICU脓毒症中的效果
大肠癌组织中EGFR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FAP与E-cadherinN-cadherin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后外侧联合内侧切口治疗Ⅳ度三踝骨折1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