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实验:丰沃学生学习路径
——例谈小学数学实验内容的选择
2021-08-31江苏省溧阳市外国语小学陈银培
江苏省溧阳市外国语小学 陈银培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必要的数学实验活动,无疑是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数学实验可以界定为:在数学思想和数学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学生借助实物和工具,通过对实验素材进行“数学化”的操作来建构数学概念、验证数学结论、探索数学规律、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数学学习方式。数学实验和我们平时教学中所说的“动手操作”是不一样的,需要让学生根据遇到的问题提出一定的猜想,并实施预定的实验方案,通过抽象概括、推理论证、模型建构等思维活动,最终获得实验的结论,并对实验过程和结论实现理解与内化。
那么,究竟哪些内容适合开展数学实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空间与图形”“数与代数”“实践与综合应用”“统计与概率”这些内容的学习,要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符号感、数感、统计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但是,是不是教材上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进行数学实验呢?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尝试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想法。笔者认为,数学实验的内容应具有探究性、可操作性、可观察性和延续性这些特征。
一、探究性内容丰富数学实验结构
数学实验选择的内容必须适合实验的主题,要能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以及相应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累更多的经验,并能将过程与方法内化升华。
以苏教版教材中“综合与实践”内容板块为例,《有趣的拼搭》《多彩的“分数条”》《一亿有多大》《比一比》等教学内容有较强的探究空间,较为适合用数学实验的方法来学习,而《丰收的果园》《上学时间》《班级联欢会》等内容则只需要进行简单的计算,因此不适合作为实验内容。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的《比一比》一课中的例1 时,教师开展了如下的实验设计:首先根据情境图创设了比跳绳的长度的情境,让学生观察后提出实验问题:“谁的跳绳长?”学生用准备好的红、绿两根毛线,沿着图中的绳子摆一摆,再剪下来比一比,在自主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操作的要领:毛线的一端要对齐,并且拉直之后再比,这也是本课学习“比长短”的重点所在。显而易见,这样的“数学实验”内容才具备让学生探究的价值,这样的活动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数学实验。
二、操作性内容丰满数学实验灵魂
数学实验的内容与设计,以学生的实验活动为途径,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综合运用知识储备,通过丰富的实验方法得出有效结论。动手操作是数学实验的一大特征,所以数学实验内容在选择上必须具有可操作性。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一亿有多大》这一课时,教师创设了电影院票房为78 亿元的情境,从而引出了“1 亿”的概念。接着,教师设计了如下数学实验环节,提出实验目标:如果一枚一枚地数,一亿枚硬币要数多长时间?
引导: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你认为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数完一亿枚硬币呢?学生根据数数的经验,提出自己的实验猜想。有的学生认为需要一小时,有的学生认为需要一天、一个月,甚至更久。
在学生交流遇到困难之后,教师以视频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了实验的步骤。(1)数一数:一枚一枚地数,数10 枚硬币需要多少时间?(2)算一算:照这样的速度,数一亿枚硬币需要多长时间?同时向学生提供了10 枚硬币、计时器、计算器等实验工具,引导学生开展合理的实验操作和计算,从而得出相对正确的实验结论:数一亿枚硬币大约需要( )年。
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每个人得出的时间不一样?
学生交流后明晰:有的人数得慢,有的人数得快。计算也可能存在误差……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实验过程:你是怎样完成实验的?学生回忆实验过程(说一说、数一数、量一量、称一称),同时梳理出数学实验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验操作—得出结论。
实验活动到此并没有结束,教师又通过“你还能提出有关一亿枚硬币的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一系列的新问题,如“一亿枚硬币有多高?多长?多重?”
教师继续提问:要解决这三个问题,你打算怎么做?
学生在经历了第一次数学实验的基础上,很快能在小组中讨论并设计出新的实验方法与过程,并选择其中一个问题进行数学实验。
本案例教师选择了这一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说一说、数一数、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等丰富的操作活动,从10 枚硬币的高度、长度、重量、时间等多个维度真切体验,累积了对一亿的丰富量感,实验结果清晰可见,为学生认识一亿有多大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支撑,也为后续对于数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方法指导。
三、可观察性内容丰润数学实验的维度
数学实验的内容在选择上还需要具有可观察性,所谓可观察性也就是要便于学生观察,因为数学实验的有效进行需要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这就需要学生能够有意识地观察实验的过程和各种可能性,从而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近期,笔者有幸观摩了吴正宪老师的《认识面积》一课,吴老师一开始就直接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图形的形状、颜色、大小等角度来观察,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吴老师继续提问:1 号图形和2 号图形谁大谁小?光看出大小可不行,还要告诉大家1 号图形比2 号图形大多少?这时学生就会意识到光靠眼睛观察还不够,还需要得出更准确的信息。
学生亲身经历实验活动,得出了以下结论:
小组一:重合对折,多了一长条。
小组二:1 号纸摆了12 个圆片,2 号纸摆了8 个圆片,多了4 个圆片。
小组三:摆小方块。
小组四:量出两边的长度,比一比。
学生的体验是丰富的,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表面的摆圆片、铺小方块,而是实验背后的研究方法,提炼出两个图形比大小的多元表征。
吴老师再引导:她量的是什么?长度,是我们今天要比的吗?你们为什么不选圆片,而都选用小正方形摆?
生1:用圆片会有漏洞,没有铺满。用正方形摆就看不出原来的颜色了,也就是铺满了。
生2:我又有了个新方法,可以简单一点摆,一排摆4 个,竖着摆3 个,或者想象一下,一排4 个整体往下移,移3 次就可以把刚才重叠后多出来的地方摆小正方形。
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实验内容和过程的观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利用自主探究的实验方法,通过观察得出实验结论,并在此过程中衍生出新的、更简便的实验方法。吴老师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学习特点,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四、延续性内容丰沃数学实验的深度
数学实验不仅仅是通过实验操作来发现数学规律,验证实验猜想,得出实验结论,还需要将实验的过程使用到同类型的数学实验中去,用相同的实验方法进行下一个延续内容的探究。
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有趣的月历表》这一内容的教学中,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月历表入手:
学生通过观察,用数学实验的方法对月历表中的数横着框、竖着框、斜着框,从而对三个数之间的排列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再提出问题:“横着框,你发现三个数与它们的和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通过实验得出“中间数×3=三个数的和”。教师继续追问:“那么其他的框法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关系呢?”学生再次进行实验,发现竖着框、斜着框也符合这样的规律。
在这样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经历了“观察—猜想—验证—结论”的过程,获得了学习能力的发展。不仅如此,在小组合作的实验活动中,学生还学会了如何进行实验设计、组织实验过程,积累了丰富的学习经验。由此可见,数学实验的内容选择应具有延续性,不仅仅研究一个问题,还要能举一反三,延伸出更丰富的数学实验内容。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认真地筛选数学实验的内容,以探究性内容丰富数学实验结构、操作性内容丰满数学实验灵魂、可观察性内容丰润数学实验的维度、延续性内容丰沃数学实验的深度,就一定能使学生在课堂中获得丰富的体验。让学生在数学实验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的经验,并能将过程与方法内化升华,这才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数学实验的根本目标,从而让数学实验丰沃学生的学习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