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学生问题行为及干预研究

2021-08-30郭娟

成才之路 2021年25期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问题行为干预

郭娟

摘 要:学生心理失常行为比较常见,多表现为注意力调节缺失、多动和冲动。出现这样的现象,很可能是生态系统的某一项出现问题,不一定是孩子本身有什么问题。文章结合生态系统理论分析孩子的需求,识别孩子的问题行为功能,寻找替代行为去干预问题行为,找出一些在社会上被允许的行为去取代问题行为,最终达成干预目标。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问题行为;干预;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25-0044-02

一、什么是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有时也被称为背景发展理论或者人际生态理论,它将人际关系分成四套依次层叠的环境系统,分别是“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微系统是指家庭、学校和同龄群体等直接环境;中系统由直接环境之间的联系构成,如一个孩子的家庭和学校;外系统指间接发生影响的外部环境条件,如父母的工作场所;宏系统是指较大的文化背景,如东方文化对比西方文化。该理论的提出者尤里·布朗芬布伦纳在之后实验中又提出“时间系统”,是指外在系统随着时间而演变。每个系统都有各自的角色、准则和规则,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可以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发展。

二、学生常见的心理失常行为

1.注意力不集中

比如,无法关注细节,或在做作业时总犯粗心的错误;在完成任务或玩耍过程中很难集中注意力;与其讲话时,其似乎没有认真聆听;不遵守指示,无法完成学校作业或日常学习任务;组织能力和活动能力较低;避免或不喜欢需要持久脑力的任务;经常丢玩具、作业、笔、书或其他完成任务需要的工具;日常学习生活中总是健忘等。

2.多动

比如,坐不住、手脚乱动;当要求坐在座位上时,却离开座位;在不适当的情况下乱跑或者攀爬;无法安静地玩耍或学习;总是“在动”,就像“装了发动机一样”;话特别多。

3.冲动

比如,在问题没有问完之前就把答案脱口而出;无法等到轮到他的时候再发言或行动;总喜欢打断别人发言或打扰他人(在别人谈话时插嘴,或在别人做游戏时干扰别人);与同伴有交往问题。

孩子出现这些心理失常行为,很可能是生态系统的某一项出现问题,不一定是孩子本身有什么问题。将学生常见的心理失常行为放在生态系統里,教师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知道孩子的需求,然后用正向的方式满足孩子的需求,那么孩子的问题行为就会逐渐消失。

三、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干预学生问题行为的策略

用整体性的观点去看待问题,用生态系统理论描述问题行为,分析孩子的需求,有利于教师识别问题行为的功能,最后制定出替代行为方案。

1.用生态系统理论分析孩子的问题行为

例如,有个男孩上课的时候喜欢随意离开自己的座位,有时候还在教室里随意闲逛。如何看待这个孩子的行为呢?可以通过大量的工作去证实多种猜测。如与其家人沟通,了解到孩子如果前一天睡觉比较晚,那么上课的时候就会离开座位甚至闲逛;如果这个孩子按时或者早早睡觉,第二天就不会出现课堂上离开座位的行为。(这个案例中,男孩有时随意离开座位或闲逛的问题行为就是个人特质,如果没有休息好就会好动,出现问题行为。了解到这样的情况之后,教师就应督促家长尽量让孩子休息好,这样孩子的问题行为就不会再出现。)又如,一个女孩最近出现不完成作业的情况,上课的时候也总是无精打采。学校心理教师通过与班主任、家长沟通后发现,原来是爸爸妈妈去外地工作了,而孩子不愿意与父母分开,于是用“不完成作业”的行为来引起父母的关注。(在此案例中,女孩近期不完成作业是因为外系统中的家庭环境出现一些变动,而孩子不愿意有这样的改变。知道原因之后,教师跟家长沟通、协商,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孩子的问题行为就像一座冰山,“表面以上”的部分往往并不是问题的根源,如果只对“冰山一角”做出反应,很有可能会撞碎冰山。孩子出现问题,往往是整个生态系统的某个环节发生了变故,而不一定是孩子自身出现问题。就像上文中提到的案例,教师把孩子放在相应的生态系统中去尝试理解孩子的行为,就很容易发现真正的问题所在。识别了孩子的问题行为功能之后,然后采取措施对孩子的问题行为进行干预,这样问题行为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2.识别问题行为功能

问题行为功能通常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为了获得,一个是为了逃避。像进行社交互动、获得一个物品或参加一项活动、获得一种身体感受等,被称为正强化;像逃避社交互动、逃避一个活动或任务、逃避一种身体感受等,被称为负强化。

案例一:小果每次看见超市收银台上的糖果总是要买,不买就大哭大闹。妈妈受不了孩子在大庭广众之下哭泣,每次都会购买。(小果的问题行为是大哭大闹,通过哭来得到糖。)

案例二:晓雯的数学成绩不好,教师上课讲的内容对她来说像听天书,课堂作业也只能做一两道简单的题目。她上数学课的时候,经常看小说,还自己写小说,或者看窗外发呆。(晓雯的问题行为功能除了自我刺激之外,还有逃避数学学习。)

案例三:课堂上同学们已经开始听写英语单词了,小豪还在书包里寻找自己的听写本。(小豪寻找听写本是为了逃避听写。)

以上三个案例中的问题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或者逃避。识别了这些问题行为的功能之后,教师可以使用干预方法去改变其问题行为,如找出一些在社会上被允许的行为去取代这些问题行为。替代行为一定是期望的、现实的、可接受的、想要他们去做的事情,这样的行为可以被教师、同学、家长接受。

3.寻找替代行为

怎样让孩子有动力去做教师希望做的事情呢?针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结合孩子的兴趣、爱好去进行奖励。教师可以通过与家长的访谈,列出一个孩子喜欢做的事情的清单。孩子付出多大努力,教师就给他多大的奖励。想要让孩子参与进来,也取决于教师用什么方式与他沟通。教师可以询问孩子,听听孩子的心声,或许会发现他们有更具创造性的想法。

猜你喜欢

生态系统理论问题行为干预
关注学生个性实施因材施教
生态系统理论视阈下大一新生角色适应问题研究
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社会工作服务系统构建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快速反应机制研究
小学教育内容设计及其教育策略
积极想象在音乐治疗中的运用研究
例谈高中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矫正策略
注重课堂纪律,调控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