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优化治理赋德的育人策略
2021-08-30辜伟节
辜伟节
站在建党百年华诞和开启新百年征程的历史交汇点上,全面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战略任务,为大力推进学校教育治理现代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进一步优化立德树人、发展学校素质教育、深化育人方式变革、养成学生优良品德昭示了治理赋德的鲜明价值取向。班级作为培育青少年学生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为学生提供了“提高做事能力、学习做人之道、获得价值启蒙”的场域和机会,更是学校实现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载体。这就呼唤着每位班主任积极践行班级教育治理、焕发学生德性活力,自觉担当培养有道德、有责任、完整人的班级治理赋德的时代新使命。
本期聚焦班主任坚守“立体弘德”、倡导班级“治理赋德”的主题,就是指班主任在走上班级治理现代化的立德树人新征途中,深度探寻优化治理赋德的育人认知与策略。这里的“治理”是指班主任通过变革班级管理体制,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协调班级共同事务的诸多方法的总和。这里的“赋德”是指班主任与学生为了共同发展而彼此赋予滋养德性的正能量。所谓治理赋德就是班主任为了履行自己教书育人的使命,坚持以学生素养发展为中心,在班级治理中注重激活学生主体,主动参与师生平等合作互动的治理活动,通过自身言行、态度和环境的改变给予学生必备品德养成的动能。
显而易见,迈向学校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需要班主任从班级管理走向班级治理,成为治理赋德的变革者、探索者和引路人。班级治理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智与人格、道德与情感、自制与责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诚如杜威所说,“一切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品格的形成”。这就要求班主任以崭新的班级治理理念与行为方式,在班级师生学习和生活的共同体建设中,充分体现治理主体的多元性、主体间地位的平等性、治理手段的民主性、育人目标的共同性,真正实现班级主体双向拥有良好德性和赋予塑造品德的能量。
然而,在现实的班级管理中,由于应试教育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学校常常以分数和排名作为衡量班级和教师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班主任容易在班级管理中表现为专断,难以满足多元教育主体日益增长的多种育人诉求;学生只是班规的遵守者与被管理者,导致班级缺乏活力,失去了学生应有的主人翁意识与鲜活的生命体验;班级民主管理的程度较低,仍然存在有序压倒一切、以管控为主、主体零和博弈等弊端。为此,亟须变革班级单一的管理,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主体性,实现班级多元治理赋德的育人目标,并着力于以下三点:
1.班级治理赋德的价值之策。应对新时代班级治理面临的新挑战,有效解决现实班级治理过程中出现的乱象和问题,不应只是关注治理“做什么”和“如何做”,而应从价值向度去考量班级治理,思考“为何而做”的问题,需要明晰:班级治理应坚守立德树人、全面发展、赋予德性的价值立场,摒弃浮躁、单纯的功利主義,回归教育规律和育人本质,凸显公平、民主和法治的价值引领,能够将道德信仰深植于学生心灵,促进生命健康成长。
2.班级治理赋德的主体之策。倡导从班级管理转向班级治理, 要求班主任和每个学生作为独立的平等主体,确立生本、民主、法治、开放、科学的班级治理育德理念。班主任不再是唯一的管理主体,而是在彼此尊重、对话的基础上,人人参与,个个负责。班级的班规或纪律决策都由师生主体协商作出,享有高度权威,体现德治和法治、自治和共治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自治自理中养德,使师生成为班级道德生活、精神生活的共建者与共享者。
3.班级治理赋德的方式之策。实现从管理逐步走向治理的班级变革,就是要善于改变现实管理中常常固守上对下、层级制、命令式等外显推力生硬育德的方式,讲求多元参与、上下一致、各方合力、扁平推进等滋养学生德性的方法。通过着力修炼班主任和学生共同治理赋德的能力,不断优化班级现代治理赋德的策略,通过开阔育德视野、催生治理动力、发展品德素养、提升关键能力,让每一个班级共同体成员治理赋德“细胞”都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