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协商的目标”:从确认、优化到定制
2021-08-30吴贤
吴贤
摘要:“社会化学习”需要“相协商的目标”,来实现主体参与的补足和内容视角的拓展。“相协商的目标”是指,在教师初步设定学习目标的前提下,学生个体及学习共同体在学习进程中,对学习目标不断地进行理解确认、选择扩展、调整完善等。“相协商的目标”的实现路径包括——教学前设定:转换视角,适当留白;学程中协商:从确认、优化到定制;学科外突破:实现社会性素养的真实落地。
关键词:“社会化学习”;学习目标;相协商;社会性素养
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开展的方向和预期的结果,因而是学习活动的一个关键要素。“无目标的努力,犹如在黑暗中远征。”明确学习目标,才能确保学习活动始终在学习目标的指引(导向)和关照(监控)下持续推进。
“社会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真实而复杂的社会文化情境中,通过与学习群体的有效互动,促发自己社会化进程、发展自己社会性素养的学习活动。它对学习目标提出了更高的价值定位和操作要求,亟待我们作出全新的理解与设定。
一、“社会化学习”需要“相协商的目标”
从“社会化学习”的角度审视实际教学中学习目标的设计和落实,可以发现原有的固定化、标准化、不可变的学习目标已经不再适合,而“相协商的目标”成为必然的诉求,可以确保学习的有效性,增进团队的凝聚力。
(一)主体参与的补足
实际教学中,学习目标的设定通常采用“课标—教材—教参—教师”的路径,即遵循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教材和教参的内容,由教师来设定。而教师设定的学习目标,学生不仅不能更改,甚至无法得知。在以教师“教”为主导的课堂中,教师全盘把控学生学习的节奏,这样的学习目标设定方式有其实际的意义。但是,在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课堂,尤其是“社会化学习”中,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既有独立探索、研究的个体化学习过程,又有较长时间的合作交往、互助的团队性学习过程。在这样的学习生态下,学习目标已不再是教师教学单方面的需要,还会是学生学习以及学习共同体交流的一种刚需。学生和学习共同体在学习开始前和学习进程中,通过独自思考和相互协商,对学习目标进行确认和优化等,这一过程可让学生深化、完善对学习目标的认识,让学习目标更好地适应学习的需要,真正地指引、关照学习的开展。
(二)内容视角的拓展
实际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情况设定学习目標时,虽然也会有对合作学习、共同学习的表述,但是,目标中隐含的主体依然是抽象的学生个体;同时,虽然也能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表述,但是,知识与技能依然是教学的重心,至于学习过程中的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则往往停留于纸面的设计,难以在教学中关注、实施和反馈。在“社会化学习”中,学习活动更多地在学习共同体中发生、发展,无论是教材还是学习材料,教师还是学习伙伴,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是共同体学习中社会文化情境的组成部分;而学科素养和社会性素养的发展是相互促进、互为助力的。在这样的学习生态下,学习目标已经不能仅仅指向单一的学生个体,而必然要为学习共同体的发展服务;同时,学习共同体中社会化交往必需的素养,如表达、倾听、交流,责任心、同理心、共情力等,也必然要融入学习目标中。
二、“相协商的目标”的内涵与特征
(一)内涵
在汉语释义中,“相”表示“动作交互”,是指行为动作由双方共同进行;“协商”则指“共同商量以便取得一致意见”。两者叠加,凸显出“社会化学习”中学习目标强烈的交互属性。
“社会化学习”的“相协商的目标”,是指在教师初步设定学习目标的前提下,学生个体及学习共同体在学习进程中,对学习目标不断地进行理解确认、选择扩展、调整完善等。
这种可协商的特性,一方面,表现在学习共同体对学习目标的互动协商上。在较长时间高度自治的学习状态下,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对话交流、提问质疑,对学习目标作出调整。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学生个体对学习目标的自我协商上。在与同伴、教师、学习内容、学习环境的互动中,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和定位也会不断调整,从而对学习目标进行差异化的选择、动态化的调整、生成性的优化和个性化的定制。
(二)特征
1.既定性与模糊性。
强调学习目标的可协商性,并不反对学习目标的既定性。“社会化学习”开始前,教师也需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情况,进行明确的学习目标设定,以承载学科教学的国家规定。而“社会化学习”进程中,独自探索时的发现、相互交流时的生成、质疑批判中的提升,让学习过程有了多种可能,也使得学习个体内部与学习群体之间对学习目标的理解和定位处于不同的状态。
2.外显性与内隐性。
“社会化学习”进程中,学生之间思维不断碰撞,生成新知识和新问题,从而再次对学习目标进行确认、选择、调整的过程,是可以通过文字符号的表述直接呈现的,但隐含其中的社会性素养发展目标,则可能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学习共同体通过情感的联结,共同面对、相互包容,在行为表现和语言交流中,进行内隐性的调整。
三、“相协商的目标”的实现路径
(一)教学前设定:转换视角,适当留白
教师初步设定学习目标是学生“相协商”的前提和基础。为了提升学习目标的可协商性,促进学生对学习目标的协商,初步设定学习目标时,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转换视角表述学习目标。
首先,可以将“学习目标”表述为“我的目标”,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目标”是“我”的,“我”和“我们”应该理解、接纳它,可以选择、调整它,即从学习目标的主体设定上,让学生产生学习目标可协商的意识。其次,必须从学生视角出发,以学生能够理解、可以操作的语言文字,简明清晰地表述学习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两个维度,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学习目标通常不需要表述出来。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一课,有这样两个不同的学习目标设计。
【学习目标】
1.让学生在折一折、画一画的操作活动中,经历“长方形、正方形等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的探索过程,会画简单的几何图形的对称轴。
2.让学生学会根据对称轴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审美情操,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的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通过看一看、折一折等操作活动,发现并描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能在方格图中画出它的对称轴。
2.探索补全轴对称图形的步骤和方法,能在方格图中补全对称轴竖(横)置的轴对称图形。
第一个“学习目标”基于教材例题,根据教参中的表述撰写;目标的行为主体是教师,行为对象是学生——可见,它实际上是“教学目标”,而不是“学习目标”。而第二个“我的目标”,则主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角度,简单清晰地叙述了学习应经历的活动和应达成的状态,让学生明确地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比较来看,表述“社会化学习”的学习目标时,不会用到“让学生……”“使学生……”这样的语句,而直接从学习行为动词开始,以学生的视角和口吻来观察和描述即将开始的学习旅程。
2.适当留白表述学习目标。
对学习目标适当地留白,可以让学生个体和学习共同体有更大的探索和协商空间。为此,在表述学习目标时,可以突出关键词句,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主要目标,在学习中结合具体任务充分展开探究,获得更加个性化的理解;还可以在探索新知或整理已知这样较有挑战性、概括性的学习活动中,提示方法和路径等,给学生必要的学习支架,让学生更充分地展开学习过程。
例如,下面两个学习目标,一个通过加粗关键词句,让学生进一步聚焦研究内容;另一个借助括号内的“友情提示”,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和交流的方法和要点。
【我的目标】
1.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结合一位小数理解两位小数和三位小数的含义,能准确地读、写小数。
2.可以将十分之几、百分之几或千分之几这样的十进制分数改写成小数。
【我的目标】
1.能在小组中分享自己、了解伙伴“知识整理”过程中的亮点,做到取长补短。(①能提出好的建议;②自己也有收获)
2.对分数乘法单元的学习有更深刻、全面的认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用?)
3.能学会发现他人的优点,逐步学会自主复习梳理所学知识的方法。
(二)学程中协商:从确认、优化到定制
在整个“社会化学习”过程中,学生都要不断回看学习目标,对其进行确认、优化甚至重新定制,使其成为开启学习任务、评价学习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反思和调整学习过程和结果的重要标准。这是学习目标“相协商”的主要含义和表现。
1.确认已有的学习目标。
“相协商的目标”是既定性与模糊性的矛盾统一。学生个体和学习共同体对学习目标的协商要经历从清晰到模糊再到清晰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而确认是实现这一过程的基本策略。
(1)学习初的首次确认:实现学习目标的差异化选择。
“社会化学习”中,学习共同体(如学生小组)开展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学习,第一个步骤就是確认学习目标。在成员独自阅读理解学习目标的图1
基础上,组长会再次组织成员朗读学习目标,在其中勾画自己选择的关键词句,在旁边批注自己作出的解释和提问等,评估自己对相应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可以只是心中有数,而不表达出来)。初次确认学习目标时,不同的学生由于自身知识和经验基础、思维方式和能力的差异,勾画和批注的内容往往是不同的,这反映出他们对学习目标的差异化选择。而这样的选择结果会让他们在后续学习进程中关注不同的方面(导向不同的目标),并且通过社会性的交往互动取得一定的平衡,形成新的认识和问题。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解方程》一课,初次确认教师设定的学习目标时,学习程度一般(如没有经历前期学习)的学生勾画的内容就比较多,缺乏重点,甚至会作出提问性批注(如图1所示);学习程度较好(如通过课外学习有了一定知识储备)的学生勾画的内容主要是核心知识和技能(如图2所示),甚至能够作出解释性批注(如图3所示)。
(2)学习中的再次确认,实现学习进程的动态化调控。
“社会化学习”中,学习共同体开展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学习时,需要反复确认学习目标,从而在教师“暂时缺席”的情况下,调控学习的进程,让学习进程紧凑又充满张力。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商不变的规律》一课,教师设定的学习目标如下:
1.能发现并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2.会应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单计算。
一个学生小组在首次确认学习目标后,组长引导组员明确学习目标的作用:“上完课后要看看,我们有没有达成这些目标。”
教师给出的第一个学习任务如下:
先根据已有的数据继续把下页表1填写完整,再比一比每次算出的结果。观察下页表1,被除数和除数是怎样变化的?商呢?
完成这一任务后的交流中,组员分别给出了自己的发现,组长总结后把话题引向学习目标:“我们来梳理一下我们的三点发现。第一点,被除数围绕100,除数围绕20展开。第二点,在第一行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样的情况下,商不会变。第三点,这是因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同
教师给出的第二个学习任务如下:
根据由表1得到的发现,再写一些例子填在表2中,算一算,比一比,看商有没有变化。
被除数除数除法算式商完成这一任务后的交流中,组员举出了能够整除(结果是整数)和不能整除(结果是小数)两类例子,组长总结后再次把话题引向学习目标:“如果我们算出有余数的结果,比如100÷7呢?……商也不变。余数会不会变呢?这是另一个问题,可以留到课后讨论。最后,我们再回到我们的目标。大家再把目标读一遍……在刚才我们的讨论中,你们都体会到目标了吗?……现在,我们其实已经完成了第一个目标,在后面的学习任务中,我们会完成第二个。”
2.优化已有的学习目标。
“社会化学习”最大的优势在于,在相互的影响和带动下,不同个体的不同想法的分享和交流可以激发更多生成,改进和拓展每个个体的原有想法,从而可以获得超越原有学习目标的新的想法。借此,便可以对学习目标做出优化调整,让学习目标进一步呈现动态的相协商性。
仍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商不变的规律》一课为例,上文提到的学生小组已经触及“商不变,余数会发生变化”的问题,有可能将学习目标优化,只是被组长出于课堂时间的考虑而打断了。
而另一个学生小组的讨论,则围绕“为什么商不变”“加法和减法中有没有这样的规律”这两个核心问题,优化了学习目标,将学习引向深入。在讨论“为什么商不变”的过程中,他们还发现了“余数为什么会变化”。对于“为什么商不变”,有学生指出,“可能是因为被除数乘或除某数变大或小了,这个时候除数就要进行相同的变化”;有学生给出如图4所示的解释;有学生发现“余数会变化”(如图5所示),并解释为“被除数=商×除+余,被除数翻倍,余数也翻倍”。对于“加法和减法中有没有这样的规律”,有学生对被减数和减数做加减,发现“差不变的规律”(如下页图6所示);有学生对被除数和除数做加减,发现没有“商不变的规律”(如下页图7所示),并解释为“可能是加或减打破了除法的运算规律,除法的同级运算是乘法,这两个是互相的”。
3.定制个性化的学习目标。
通过长期的“社会化学习”实践,学生将学习目标相协商的特性内化为自我认知的一个部分后,教师还可以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尝试定制个性化的学习目标,从而使学习目标更加适切自身及学习共同体的实际需要。
比如,在单元复习中,不同的学生存在的困难和遗留的问题是不同的。对此,如果采用传统课堂整齐划一的目标安排,往往会导致学习需求与供给不对称的情况。而“社会化学习”中,随着学习共同体建制愈发完善,提升自我与帮助同伴会成为内在隐形的长期目标。这时,可以通过阶段性的训练,逐步让学生以举例、解释、提问等方式呈现自己的复习目标,并且在互动学习中确定自己复习整理的具体内容和方式,从其他学生的复习过程中获得新的收获,从而实现个性化复习与团队成员共进的双重目标。
再如,传统的试卷讲评教学方式是,教师选择错题,讲评后让学生订正。而“社會化学习”中,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需要分享给同伴的题目,归纳总结出测评中反应的问题,对学习共同体前期学习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在互动学习中,实现学习共同体个性化学习目标的确立和完成。
(三)学科外突破:实现社会性素养的真实落地
“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要求我们在学科教学中,不能仅仅关注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还应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正向发展。而通过社会互动促进学生社会性素养的发展,是“社会化学习”核心的价值理念。“社会化学习”中,将多名学生凝聚成学习共同体,不仅是形式上的一种组团,更要从目标的角度建立共同的连接。
对此,首先要从规范上建立和深化。可以通过拟定《“社会化学习”行动指南》,规范学习共同体的建制;在和学生的协商中,形成《“社会化学习”共学团队组长工作指导》《“社会化学习”共学团队应知应会》,让每个学生从学习之初,就把团队发展作为最终目标。
其次,要在实践中发现和放大。制度只是一种约束,形成目标的最大力量在于融入团队后的积极情感。“社会化学习”中,通过积极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开展学习,协作力、利他性等积极的非学科素养已经成为学生内化的目标,并持续影响他们的学习活动。此外,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召开小组会议,反思近期问题,确立后期目标,也在实践中悄然发生。发现和放大这样的做法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和团队在学习中,进一步形成目标协商的意识,找到最适合的目标定位。
参考文献:
[1] 王帆.微时代“社会化学习”本质探寻[J].中国电化教育,2014(8).
[2] 吴刚,黄健.社会性学习理论渊源及发展的研究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18(5).
[3] 诺曼·E.格朗伦德,苏珊·M.布鲁克哈特.设计与编写教学目标[M].盛力群,郑淑贞,冯丽婷,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