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高中生找寻心理舒适区

2021-08-30赵杨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15期
关键词:心理疏导

赵杨

编者按

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解决冲突是每个班主任和教师不可回避的挑战。不同的冲突应对方式会带来完全不一样的结果,有的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增进情感,强化凝聚力,并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解决冲突的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有的则可能导致冲突双方两败俱伤,关系裂痕加深,并给学生的人生之路蒙上阴影。学生冲突的原因和表现方式复杂多样,困扰着许多班主任和老师们。

本刊联合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冲突解决教育项目组)开展的以“冲突解决”为主题的征文活动,累计收到稿件400余篇,经过初审→终审→查重三个环节的评审,共评选出特等奖4人、一等奖16人、二等奖84人、三等奖77人。本刊将陆续刊登获奖作品。

[摘要] 高速发展的多元社会不只给成年人带来压力,也使得部分青少年陷入迷茫与焦虑,甚至缺乏学习的内驱力。班主任作为学生高中阶段的重要他人,面對突发的危机状况,一方面要懂得还原真相、调解冲突,更重要的是进行有效沟通、心理疏导,引导高中生找寻与学习发展区相适应的心理舒适区,使其获得健康正向的成长。

[关键词] 心理舒适区;调解冲突;心理疏导

美国心理学家诺尔·迪奇曾提出“行为改变理论”,他将人们想学习的事物用一个三层的同心圆表示,划分为三个等级:最内层为“舒适区”,通常指对一个人来说学习难度很低,甚至是习以为常的事物;中间圈“学习区”或“最优焦虑区”表示对一个人来说有一定的学习挑战,可能会感到不适,但不至于太难接受的范畴;最外圈的“恐慌区”则代表超出一个人的能力范围太多,导致心理严重不适,甚至崩溃放弃的一类事物。

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儿童教育发展观——“最近发展区理论”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而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理想的学习生活状态应当是通过“最近发展区”找到适宜的“学习区”,这也是最有利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状态,此时的心理焦虑也是适度、可承受的。但对于心绪不稳定的青少年,尤其伴随着成长焦虑、学业压力的高中生来说,在追求学习的 “最近发展区”之前的必要环节便是从心理层面寻找与之相匹配的“心理舒适区”。鉴于此,笔者认为,引导学生找寻适合他们的心理舒适区是高中阶段德育工作者帮助学生通过心理疏导调解冲突、实现学习发展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前提之一。

一、案例分析

王同学有较明显的心理问题,表现为情绪低落、厌学孤僻,留级进入新班级后,情绪仍有较大波动。老师和家长沟通,家长表示只要他平安长大毕业,一切随他。有一天,班里发生了同学吵架推搡事件,班主任在批评教育这些学生时,罗同学争辩道:“老师,这件事是王同学引起的,为什么你批评我们,不批评他?”

作为班主任,需要有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更要有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本案例表象是平息同学吵架推搡事件、调解高中生矛盾与冲突,实质需要进一步帮助王同学解决他的心理问题,进而引导班级同学找寻到他们自己的心理舒适区。

二、调解冲突

1.还原真相,对症下药

只有尽可能地接近真相,才能够对症下药,进一步成功调解冲突。第一步就是分组找到主要涉及事件的当事者与未参与的旁观者,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经过多方调查,大部分同学认为罗同学的评价并不客观,事件始作俑者并非王同学,他可能个人对王同学偏见比较大,于是我将前半段调解的重点定位在对于罗同学的教育上。首先,我注意到罗同学用了“为什么你批评我们,不批评他”这样的说法,从中可以感受到罗同学可能认为笔者存有偏心,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对我的信任缺失。所以在和罗同学沟通的过程中,我尤为注意信任的重建,这样的沟通才有意义,即有效沟通。并且教育的前提是倾听,我会听罗同学讲述他与王同学的“恩怨”,再给予合理的引导,用柔性的语言来教化他减少偏见。另外,我还尝试让罗同学了解老师不是要批评任何一个学生,冲突的双方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他所谓的批评其实就是老师提醒学生从该事件中看到自己的缺点并加以完善,尝试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2.以小见大,班会和解

笔者进一步思考认为,罗同学对于王同学偏见的个例,极有可能是具有普遍性的。其他同学内心也可能有类似的想法,对于从天而降的新同学,接纳和融合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尤其是面对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实际上这也是所有孩子们在人际交往上慢慢调整自己心理舒适区的过程。如何接纳有心理问题的新同学,进而帮助他融入集体,打造出一个有凝聚力的和谐友爱班集体,这是班主任和同学们共同的功课,需要一起学习和成长。我选择通过以“心理舒适人人要,和谐班级你我他”为主题,以系列班会讨论课的形式让大家学习理解,达成彼此的融合。经过沟通与引导,罗同学愿意主持班会,并提出了很多同学相处方面的独到见解,还在班会课上组织了加深彼此了解及信任的小活动,邀请王同学参与,基本上达成了罗同学与王同学,乃至全班同学与王同学的和解。

三、心理疏导

对王同学的心理疏导于他个人健康发展很有必要,还可以减少由于情绪不稳定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包括对班级的影响,所以我将此环节作为调解冲突的延展。高中生的社会关系主要为:父母为主的家庭关系、师生为主的学校关系、少量校外时间的简单社会关系。这些关系环环相扣、密切相关。

1.加强本人的深度了解

良好的沟通是解决问题的最佳前提,首先我依旧选择与王同学本人进行面对面、心与心的沟通。在沟通之前,设定谈话的基调,避免单刀直入地批评、说教,希望通过平等温和的对话达成以下目的:让王同学逐渐对我产生信任、卸下心防,愿意吐露真正的心声;了解王同学的成长经历,在心理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分析他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以及明确在成长过程中对他来说非常重要的人,以此分析他潜在的情感依赖;了解王同学的兴趣爱好,找到能让他开心起来的活动或人,找寻王同学的心理舒适区。

2.调整家长的问题意识

我再次与王同学的家人进行沟通,告诉家长“只要他平安长大毕业,一切随他”的观念看似是对孩子的理解与宽容,隐含的放任态度实际上可能是对孩子漠视、放弃的一种表现。并进一步让家长认识到心理健康也是健康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情绪心态无小事,处理不当,会毁掉孩子的一生和未来。家长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也是法律上的监护人,关怀孩子的成长理应是责无旁贷的。希望他们在意识上有所调整,并给予孩子需要的关爱与支持。

3.借助学校的各方资源

虽说王同学比较孤僻,但也有个别关系较近的同学。同龄人之间更容易达成理解,相处更舒服。另外也不能忽視老师这一项,我们经常把德育工作自然而然地定位在班主任一个人的身上,这是不妥的,“全员德育”不该成为一句口号。在处理问题时,班主任可以从任课老师那里寻求帮助、了解情况,由于个人偏好科目、与老师有共同话题、年龄相仿等因素,一些学生对任课老师的心理亲密程度可能会超过班主任。作为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阵地,班主任要尽可能利用好学校资源,帮助学生找到在校的情感依赖点。他们可以是聊得来的同班同学、任课老师,可以是有共同爱好的社团前辈,甚至可以是可爱勤劳的学校后勤部门的叔叔阿姨们。

4.探寻社会的有力支撑

有一些孩子虽然在学校表现出强烈的不适应,但在周末的小学初中同学、朋友聚会时,却表现得非常开心,这又给了我一个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努力发掘周末课余生活成为创设学生心理舒适区的核心。我搜索王同学的兴趣点,尝试将校外活动,或者说参加活动时他的心理感受以及表现出来的能力迁移到校园之中。比如,包括王同学在内的很多孩子都非常喜爱动漫,经常会COSPLAY或者参加一些漫展,我就建议王同学参与学校相关的社团活动和选修课,让孩子的兴趣爱好在校内得以继续发展,借此使学生获得自信满足感,并借由共同爱好找到校园里的朋友。

四、总结反思

在实际的班主任工作中,笔者不止一次碰到类似的情况:学生在校心绪不佳,表现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不适应,就医后判定为抑郁等心理问题,学生遵医嘱通过药物、咨询等形式治疗一段时间后,效果并不明显。后期通过与孩子的大量接触、多次沟通,发现孩子的不良情绪和低落状态很有可能是因为不适应高中寄宿制生活或应试教育竞争压力过大所致。出于对孩子身心健康、个性化发展及生涯规划的考虑,我通常首先建议家长让学生尝试走读,通过家庭生活帮助缓解高中阶段全寄宿给学生带来的孤独感。同时,根据学生个性所长推荐艺术类高考或出国等适合孩子的多元升学途径。采纳建议的家长在尝试转换不同的培养模式后,会发现学生的整体表现有很大变化,心理问题更是得到了极大缓解。王同学也是如此,父母配合接送走读,并加入我校美术社团,开始学画画之后情绪明显好转,最终通过美术特长进入心仪大学。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流于表象,调解冲突之余更要分析问题的本质。同时,也不能一味教导学生如何适应环境,也要思考当前学习生活环境是否真的适合学生。“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发展而设计”是我校所秉承的一贯原则,贴切地回应了新高考下的素质教育要求。将学生硬塞到统一模板中,批量生产之下造成不可逆的身心扭曲,学生自身再努力、老师再付出、家长再配合,也无法培养出身心健康、开朗积极的孩子,为孩子寻找一块专属的心理舒适区很有必要。

还要注意的是,高中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无论是学生本人,还是家长都很敏感,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尤其要注意沟通的态度与方式。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建立互信的前提,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态度温和,多询问、多倾听,少指令、少指责,及时捕捉其微表情变化,给予足够的尊重,推动沟通的深入。与家长的沟通则要做到及时有效,达成家校合作为孩子发展负责的共识。

另外,教师是学过基础心理学的教育工作者,并不是心理老师,更不是专业的心理医生,关于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不够专业扎实,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很难面面俱到,遇到突发事件要有一定的应对能力,沉着冷静不慌张,与心理老师、心理医生积极合作,及时征询专业意见,以免不当的处理引起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熊伟荣,顾美丽.学习区理论:让教师的学习真实发生[J].今日教育,2017(05).

[2]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李玲.拓展你的心理舒适区[J].心理与健康,2010(12).

猜你喜欢

心理疏导
浅谈心理疏导在基层公务员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
“从严治院”背景下的学生心理疏导对策研究
梅花针叩刺加拔罐配合护理及心理疏导治疗神经性皮炎
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中运用心理疏导的体会
浅析艺术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重要性
重视EAP工作增强员工幸福感的实践与探索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与教育
加强施工企业员工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的探究
浅议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与作文教学相辅相成的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