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渗透
2021-08-27李其军
李其军
摘 要:区域认知是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之一。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落实,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不可或缺的助力。在区域定位、区域要素分析、区域特征归纳以及区域差异与联系中都能一一融入,而且富有教师个人教学特色。
关键词:课程资源;区域认知;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性质”区域性作为第一条也同样揭示了区域认知在中学地理知识体系构建中的意义。它提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区域认知”涵盖了区域位置判定、区域要素空间分布特征、区域特征概括、认识区域差异与联系和区域发展评价。
一、巧用资源,聚焦区域定位
初中地理的区域知识学习主要集中在世界地理中的认识大洲、认识地区、认识国家和中国地理中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和环境与发展。笔者在这部分内容教学中巧用合适的课程资源进行区域定位的学习。
【案例1】
经纬网定位的教学一般就是让学生在图中读出某点的经纬度或者通过给定的经纬度在图中描点。乡土课程资源是很好的助力,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第一步:设定情境,展示不同区域的景观图,指出南京的景观。然后分别在不同尺度地图上找到南京及如何描述南京的地理位置。
第二步:给出大比例尺的地图,找出学校所处地并说出它与長江的位置关系。
第三步:开展野外实践,走一走幕燕风光带、幕府山、燕子矶公园、观音阁等周边的著名景点。
第四步:利用本校学情资源,布置:拍一拍家乡美丽的景点,再任选合适大小的比例尺地图,大致描出拍照的位置和南京的位置。并从地理位置的角度评价两座城市的优劣。
【设计说明】利用学情资源,标识家乡景点和南京的做法主要是区域的定位落实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上。并初步从位置上比较自己家乡和南京。从核心素养的水平分级上试图上升到水平三:能评价某区域地理位置的优劣。
二、善用资源,渗透区域要素
【案例2】
本校园绿化条件较好,无意间在花圃中间一棵树上发现一个蜂窝。初一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位置、地形、气温、降水、植被、河流、人口、经济、文化等区域要素。但是综合分析某一区域受到哪些要素的影响时思维受限。所以渗透区域要素,首先是让学生认识到区域要素有哪些;其次是让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最后是让学生尝试分析某一区域。而教师灵活选择课程资源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建立情境问题:展示花坛中的蜂窝,为什么蜜蜂会把蜂巢选址在这?
学生:花、水、气候、躲避天敌……
教师:聚落的选址考虑有哪些?
学生:资源、水、气温……
教师:思考两者有没有联系?
学生:能找到共同的因素及不同。聚落的选址还会考虑到交通、经济、人口等人文要素。家养的蜜蜂它的蜂巢选址也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
【设计说明】通过情境问题,引出区域要素。
教师:用思维导图的板书呈现区域地理学习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区域要素的分析方法在世界地理部分会应用多一些,不过为了避免八股教学,教师应灵活选择合适的课程资源融入情境教学效果会更好。
三、妙用资源,诠释区域特征
【案例3】
这是一节市级公开课,由于借班上课,学生对师情、教师对学情都不太清楚。本节课是想巧妙地挖掘自身的课程资源来阐述课题“自然灾害”。
设定教学情境:以笔者家乡为切入点,一方面拉近与学生的关系,另一方面引出区域特征概念。
第一步:观看高淳对外宣传视频,展示高淳的特产图片,了解高淳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第二步:展示南京地图,在地图上指出高淳和学校所在区的位置。
第三步:展示网络、报纸关于螃蟹创十年新高的报道,让学生说一说原因。
第四步:展示高淳的地形图、位置图、气候图和从元代以来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频次图。思考螃蟹创新高的自然原因。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运用位置图、气候图说出高淳的气候特点,运用高淳地理图表和图片资料,说出高淳自然灾害的特征。并归纳出“季风的不稳定性”是本区旱涝灾害严重的主要原因。螃蟹的价格也受到了这个区域特征的影响。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环境会影响人文环境。
四、慧用资源,建构区域异联
【案例4】
慧用网络媒体资源,展示网络上书法家设计的不同城市的“福”字。
第一步:设置问题情境:一个城市就是一张名片,如果让你设计城市名片,你如何处理?以北京、南京为例。
第二步: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能说出北京、南京的人文或自然特征即可。
第三步:展示林翔的两个福字,说说怎么体现当地特征?
【设计说明】通过自主活动及课程资源的展示,学生能构建区域特征,并能理解区域差异。
地理课程资源蕴藏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显性的、有隐性的,只要热爱地理、学生喜欢地理,都能在身边找到或运用这样的素材来渗透地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廷凯.基于课程资源的有效教学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2(5):3-7.
[2]杜秀敏.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生地理区域认知构建:以“南亚”为例[J].地理教学,2017(8):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