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经历公式的发现、证明与应用
——“祖暅原理与几何体的体积”教学设计与思考

2021-08-31陈春芳

江苏教育 2021年54期
关键词:柱体体积公式

陈春芳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位于新人教A版必修第二册第八章“立体几何初步”,本章采用“总—分”的结构。先从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观察入手,研究其结构特征、表示方法和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再从构成立体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点、线、面入手,研究它们的性质及其相互间的位置关系。本章的第三节“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包括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两部分内容。计算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主要方法是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学生易于学习。而对于简单几何体的体积,学生虽已学习长方体、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但是公式的学习是通过实验操作、观察猜想所得,并没有经过严格的推理论证。因此,根据我校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探究与发现,本节课采用探究式教学,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简单几何体的体积公式的发现、证明和应用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操作,学生了解祖暅原理,并能利用祖暅原理推导柱体和球的体积公式;

(2)学生会用割补的方法推导锥体和台体的体积公式,感受柱体、锥体和台体内在结构的联系以及体积公式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3)学生会用体积公式求解相关问题,能运用类比的方法研究问题。

2.教学重点。

柱、锥、台和球的体积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3.教学难点。

锥体和球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三、教学过程

1.问题情境。

尝试与发现:同一摞书,当改变摆放书的形状时(如下页图1所示),这摞书的总体积是否会改变?由此你能得到有关体积的什么结论?

【设计意图】学生能从同一摞书的三个不同形状抽象出三个不同的几何体:长方体、斜棱柱和不规则的几何体。由于所占空间的大小没有发生变化,因此三个几何的体积相等。由此学生从知识层面能够归纳出祖暅原理——幂(截面面积)势(高)既同,则积不容异;从数学方法层面能将不规则的几何体转化为规则的几何体,体现了转化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从数学思想层面,渗透极限思想。这些将为本节课推导简单几何体体积作铺垫。

(图1)

2.公式推导。

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正方体的体积公V=a3式(其中a为棱长),长方体的体积公式V=abc=Sh(a、b、c分别为长、宽、高)。以长方体为基础,可以得到什么几何体的体积?

探究1:如图2,底面积都等于S,高都等于h的任意棱柱,圆柱和长方体,你能用祖暅原理推导柱体的体积公式吗?

(图2)

探究2:如图3,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的锥体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图3)

探究3:我们学过柱体和锥体的体积公式,那么台体的体积可以通过我们已知的知识得到吗?

思考:柱体、锥体、台体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从形的角度,揭示公式之间的联系吗?待学生推导后出示图4进行讲解。

(图4)

探究4:(1)你能想办法测出一个乒乓球的体积吗?(历史上阿基米德发现了球的体积公式)

(2)你能利用祖暅原理推导球的体积公式吗?

为了方便,取出半球,请大家构造一个与之等底同高,且等高处截面面积相等的简单几何体。

如图5所示是底面积和高都相等的两个几何体,左边是半球,右边是圆柱被挖去一个倒立的圆锥剩余的部分,用平行于半球与圆柱底面的平面去截这两个几何体,分别指出截面的形状,并讨论两个截面面积的大小关系,并由此推导球的体积公式。

(图5)

【设计意图】通过4个探究完成了柱、锥、台和球的体积公式的发现及推导。学生经历了对公式的发现与证明的过程,从直观感知到推理论证,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它也是研究立体几何的重要方法。公式的推导体现了转化思想,将不规则的几何体转化为规则几何体,例如柱体(斜棱柱转化为直棱柱)、球(球转化为简单组合体);将未知转化为已知,例如锥体转化为柱体、台体转化为锥体。在推导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提升了数学探究能力,同时也发展了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核心素养。最后从简单几何体的结构联系揭示公式之间的联系,将公式进行统一,从中学生能体会到数学中的“变”与“不变”,从数学本质来认识数学学习。

3.公式运用。

例题:如图6,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都等于球的直径,求球与圆柱的体积之比。

(图6)

4.课堂小结。

(1)公式的学习:发现—证明—应用。

(2)公式的推导:化不规则为规则、化未知为已知。

(3)公式的特征:内在的结构体现了公式的联系。

5.课后探究。

一个旋转体的母线是抛物线y=x2(0≤y≤H)的一部分,以y轴为旋转轴,求该旋转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研究过程,了解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类比球的体积推导过程,学生课后合作完成探究作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思考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节课紧扣“利用祖暅原理探究简单几何体体积”这条主线设计教学,通过4个探究活动逐步展开,学生在学习基本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研究数学问题的基本思想,同时提升了思维水平。

1.立足学生的认知,促进学生思维的主动参与。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依据教材,设计教学内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平台。本节课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教材是分多面体、旋转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展开,公式也是直接告知,没有进行严格的推理证明。在习题后面的“探究与发现”给出了证明,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对于高中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他们已经知道了柱体和锥体的体积公式,但是这仅仅停留在直观感知,没有较强的说服力。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他们不仅仅想知道“是什么”,更想知道“为什么”。证明和推理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建立思维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逻辑推理等能力的有效载体。显然告知式的教学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本节课的重点是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完成公式的推导,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推理论证,学生经历“再创造”的过程,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激发学习主动性,增强求知欲,思维积极主动参与。

2.设置合适的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

基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活动应该把握数学的本质,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与交流,形成和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以问题为驱动组织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节课紧紧抓住学生认知规律,设置合适的“问题串”,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启迪学生思维。本节课的核心问题为:能否将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能否完成证明?几个问题难易适度,重点突出,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获得深度学习的经历,从而能够将教材知识的逻辑结构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

3.开展有效的数学探究,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是高中数学课程的主线之一,新教材中增加了很多探究,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围绕这些探究活动,设计好具体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研究并最终解决问题。这样的探究学习不仅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过程,还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本节课围绕柱、锥、台、球的体积这一知识主线,立体几何中的降维、图形“割补”、数形结合这一方法主线以及转化、类比的思想方法主线,结合“探究与发现”,精心设计了4个探究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难度不断增加,学生探究欲望逐渐增强,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又揭示了数学本质,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升的学习的有效性。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从而发展自身的数学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柱体体积公式
1立方厘米与1立方分米
组合数与组合数公式
排列数与排列数公式
浅水爆炸冲击波在柱体附近荷载规律研究
基于多介质ALE算法的柱体高速垂直入水仿真
例说:二倍角公式的巧用
谈拟柱体的体积
谁的体积大
球和圆柱侧面可展性的一个证明
三角函数式的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