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以比较的方式

2021-08-30曹月红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表达比较

曹月红

摘要:引导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适宜采用比较的方式,尝试将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文本放在一起,对比分析读,在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特点的基础上,持续积累阅读信息,提升阅读能力。以比较的方式推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可行策略有:比较内容特征,探析非连续性文本的独有价值;比较表达方式,拓展非连续性阅读文本素材;比较关键信息,探求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策略。

关键词:比较;非连续性文本;特征;表达;关键信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建议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相对于连续性文本用句子、段落组成篇章或整本书,提供完整信息,非连续性文本以图表、图解文字、目录、说明书、广告、地图、索引等作为信息单位,将若干信息组合在一起,直观地呈现信息内容。非连续性文本在结构和语言上具有不完整性,因此它比叙事性文本更直观地表达编者传递的基本信息,具有概括性强、醒目、简洁等特点。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能够大大缩减读者的时间,提高阅读效率。

小学生的知识积淀和认知能力有限,不能快速、直接、有效地辨识与分析纷繁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信息。引导他们阅读这类文本,适宜采用比较的方式,尝试将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放在一起,对比分析读,在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特点的基础上,持续积累阅读信息,提升阅读能力。

一、比较内容特征,探析非连续性阅读文本的独有价值

非连续性文本虽然在课文中的“出镜率”不高,但在新媒体中已经被广泛应用。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积极阅读,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基本特征,挖掘其独有的阅读价值,从而学会在平时的阅读中有意识地、有选择地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在阅读过程中,有必要引导学生将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放在一起对比阅读,比较二者的内容特征,从而快速把握两者的差异,探析非连续性文本的独有价值。

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升国旗》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阅读课文。接着,出示非连续性文本《升旗仪式流程图》,让学生先阅读研究非连续性文本中涉及的“升国旗”“奏国歌”的事,以及“面向国旗立正”“望着国旗敬礼”的人,然后将这些内容与课文进行对比。学生很快就发现,课文作为连续性文本出现,具有一定的文学性,行文虽然简单,却通过对五星红旗、国旗、少先队员三个主体的描述,形象再现了升国旗时庄严、宏大的场面;“我们的国旗”“徐徐升起”“多么美丽”“我们敬礼”又以押韵的方式,展现了文字的韵律,诵读的时候能够很好地激发读者的情感。而《升旗仪式流程图》这样的非连续性文本則更为实用,从事和人两个角度,围绕“升国旗奏国歌”“立正敬礼”两个并行的层面,帮助大家快速了解升旗仪式的步骤以及注意事项,具有一定的直观性。

此后,教师安排学生对比两者的价值,学生自然就会结合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的不同特征及其功用,认为连续性文本更具人文价值,而非连续性文本更具实用价值。

二、比较表达方式,拓展非连续性阅读文本的素材

阅读离不开对阅读素材独特表达方式的关注。从不同渠道发现和拓展非连续性文本素材,比较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的不同表达方式,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之一。

首先,从生活中挖掘非连续性文本素材。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并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素材毕竟有限,教师还需要拓展开发同主题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素材。可以立足教材,从生活中挖掘与教材连续性文本内容有紧密联系的非连续性文本素材,如商品说明书、路标、报刊或网络中的数据表格等,比较二者的表达特点,让学生对连续性文本做更深入的探究。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时,围绕课文表述“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教师展示了与“包粽子,吃粽子”主题相关的系列非连续性文本:包粽子的视频、步骤图、剥粽子的流程图、不同口味的粽子图片……学生趣味盎然地读完这些资料,教师提出:“在《端午粽》一文中,我们了解了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但是文章却没有写具体如何包粽子,那么,如果我们想要了解相关信息,该怎么办呢?”结合刚读完的资料,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可以上网查找视频,有的说可以根据图片边读边想象画面;有的说还可以亲自跟着长辈们包一次粽子……通过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的整合阅读,学生探索“包粽子”方法的兴致被激发了。此时,教师相机展示了非连续性文本《教你一个小妙招,轻松包出软糯筋道的粽子》,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了包粽子的若干步骤。由于文本附有图片,所以学生能够轻松、快速地掌握包粽子的方法,并投入操作。操作结束,教师让学生对比课文表述和《教你一个小妙招,轻松包出软糯筋道的粽子》的表述,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有学生认为,《端午粽》一课的文字十分优美,透过“轻轻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外婆一掀起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又黏又甜”等词句能让人感受到粽子的美味;《教你一个小妙招,轻松包出软糯筋道的粽子》语言清晰简洁,通过“叠”“圈”“戳”“盖”等关键词讲明了包粽子的基本技巧。

其次,凭借不同学科整合拓展非连续性文本素材。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多种多样,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联想力和思维力。教师可以将数学、科学、音乐、美术等其他学科中的非连续性文本融入语文教学,充分发挥学科整合的作用。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认识到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不仅有助于提升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还能促使自己更好地学习其他学科知识。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将本课内容与科学学科《如何称重》的非连续性文本融合在一起,尝试画出曹冲称象的示意图,然后将这幅示意图与文本内容做对比,明确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学生回忆了在科学课上学到的浮力、重力等相关知识,画出了大象上船之后船所承受的力,并标注了方向。通过非连续性文本的图文介绍,学生很快就明白了“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的科学原理。创作完称象的示意图后,教师让学生交流感受。有学生认为,《曹冲称象》一课主要是让读者体会曹冲的聪明才智,所以字里行间渗透着浓浓的文学味,所有的表述都服务于曹冲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如何称重》的非连续性文本和示意图简洁明了,能让读者更快地了解曹冲称象的用意和过程,更形象地领会到曹冲的智慧过人。还有学生表示,如果将这幅示意图运用到物理课中,大家也能更快、更清楚地掌握有关力的知识点。

将各种非连续性文本整合在一起,组成多媒体课件,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多彩,明显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意识到非连续性文本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学生也会在课后自主上网搜索更多的素材,开阔阅读眼界。

三、比较关键信息,探求阅读非连续性阅读文本的策略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是要让学生在“抓取信息—筛选信息—确定信息—运用信息”的过程中获得思维的提升,同步助力阅读能力的提升。

首先,以问题为导向,在信息比较中生成结论。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离不开问题意识。也就是说,教师要启发学生从图表、符号、说明等构成的非连续性文本中发现问题,抓取信息,浏览信息,比较信息,进而生成自己的结论。

例如,二年级下册《千人糕》一文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不起眼的食物,其实都是众人劳动的结晶。为了深化学生的认知,教师给学生展示了某糕点的包装图片(见图1),让学生尝试从中获取信息。“从这张标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这些信息能否证明‘千人糕的主题思想?”学生在该问题的引领下,开始分析信息。他们发现标签包含了食品名称、配料、净含量、制作工艺、生产日期、口味说明等内容,标签背面还有生产厂商、生产地址、原料产地、食品生产许可证等内容。此时,教师再问:“相对于课文《千人糕》,这个视频标签为我们提供的信息跟课文展示的信息有哪些区别?”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很快就有人指出:“课文中简略地提道‘就算米糕做好了,还得要人包装、送货、销售,这些又需要很多人的劳动,而标签则揭示了生产环节要兼顾的信息以及食品安全检查信息等。这些信息证明了看似简单的一块糕,需要多人共同努力才能生产出来。”在问题的引领下,在对比原文和非连续性文本之后,学生就知道,适切的非连续性文本,能够提供更多维的信息,更好地帮助自己解决阅读问题。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并和伙伴进行沟通交流。如此,他们便能在互动探究中掌握更好的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方法,学会运用图文对照分析、纵横比较、标题解析等方法辅助阅读,通过水到渠成的推理得到答案,让思维得到提升。

其次,读写结合,在作品对比中进行意义建构。读写结合是一种提升阅读能力的好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时候,也可以让他们自主展开创作活动。学生可以围绕特定的主题进行创作,也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改写。在此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进行有意义的自主建构,从而提升阅读和写作综合水平。

例如,教完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读写结合的活动。教师先让学生从原文中找出与小蝌蚪身体变化有关的信息,了解小蝌蚪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明确小蝌蚪分别遇到了哪些小动物,然后让学生试着用图片、表格等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表示出来,最后展开互动交流。学生完成创作后,教师鼓励他们将自己的作品与课文内容做比较,看看自己的作品是否完整地展现了课文中的信息,然后再将自己的作品与其他同学的作品做比较,看看谁设计的图表更加简明、清晰。如,有学生提出:“我用的是普通的表格,同学用的是知识图谱形式的表格,将图片和文字结合在一起。我觉得这样的表格比我的表格更形象。”最后,教师还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作品展开复述。学生发现非连续性文本能清晰展现作品的重点,有利于复述时把握住关键,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如此,他们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认识就更深刻了。

再次,迁移运用,在形式对比中达到融会贯通。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常常和连续性文本交替出现,但是在课后,很多学生常常只是关注连续性文本,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关注不够。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课后实践活动,在大量的补充阅读中实现能力迁移,进而达到融会贯通。例如,教完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绘本阅读活动,并组织他们设立班级图书馆。为了让图书馆的运作更规范,学生需要自主设定《图书借阅公约》。教师让学生先上网搜索相关内容,然后展开对比,思考哪一种公约呈现形式更合适。对比后,他们选择了图文并茂的形式,因为这样能避免书写大量的汉字,更便于同学阅读。教师则引导学生对比连续性和非连续性文本,更好地了解两者的特点。如,在“开放时间”一栏,由于双休日和学习日的开放时间不一样,用连续性文本很難写清楚,如果用表格形式呈现则一目了然。此外,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不能撕毁、折叠、涂画书本”等内容,也显得更为清楚明了,还能有效避开“撕毁”“叠”等低年级学生不大认识的汉字。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增加了阅读量,而且实现了能力的迁移,认识到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和运用可以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

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以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整理自己的阅读所得,和同伴交流。这一方面能把握学生的拓展阅读情况,另一方面能检验他们能否灵活运用、自主创作,一举两得。

以比较的方式推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不仅让学生高效了解非连续性文本的基本特征,习得拓展非连续性文本素材、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策略,还让学生认识到,在阅读、习作时可以将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结合在一起,让阅读信息的呈现更为多元化、立体化、形象化。让学生坚持以比较的方式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时间久了,他们便会悟得其理、习得其法,进而自如运用,提升阅读素养。

参考文献:

[1] 轩颖,李荣冉.基于比较的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6(9).

[2] 牛桂莲.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求知导刊,2021(9).

猜你喜欢

非连续性文本表达比较
服装设计中的色彩语言探讨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同曲异调共流芳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