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墨、道音乐美学思想的现实价值及意义
2021-08-27王雨馨
王雨馨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百家争鸣”盛象,其中以儒、墨、道三家的思想影响最为深远,时至今日,它们依旧焕发着勃勃生机。本文以儒、墨、道三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为基础,在总结其思想共同点的基础上,结合当今社会生活实际,对儒、墨、道三家音乐美学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现实价值及意义展开具体论述。
关键词:音乐美学思想 现实价值 意义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3-0016-03
西周末年,周初精心建立的“礼乐政治”开始瓦解,周王室的衰微使得东周逐渐分裂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各诸侯自立为王。与此同时,诸多学派及其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以博取统治者的青睐和认可,从而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繁盛的“百家争鸣”时期。各学派各抒己见,其言论还涉及音乐方面的内容,其中以儒、墨、道三家学说最为突出。各学派围绕“音乐的作用及其实用性”这一中心问题展开论战,又可分为“倡乐”“非乐”两派。“倡乐”派以儒家学说最具代表性,“非乐”派以墨家和道家学说最为突出。这些光辉璀璨的音乐文化思想在我国音乐思想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深深地影响着我国音乐美学的发展进程,如淮南子的新道家音乐美学思想、董仲舒对儒家所提倡的“礼乐”的批判继承……无不体现着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三家音乐美学思想的缩影。直至今日,它们依旧散发着勃勃生机,影响着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儒、墨、道音乐美学思想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三家音乐美学思想在当时有着广泛的影响,但三家音乐美学思想就其内容而言又各有不同。不论是儒家所推崇的“中和”之“乐”,还是墨家所推崇的“非乐”观点,亦或是道家所追求的“至乐无乐”,均体现出不同的内涵。
(一)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又可细分为孔子、孟子和荀子三人的不同思想。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仁”的核心理念对我国几千年来的思想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孔子看来,“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①”。音乐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可以“移风易俗”,还可以“安上治民”,从而达到“礼乐治国”的目标,整饬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然而,孔子对可以起到“移风易俗”“安上治民”作用的音乐有所限定,即其“尽善尽美”与崇雅贬郑的思想内容——只有表达内容“善”、表现形式“美”的音乐,才可成为具有教化作用的音乐形式。而“恶郑声之乱雅乐也②”,如“郑声”一般的靡靡之音只会冲击雅乐,扰乱社会秩序,终将成为国之祸害。
孟子在继承孔子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他同样“恶郑声,恐其乱乐也③”。同时,他还阐发了“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④”的思想,进一步深入到音乐本体层面的探究,提出“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⑤”,即音乐的本质就在于表现人内心的情感。
荀子作为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在继承孔孟思想的同时,进一步从生理和心理角度探究了音乐审美活动的心理机制。荀子认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⑥”。又针对墨子的“非乐”思想进行驳斥。
综合孔、孟、荀三者的音乐美学思想可见其共同之处,首先三者都提倡“礼乐治国”,认为西周时期的的礼乐制度使得国家发展稳定,等级关系协调,因此主张恢复“礼乐制度”,才能终结当前社会之乱象;其次,三者都承认音乐的社会功能和教育意义。既然“礼乐制度”是实现政通人和的最佳途径,那么对“乐”的选择就要有所规定,不能响度过大,也不能不加节制。只有“中和”之乐才能对上约束,对下制衡;最后,诸如“郑卫之音”的淫词艳曲亦不能纵欲享受,即“郑声淫⑦”,淫声祸国,过渡沉溺于此将对国家殆害无穷。因此,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希望通过“礼乐制度”,整饬“礼崩乐坏”之乱象,从而结束战争,实现社会安定和国家统一的目标。
(二)墨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与儒家“倡乐”的音乐美学思想不同,墨子提出与之相对立的“非乐”观点。墨子认为,统治阶级享声色之乐,必将搜刮民脂民膏以制作钟磬琴瑟。然而,“虽……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非乐也⑧”。墨子承认音乐可以带给人审美体验,但统治阶级享受音乐对王道和百姓并无好处,因此要对音乐予以摒弃。然,墨子“非乐”观点的提出,表面看来是为百姓免除苦难,究其根本,墨子依旧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希望君王能免除百姓之苦,从而达到其“兼爱”“非攻”的核心思想理念。
(三)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道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老、庄二者,二者在音乐思想观念方面都崇尚自然之乐,否定人为制作之乐。然而老子认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⑨”,天地间最美妙的乐音是无声的、是超脱于精神之外的、是符合“道”的。庄子则分别提出“人籁”“地籁”“天籁”的不同概念,并认为“天籁”才是最美的音乐形态,这不仅体现出庄子天人合一的思想,同樣也体现了其崇尚“天地有大美而不言⑩”的核心理念。
概观老、庄二者的音乐美学思想,他们认为儒家所推崇的“礼乐制度”是对人本身的束缚和禁锢,即违背“道”,但老、庄依旧承认音乐的审美功能。基于此,老子提出“大音希声”,庄子提出“至乐无乐”的思想观点。
(四)儒、墨、道音乐美学思想共同点分析
从上文儒、墨、道三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来看,三家思想在具体内容和对音乐的态度方面有所不同,但仔细对比又有些许共通之处:
首先,三家都承认音乐的审美功能。不论是儒家的“中和”思想,还是墨家的“非乐”思想,亦或是道家崇尚自然之乐的思想,他们都承认音乐可以为人们带来审美体验,使人们在精神或心灵上感到愉悦。
其次,三家都没有离开政治谈音乐。儒家希望通过发挥音乐的教育意义达成“礼乐治国”的目标;墨家认为音乐于王道万民无任何益处,因而“非乐”;老子认为统治者的贪婪和欲望是引起国之祸患的罪魁祸首。
再者,三家的思想内容中都涉及到“欲”与“度”的内容。如儒家所提倡的“中和之乐”,要求所听音乐不能响度过大,即对音乐响度这一概念的“度”的约束;墨家思想提倡“节用”,意为节省用度,反对浪费,因此反对统治者沉迷声色享乐,亦是对统治者贪图享受的“欲”的贬斥;道家代表人物老子亦提出“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的思想观念,认为统治者的欲望是导致战乱的根本原因,因此人们只有懂得“满足”,才能获得长足发展,也是对“欲”的深刻剖析。
最后,三家都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提出的思想观点。儒家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认为只有恢复“礼乐制度”,才能维护社会稳定,实现长足发展;墨家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希望统治者摒弃音乐,以免除人民苦难;道家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认为统治者的欲望会为国家带来灾祸,只有无为而治、“知足之足”“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才可得以永恒。
二、儒、墨、道音乐美学思想在当今社会的影响
通过上文对儒、墨、道三家学说共同点的分析,可探知不论是三家对音乐审美功能的认定,还是结合政治背景谈音乐,亦或是站在统治阶级角度提出观点,都在当时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其中,三家思想关于“欲”与“度”的思想内容,从另一个角度阐明了音乐在当时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时至今日,“欲”与“度”依旧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实问题,比如购买欲是否应该不加节制地满足、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无法自拔、青年群体熬夜现象愈发严重……这些现实性的问题都离不开“欲”与“度”的考量。故,三家学说对于“欲”与“度”的阐述,对于当今社会的许多现实问题,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控制“欲”
荀子曾在自己的论述中说道:“夫好利而欲得者,此人之情性也”。荀子认为人的欲望是人之本性,因此人的欲望应该得到满足,但不是一概满足,而是通过教育和教化使人们能夠控制自己的欲望。现实社会中,我们同样面对着各种各样的欲望,而是否都要满足这些欲望则是值得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
现今部分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不舍昼夜地追求游戏胜利所带来的快感,若赢则想要追求不断的胜利,若输则想要追求下一次赢。在这种心理作用的影响下,一而再,再而三地沉浸在游戏世界里,荒废学业,最终导致一事无成。这种“求胜欲”人皆有之,追求胜利也是人之本性,但为了满足自己的“求胜欲”而放弃当下应完成的主要任务,一味地追求“求胜欲”,则不免本末倒置。因此,对于欲望我们应予以满足,“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但并非所有的欲望都要满足,而是要通过教育使人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
与之相对,当今社会所流行的“延迟享乐”就是对控制欲望最好的诠释。所谓“延迟享乐”,即在无法满足当下欲望时,通过一段时间的积蓄,在条件成熟之后满足之前的欲望,从而获得喜悦与成就感。这与荀子所提倡的通过教育使人学会控制欲望不谋而合,焉知不是儒家思想在今时今日的影响与遗存?
(二)把握“度”
儒家提倡“中和之乐”,认为音乐不宜响度过大;墨子提倡“节用”,以反对统治者奢靡享乐的生活……凡事若过“度”,则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古时统治者过度追求宫室华丽,这会增加百姓负担,最终也必将失去百姓拥戴。今日,人们过度伐木垦地,造成土地沙漠化,继而引起沙尘天气;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忽视生态治理,使碳排放量增加而引起全球变暖;为方便出行而购买私家车,使私家车数量猛增,城市碳排放量升高,继而引起雾霾天气……人们过度地向自然索取,都将遭到自然的反噬。只有把握好“度”,才能得以长足发展。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发言中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近年来,在我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这一基本国策的指引下,我国生态问题已有所改善,由此才带来如今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的结果。而把握“度”的概念,早在我国古代儒、墨、道三家学说中就已有体现,时至今日,它们依旧在为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养料。
(三)“常足矣”
老子认为,“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战乱祸患归根究底是由于统治者贪婪无尽的欲望所造成的,如果能懂得满足,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故,控制欲望,把握分寸,不纵欲,不过度,方能“常足”。
三、结语
中华几千年来的优秀文化,是我们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雄厚资本。儒、墨、道三家的音乐思想虽离我们相距甚远,但其丰富的哲理和内涵,依旧在今天指引着我们的艺术事业不断向前迈进。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从人民这一主体中来,到人民中去,创作属于人民的艺术,同时高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旗帜,在文化激荡发展的今天,坚持做到文化自信,才能够让中华文化更加持久的焕发生机!
参考文献:
[1]贾德永.礼记·孝经译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8.
[2]朱振家.论语全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3]金良年.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4]张觉.荀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5]方勇.墨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2.
[6]贾德永.老子译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
[7]王琪.庄子译注精编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8]杨柳桥.庄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9]刘蓝.诸子论音乐——中国音乐美学名著导读[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10]陈四海.中国古代音乐思想[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