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凉王国中枢职官考

2021-08-30朱艳桐

西夏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中书尚书

□朱艳桐

前凉从张骏时期起在官员设置和都城布局上都有意逐步完备台省诸卿官员建制①。后凉、南凉、北凉在自立初期以“二府”官为主,执政者称王后即确立台省制。沮渠蒙逊即河西王之始,“置官僚如吕光为三河王故事”[1]3195,“三河王故事”即“置百官自丞郎已下”[1]3059,这一行政体制奠定了北凉王国的职官制基础。北凉职官上承魏晋、下启北魏、高昌国,与后凉、南凉、大夏、刘宋等职官互有借鉴。

清代学者缪荃孙整理的《北凉百官表》是较早关注北凉职官制度的著作,该表分年罗列任职职官,除去重复共收录北凉中枢职官13 条,遗失颇多,且有失误[2]4073-4075。冯君实评价此表:“择其要职,排比任官人名,并未对各有关官职的职能予以剖判。”在此缺憾之下,冯氏作《十六国官制初探》[3]95,其后周伟洲作《十六国官制研究》[4]51-77,二文对十六国职官的共性问题作了研究,冯氏所论“前凉职官拟于王者而微异其名”,周文探讨的十六国承袭魏晋的中枢职官制度都与北凉职官制度息息相关。贾小军《五凉职官制度研究》列表统计了北凉职官,分段业初年、段业称凉王时期、沮渠蒙逊永安年间、称河西王时期、流亡高昌时期五个时段概述北凉职官的特征,在中枢官方面对宋繇所任右丞相和阚骃所任大行作具体考论[5]83-99。陈楚羚《十六国三省官职考》按照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条目叙述十六国职官,北凉亦在其中[6]。

前辈时贤在研究北凉职官时或按年代、或按执政者以区分,这种方式利于看到时代特征,但考虑到北凉的资料较少,再割裂为各个时段,难免零碎。本文以台省、诸卿为类,以表格展现北凉中枢职官的体系;将利用《北魏王使君郭夫人墓志铭》、《北魏赵昞墓志》、《北魏张略墓志》、《北齐张宗宪墓志铭》和敦煌吐鲁番文书等出土资料,丰富北凉中枢职官史料;参考魏晋南北朝的职官情况详细考释北凉“右丞相”、“中散常侍”、“秘书考课郎中”、“大行”等职官。

北凉段业、沮渠蒙逊先称公、后称王,其二人执政初期均实行“二府”制②,称王、为王国以后才实行台省制。限于篇幅,本文将集中考论北凉王国的中枢官制。

一、北凉“四省”官

十六国多设置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南北朝时亦会在三省之外增设集书省和秘书省,有“五省”之号。以现存史料来看,北凉中枢设置了尚书、中书、门下、秘书四省。

尚书省

北凉中枢官员以尚书省记载最多,尚书省总管全国政务,其职官见表1。

表1 北凉尚书省职官

沮渠蒙逊时世子沮渠政德“加镇卫大将军、录尚书事”[1]3195,沮渠牧犍即河西王后,“立子封坛为世子,加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7]3848。陈琳国指出“录尚书事”者有一部分就是“尚未加冕和即将加冕的皇帝”[8]38,就目前所见资料,北凉录尚书事多是世子的加官,即以将加冕称王的世子为录尚书事。

沮渠氏北凉初建之时房晷与梁中庸分列左、右长史,长史是五凉二府体制下的行政首脑,蒙逊称河西王后左长史房晷递升左丞。冯君实论道:“以长史为首的四佐(长史、司马、从事中郎、主簿)实际地位相当于尚书令仆等职,所以一旦哪个国君称王称帝,原来的长史便当然地升格为尚书令仆了。”[3]99沮渠蒙逊即河西王之始,“置官僚如吕光为三河王故事”,“三河王故事”当指吕光称三河王时“置百官自丞郎已下”,北凉仿照后凉以左、右丞为尚书省长官,左丞又比右丞地位更高。《魏书·宋繇传》记载“蒙逊之将死也,以子牧犍委托之。牧犍以繇为左丞”[9]1153,宋繇作为蒙逊托孤之臣,任尚书左丞统揽朝政。

尚书丞本为协助仆射而设,晋制,尚书左丞位在六品。徐美莉从尚书令、仆射、丞、郎的分工职事中找到了简化尚书省行政运作的制度根据,认为以丞为首依然能带动尚书省运转[10]48-50。北凉以丞为行政首脑变相降低了尚书省长官的地位,拉大了与录尚书事之间的距离,可防止权臣擅政,同时亦能增强世子、录尚书事的执政权力。前凉的尚书令张瓘、宋混、宋澄,后凉尚书仆射王详都发生过叛变,北凉可能从中吸取了经验教训,中枢职官始终以尚书丞为首。

尚书丞之下置诸曹尚书。《魏书》载张湛“仕沮渠蒙逊,黄门侍郎、兵部尚书”[9]1154。《资治通鉴》记载沮渠牧犍以“张湛为兵部尚书”。《魏书》、《资治通鉴》分别将张湛为兵部尚书时间系于蒙逊、牧犍二朝,本文亦按此制表。

《北齐张宗宪墓志铭》记载:“曾祖湛,凉都官尚书,立事立功,有道有德。”[11]328根据墓志,张湛为敦煌人,与《魏书》、《北史》记载的北凉兵部尚书同名且都为敦煌人,二者很可能是同一人,即张湛又任北凉都官尚书。此条墓志材料有可能是记载北凉情况,亦可能是活动于北齐时代的后人误将北齐的都官尚书移植到祖先身上,笔者更倾向于前种猜测,即北凉已置都官尚书。《宋书·百官志》记载“青龙二年(234)有军事,尚书令陈矫奏置都官、骑兵二曹郎”[12]1236。曹魏置都官曹郎之后,西晋、东晋承其制设都官郎,刘宋永初元年(420)“置都官尚书”[12]56,齐、梁、陈与北魏皆置都官尚书。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大夏凤翔六年(418),赫连勃勃任命王买德为都官尚书[7]3721,时间比刘宋尚早,大体十六国时期是都官由郎官升为列曹尚书的重要时期。北凉与大夏、刘宋多有交往,可能亦置都官尚书,主掌刑狱。曹魏置都官郎的起因是当年“有军事”,《宋书》又明确记载“都官主军事刑狱”。《通典》载:“宋又置都官尚书,主军事、刑狱。”[13]644刘宋都官的职掌包括军事和刑狱两方面,北凉已置兵部尚书掌军事,那么都官尚书当主刑狱。

宋繇、房恩成为吏部郎中,即有吏部曹,北凉当承袭魏晋之制,设尚书吏部。吐鲁番出土的《追赠且渠封戴敦煌太守墓表》记载北凉追赠沮渠封戴为敦煌太守。追赠令结尾处写“承平十三年四月廿一日起尚书吏部”[14]33,此墓表不仅证明了北凉设尚书吏部统领吏部,亦说明追赠令的形成是由吏部主持的[15]154。史载宋繇“拜尚书吏部郎中,委以铨衡之任”[9]1153,即吏部郎中主选事。

《北魏张略墓志》记载张略任北凉“尚书郎、民部”③,梁春胜指出“‘民部’后当承前‘尚书郎’而省‘郎’字”[16]66,本文从之。西秦曾以王松寿为民部尚书[1]3118,焦华为尚书民部郎[7]3621,说明十六国时期已有民部尚书、民部郎之职官。后凉以程肇任民部尚书,北凉很可能承后凉制置尚书民部,下设民部郎。

北凉亦置库部郎中,魏晋南北朝时期库部或领于都官、或领于度支金部郎中,五凉时期尚没有成例可推断其归属。魏晋南北朝时期金部大多隶属于度支,但北凉尚未见该尚书记载。

中兵校郎的记载见于《魏书》,“蒙逊遣中兵校郎杨定归”[9]830。中兵之名,见于曹魏,置五兵尚书,统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五郎。中兵主管都城军队。张金龙认为中兵校郎是负责中兵即禁卫军的事务,很可能是负责禁卫军“校事”,其职责同门下校郎[17]400。北凉中兵校郎制为麹氏高昌继承,在文书押署中署位在日期之前,其职责为出纳审查。麹氏时期,中兵机构下还有中兵参军、中郎以及行中兵校郎事等官。王素认为高昌国内中兵校郎是中兵机关的首长:“麹氏高昌存在由高昌王直接领导的中央出纳审查机构。该机构继承北凉,分为门下、中兵两个机关。门下职掌文事,中兵职掌武备。”[18]44可能北凉时期亦存在独立的中兵机构。

《北凉百官表》中列了“右丞相宋繇”,此条当误。《魏书·宋繇传》记载:“牧犍以繇为左丞……世祖拜繇为河西王右丞相。”[9]1153按此记载,宋繇在北凉官至尚书左丞,北魏拜为河西王右丞相。“右丞相”的记载十分值得怀疑。魏晋时期,“其相国、丞相,或为赠官,或则不置,自为尊崇之位,多非人臣之职”[13]538。北魏不设丞相,更何况北魏封沮渠牧犍为河西王,不可能拜其臣子为丞相。当以《魏书·沮渠牧犍传》“其相宋繇”[9]2206的记载为是,宋繇任职为河西王相。《资治通鉴》亦记载北魏“以宋繇为河西王右相”[7]3848。因此,宋繇在北凉为尚书左丞,北魏拜为河西王右相。

中书省

北凉亦置中书省,其职官见表2。

表2 北凉中书省职官

中书侍郎本为中书省副职,北凉以之为中书长官。沮渠蒙逊拜张穆为中书侍郎,“委以机密之任”[1]3195。魏晋以来,“妙选文学通识之士为之(中书监、令)”[19]271,宗敞对秃发傉檀评说“张穆、边宪,文齐杨、班”[1]3149,以张穆比西汉擅长辞赋的杨雄,其文学造诣颇高,北凉选任中书之官当与魏晋时期一样以文学见长。《通典》记载中书侍郎“职副掌王言,更入直省五日,从驾则正直从,次直守”[13]563。蒙逊巡至青海湖北部西王母寺,“命其中书侍郎张穆赋焉”[1]3197,张穆随蒙逊出巡当是履行其“从驾”掌王言之责。

值得注意的是沮渠蒙逊始置中书侍郎是在411年,其仍为凉州牧、张掖公,尚未称王,北凉仍行用“二府”制,中书侍郎的设置是为了应对政局变动的特殊之举。此时沮渠蒙逊已攻克姑臧,以张穆为中书侍郎、沮渠挐为秦州刺史镇姑臧,次年即迁都,称河西王,弃“二府”制而行台省制。沮渠蒙逊擢升张穆是为稳定局势、迁都称王奠定基础,可以说在任命中书侍郎之时已经确定接下来要变“二府”制为台省制了。张穆之后长期任中书侍郎,更说明此问题。

中书郎中见于《凉王大且渠安周造祠碑》,“中书郎中夏侯粲作”。此官不见于史料记载,荣新江认为,“或许是由中原魏晋官制发展而来,其职掌与魏晋中书之‘掌王言’相同。《安周碑》即代凉王所撰文字”[20]73。

北凉出现了舍人、中书舍人、通事舍人的不同记载。沮渠蒙逊“遣舍人黄迅报聘益州”[1]3196,《大凉张季宗及夫人宋氏墓表》载“河西王通事舍人敦煌张季宗之墓表”[21]7,《北齐书·孙腾传》记载孙腾“仕沮渠氏为中书舍人”[22]233。曹魏初置通事,后改通事舍人,晋初舍人、通事各一人,后改为通事舍人。十六国时期,后赵、大夏皆称为“舍人”。《通典》记萧梁时“除‘通事’字,直曰中书舍人”[13]563-564,说明“中书舍人”作为官名是后来才出现的。北齐时期,中书省又领舍人省,中书舍人、主书各十人[23]754。在北齐任官的孙腾追溯祖孙通北凉任官情况时可能以北齐的“中书舍人”代称了北凉官职。出土墓表更能反映当时的制度情况,北凉当置通事舍人,简称舍人,其职能应沿袭魏晋“掌奏案章”。

门下省

表3 北凉门下省职官

北凉以侍郎为门下省长官。段业时有“门下侍郎马权”[1]3191,沮渠蒙逊时有黄门侍郎张湛[9]1154,大体段业北凉称之为门下侍郎,沮渠北凉呼为黄门侍郎。《魏书·沮渠蒙逊传》记载了蒙逊上北魏的表文:“往年侍郎郭祇等还,奉被诏书。”[9]2204王素指出郭祇使魏在北凉永安元年(401)或玄始元年(412),是为北凉与北魏第一、二次交通[24]350。前文已述沮渠蒙逊412 年称河西王后才置台省,郭祇的身份既为侍郎,当为412 年使魏。411—417年中书侍郎由张穆担任,那么郭祇所任应为黄门侍郎。

《魏书·宋繇传》记载:“后奔段业,业拜繇中散、常侍。”[9]1152《北史·宋繇传》将“中散、常侍”记载为“中散骑常侍”[25]1270。《资治通鉴》采《魏书》记载,校勘句读为“中散常侍”[7]3509。“中散常侍”与“中散骑常侍”均不见于史书职官志。

胡三省解释此官为“以中散大夫常侍左右也”。周伟洲解释为“魏晋之中常侍”④,此观点有待商榷。东汉以降中常侍为宦者,十六国时仍置,均为中宫宦官[26]17-25,散骑常侍明确为“不用宦者”[27]1064,《通典》亦载“后用士人”[13]552。北凉担任此官的宋繇出自河西著姓士族敦煌宋氏,与选用宦者之中常侍无涉,因此此官还需从“散骑常侍”的发展流变中考论。

隋虞世南《北堂书钞》“散骑常侍·同掌规谏”条与唐徐坚等编《初学记》“散骑常侍·事对·掌规谏”条均引《魏志》,云:“文帝延康元年,置散骑常侍为一官,省‘中’字,置四人,与侍中同掌规谏。”[28]192[19]286从《魏志》叙述看,曹魏时期散骑与中常侍合为一官,省“中”字为散骑常侍,北凉的“中散骑常侍”则可视作二官合一而未省“中”字。与北凉几乎同时代的南凉亦置“中散骑常侍”,因此,“中散骑常侍”当是“散骑”和“中常侍”合为“散骑常侍”的中间环节。可类证此观点的是东吴“散骑中常侍”⑤,同样未省“中”字,只是“中”字的位置不同。概言之,魏晋十六国散骑与中常侍合为一官的发展过程中,曹魏径省“中”字为“散骑常侍”;东吴未省“中”字,为“散骑中常侍”;十六国时期北凉和南凉称之为“中散骑常侍”。南凉中散骑常侍张融言于秃发利鹿孤分析焦朗占据姑臧的形势,主张讨伐焦朗,这与散骑常侍“与侍中同掌规谏”的职事相合。

《大凉张幼达及夫人宋氏墓表》记载“龙骧将军散骑常侍,敦煌张幼达之墓表”[21]11,张幼达任北凉散骑常侍。虽然刘宋以散骑常侍为沮渠蒙逊、牧犍、无讳的加官,但北凉仍会将此官私署。《三国志》记载东吴王蕃任“散骑中常侍”,又简称其为“常侍”[29]1453,东吴的散骑中常侍与散骑常侍一样可以简称为常侍。北凉中散骑常侍与散骑常侍、常侍之间的关系尚不明晰。北凉公侯属官亦置常侍⑥,氾儁所任常侍为中散还是公侯属官仍待考。

《晋书·沮渠蒙逊载记》:“蒙逊闻刘裕灭姚泓,怒甚。门下校郎刘祥言事于蒙逊。”[1]3198胡三省注“门下校郎”曰:“自曹操、孙权置校事司察群臣,谓之校郎,后遂因之。蒙逊置诸曹校郎,如门下校郎、中兵校郎是也。”[7]3711唐长孺认为:“按曹操所置校事,专主刺举。孙权所置校事,其职务是‘典校诸官府及州郡文书’,属中书,所以称为‘中书典校’。典校郎,虽也刺举群臣,名义上却是中书审查文书的郎官,与魏之校事稍有不同。北凉的门下校郎似较接近孙吴。”[30]16

北凉门下校郎之制为麹氏高昌继承,《梁书》云高昌官有四镇将军及杂号将军、长史、司马、门下校郎、中兵校郎、通事舍人等[31]811。北凉校郎上承东吴、下启麹氏高昌国校郎之职。吐鲁番出土麹氏高昌国官文书也多见门下校郎的押署,唐长孺认为“从这些奏文的署衔和文书形式看来像是门下审核传宣,尚书台奉行之制”[30]16。陈仲安也认为门下校郎“主要职责在于审核文书”,“另一任务似在通传敕令”[32]10-11。

秘书省

《魏书·刘昞传》记载“拜秘书郎,专管注记”[9]1160,河西名儒刘昞掌图书注记。魏晋时期,秘书郎已取代了汉代校书郎,并从两汉职位“校书”发展为正式的官位“秘书郎”,《晋书》记载郑默“起家秘书郎,考核旧文,删省浮秽”[1]1251,即秘书郎主校书。秘书郎一官在南朝发生异化,成为士族高门起家的标配,多当官而不任其事[33]93-98。从刘昞管注记来看,北凉之秘书郎仍上承西晋,以掌图书为主,与南朝差异较大。

《魏书·阚骃传》记载:“拜秘书考课郎中,给文吏三十人,典校经籍,刊定诸子三千余卷。”[9]1159秘书考课郎中一职不见于传世职官志。王东洋认为:“北凉秘书省置‘文吏三十人’,推测秘书考课郎中是专职考课此文吏三十人的,不知其他省府是否有相似设置,以考课本部门吏员。”[34]111蒙逊所给三十人为吏而非官,专门设置考课郎中考课吏员,并不常见。陈楚羚认为阚骃职官应句读为秘书郎、考课郎中,考课郎虽不见其名,但有考功郎,晋时郑默即起家秘书郎,后转尚书考功郎[6]69。理解这一职官还需从其具体职事入手。

从史籍记载看阚骃的职责是领导三十文吏典校经籍,刊定诸子,所行属秘书职事。《新唐书》记载秘书郎掌四部图籍,“以甲乙丙丁为部,皆有三本,一曰正,二曰副,三曰贮。凡课写功程,皆分判”[35]1215。“课写”意为抄写,考课郎中之名可能与考订、课写有关。史载阚骃“博通经传”,“注王朗《易传》,学者借以通经”[9]1159,其本身为经学大家。北凉亦注重发展经学,北凉世子沮渠兴国遣使奉表刘宋,“请《周易》及子集诸书”[12]2415,张湛、刘昞、程骏都通《易》学。北凉以阚骃为考课郎中,是充分考虑了阚骃的经学修养,知人善任,以之点校经典。“秘书考课郎中”一官将“秘书”提出,说明北凉已置秘书省,职官见表4。

表4 北凉秘书省职官

北凉设置了尚书、中书、门下省,因为阚骃官拜秘书考课郎中,当也置秘书省,现尚未见到北凉设置集书省或散骑省的证据。北凉诸省中,以尚书省为最主要行政机构,官员设置较为完备。

然而,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个人教学侧重点和对课标理解的差异以及对教材深度把握的不同,在对课本插图处理方面常存在一些不妥之处。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教师在课本插图处理方面易出现以下问题。

二、御史、诸卿及其他中枢职官

北凉承袭魏晋置御史台和诸卿,世子之下设置世子属官,亦称东宫官,见表5。

表5 北凉御史、诸卿、世子官

御史

御史索宁的记载见于《凉王大且渠安周造祠碑》,碑文结尾记载“监造法师法铠,典作御史索宁”,此碑由法师法铠监造,土木营造由御史索宁负责。营造本不是御史的职事,可能出于沮渠安周对此次建祠造碑的重视,以御史担任。

《北魏赵昞墓志》记载“曾祖讳护,凉殿中侍御史领宿卫”[36]58。按墓志记载的赵氏世系与任官经历来看,赵护可能于后凉或北凉时期任殿中侍御史。后凉有殿中侍御史王回。《晋书·职官志》记载:“魏兰台遣二御史居殿中,伺察非法,即其始也。及晋,置四人,江左置二人。”[1]739北凉可能置此官以“伺察非法”。

大行

《魏书·阚骃传》记载“牧犍待之弥重,拜大行,迁尚书”[9]1159。贾小军认为“大行”是大鸿胪属官“大行令”,陈楚羚根据《北史·阚骃传》“拜大行台,迁尚书”[25]1267的记载认为是大行台。下文对这两种观点做一检讨。

大行令,即大鸿胪属官之一,《晋书·职官志》记载,“大鸿胪,统大行、典客、园池、华林园、钩盾等令”[1]737,大行令本周官大行人,掌大宾客之礼,汉武帝更名大行令[13]723-724。颜师古曰“事之尊重者遣大鸿胪,而轻贱者遣大行人”,即大行主掌宾客。阚骃曾著《十三州志》,是一部以两汉版图为蓝本,记载山川道里、风俗制度、人物古迹、民族传说等诸多方面的全国地理总志[37]54-59。这部著作在十六国时期颇受重视,曾作为北凉呈给刘宋的“献书”。郦道元《水经注》引此书百余条。刘知几赞:“阚骃所书,殚于四国。斯则言皆雅正,事无偏党者矣。”[38]256《十三州志》亦有多条西域诸国的记述,可推知阚骃对诸国地理风俗颇为熟悉,很可能凭此任“大行”,主掌宾客之礼。

《北史·阚骃传》记载“拜大行台,迁尚书”。严耕望指出行台为尚书行台的简称,初始为临时随军,后来为尚书台之地方分支机构,即代表中央指挥地方之机构。[39]801大行台为魏晋时期设置的中枢派出机构,十六国时期后赵置行台,北凉亦可能有此制。根据《北史》记阚骃任大行台事在沮渠牧犍时期,阚骃可能在牧犍亲征出巡时期随之处理政事,或阚骃作为中央官被抽调组成行台,派往各地巡察或者处理地方军政事务。

《魏书》和《北史》两条记载一字之差,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惜现在尚无更多史料可进一步说明此问题。本文从阚骃著述《十三州志》的经历来看更倾向于“大行令”的观点,且“拜”字后常加官名,像《北史》所载直接加“大行台”这样机构名称的情况并不常见。但在缺乏史料的情况下“大行台”的观点亦难轻易否定。

奉常

P.2005《唐沙州都督府图经卷第三》“一所异怪”条记载敦煌老父投书,“凉王且渠茂虔访于奉常张体顺”。张体顺原为西凉重臣,改仕北凉后任奉常,其出自敦煌大族张氏,具备渊博的礼仪文化知识,因此任九卿礼官。

太史令

407 年,北凉将伐南凉,“时地震,山崩折木。太史令刘梁言于蒙逊:‘辛酉,金也。地动于金,金动刻木,大军东行无前之征。’”[1]3194此年沮渠蒙逊尚未称王,北凉仍行“二府”制,太史令的设置应是补充“二府”制中没有掌天文历算之官的缺憾。

沮渠蒙逊称王后行台省制亦置太史令。北凉佯攻西秦之前,“太史令张衍言于蒙逊曰:‘今岁临泽城西当有破兵。’”[1]3198太史令以掌天文历法为主,并以之影响朝廷的军事方略。《隋书·经籍志》“《河西甲寅元历》一卷”下记载“凉太史赵匪攵撰”[23]1022,甲寅即公元414年,此年为玄始年,说明赵匪攵曾任沮渠蒙逊太史令。元嘉十四年(437)沮渠牧犍向刘宋献书,其中就有“《赵匪攵传》并《甲寅元历》一卷”[12]2416。《魏书·律历志上》云:“高宗践祚,乃用敦煌赵匪攵《甲寅》之历。”[9]2660《甲寅元历》传播至刘宋、北魏,北凉历法知识传播范围广。

国师、助教、博士

沮渠蒙逊在姑臧西苑筑陆沉观,安排名儒刘昞入内讲学,蒙逊“躬往礼焉”,“学徒数百,月致羊酒”。沮渠牧犍尊刘昞为国师,敦煌索敞、阴兴为助教。[9]1160-1161《魏书·索敞传》记载:“为刘昞助教,专心经籍,尽能传昞之业。”[9]1162冯君实认为国师助教为官名,北凉置,“协助国子博士传授儒经”[40]442。索敞、阴兴为国师助教,主传业,可能北凉设置了国子学、太学一类的官学。

东宫官

北凉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执政者称王之时册立世子,世子在北凉也称为东宫。魏晋期间随着秘书的发育,太子洗马“职如谒者、秘书郎也”[12]1254。太子洗马职责之一就是草拟东宫章表奏议。《梁书·庚于陵传》记“旧事,东宫官属,通为清选,洗马掌文翰,尤为清者”[31]689,《梁书》所记旧事为两晋时期的情况。北凉世子洗马宗钦“少而好学,有儒者之风,博综群言,声著河右”[9]1154,从宗钦所上《东宫侍臣箴》、《与高允书》来看,其文采很好,北凉世子洗马选官当亦以文、书、才、义为标准。

东宫侍讲之官起自曹魏,胡三省注曰:“以在少帝左右,令侍讲说。”[7]2346程骏,“沮渠牧犍擢为东宫侍讲”[9]1345,从“擢”字来看,北凉时亦置东宫侍讲一职官。《资治通鉴》载“广平程骏、骏从弟弘为世子侍讲”[7]3877,程骏、程弘兄弟俱为东宫侍讲。程骏72 岁卒于太和九年(485),即生于414年,程弘与骏同年,二人任沮渠牧犍朝东宫侍讲时为20—26 岁。大体北凉东宫侍讲一官选任年纪较轻者任之。程骏在北魏任著作佐郎,“虽才学互有长短,然俱为称职,并号长者”[9]1845,史评程弘“亦以文辩”[9]1350。东宫侍讲者须学识丰富,有文辩之才。《北魏王使君郭夫人墓志铭》载王悦父亲“沮渠时东宫侍讲”[41]310,可补充北凉东宫侍讲另一条史料。

《魏书·程骏传》记载程骏与程弘“俱选与牧犍世子参乘出入,时论美之”[9]1350。参乘为车驾出入时担任左右警卫之人,二人可能以东宫侍讲身份为世子参乘。

三、结语

北凉尚书省以左、右丞为首;中书省以中书侍郎为首;门下(黄门)侍郎为门下省长官,即以此官领导完成各部门间协同。后凉、南凉官员的升格是伴随着执政者名号的变更而发生的,后凉吕光由三河王号变成天王号,即开始设置尚书仆射;南凉秃发傉檀由河西王改称凉王,始置尚书仆射;而北凉段业、沮渠蒙逊、沮渠牧犍称凉王或河西王,尚书省始终以左、右丞为首,中枢建置并未升格。从现有材料来看,北凉至少设置了尚书、中书、门下、秘书四省,其中尚书省的发育更为完备,任职官员也更多,尚书机构当是北凉王国体制下最主要的行政机构。

就具体职官设置来看,北凉未置丞相,所谓宋繇任“右丞相”的记载只是史料误书,当时宋繇任北凉尚书左丞,北魏拜之为河西王右相。曹魏时期散骑与中常侍合为一官,省“中”字为散骑常侍;东吴未省“中”字,而置“散骑中常侍”;北凉、南凉则置“中散骑常侍”,此点是散骑发展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十六国时期是都官由郎官升为列曹尚书的重要时期。曹魏、两晋设置都官郎,北凉、大夏均置都官尚书,与之时代相近的刘宋亦置尚书。北凉呈现出对“校”职的重视,中枢置门下校郎、中兵校郎,地方上设置校曹主簿。王素曾论证段氏北凉时期“校”职已被重视,这两个系统的形成是在沮渠氏北凉时期[42]18-19。北凉的“校”职也为高昌国所继承,并发展成为独立机构。从“中散骑常侍”、“都官尚书”、“门下校郎”、“中兵校郎”等职官来看,北凉职官上承魏晋、下启高昌国,与后凉、南凉、大夏、刘宋等职官制度互有借鉴。

注释:

①前凉张骏设置职官,“官号皆拟天朝,而微辨其名”,其于姑臧南城修筑四时宫,“其傍皆有直省内官寺署”,见《魏书·私署凉州牧张寔附张骏传》、《晋书·张轨附张骏传》。

②“二府”指都督府和凉州府。参见冯君实《十六国官制初探》,《东北师大学报》1984年第4期。

③志文见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朝阳市博物馆《朝阳市发现的几座北魏墓》,《辽海文物学刊》1995 年第1 期。罗新、叶炜指出该墓志所记历官封爵,应当都得自北凉,见《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 年,第48—49页。

④周伟洲《南凉与西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4页。其在《十六国官制研究》中指出五胡政权多置散骑常侍,也有中常侍一职,并列举成汉、汉赵、后赵置散骑常侍与中常侍。

⑤东吴置“散骑中常侍”,王蕃曾任此职,见《三国志·王蕃传》、《楼玄传》、《陆逊附子抗传》。

⑥据《北魏张略墓志》,张略曾为北凉安弥侯常侍。

猜你喜欢

中书尚书
节录《尚书·君奭》小楷
青年钱锺书喜欢“侃大山”
北魏四部尚书释疑*
谦虚
王言撰制与魏、齐文运承变
自大的马谡
刘向《列子书录》之“中书”即“内书”,“中”字不借指朝廷
一道圣旨的出台流程
你可知道一道圣旨的出台流程
笑里藏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