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金课”建设视角的高校课堂教学特色化改革

2021-08-27朱甄子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3期
关键词:特色化金课教学方法

朱甄子

[摘           要]  “金课”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性的系统工程,不同的高校应该有适合自己的特色化路径,而不是直接模仿、照搬其他院校的模式。各高校及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时,首先要了解本校课堂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然后结合本校学情、师资队伍结构、办学特色和办学条件等方面制定符合本校特色的教学改革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将教学改革做到实处。

[关    键   词]  “金课”建设;课堂教学;特色化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3-0228-02

2018年,教育部提出了打造“金课”计划,进一步强调课堂教学的核心地位。“金课”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性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和合作。在“金课”建设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同的高校应该有适合自己的特色化路径,而不是直接模仿、照搬其他高校的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真正了解自己的学生,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实践不断总结和反思,最终形成适合自己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方法。

一、“金课”建设的内涵

(一)“金课”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在“金课”建设中,教师是一方面,除此以外高校还要出台相关制度,而这些制度应该从学生管理、教师管理、课程建设等多个方面去考虑,通过学校教务处等各部门、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和配合,才能为“金课”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性保障。在探索“金课”建设的实践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提升,同时也更加了解学生,教务处和学校其他职能部门也能够更好地掌握本校的学情和教情,在此基础上再制定一些激励教师、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水平的政策和措施,使整个学校首先能够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然后再向着建设“金课”的目标努力。

(二)以专业为单位建设“金课”

“金课”应该是一个体系,而不是只由分散的、独立的几门课程组成,这样也达不到“金课”建设的目的。因此,对“金课”建设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只是针对几门课程的建设。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都是按照专业去制定的,学生通过学习不同的课程最终要对专业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掌握。如果在建设“金课”时,只是对几门独立的课程进行规划,未必能对学生构建专业知识体系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至少应该按照专业和学科之间的联系去规划“金课”建设的方案。高校在一开始进行“金课”建设时,应该以不同专业或教研室为单位,逐步开展,最终实现将一个专业的所有课程建设为“金课”,这样才更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到的课程内容和专业知识都有系统化的标准和要求。

二、高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形式单调、程序化

有些高校的课堂教学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这种单一的形式限制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些高校要求教师在每学期开课前都要写好详细的教学进度计划表,计划表上有时还要写明上课用的教材,这样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往往选用一本教材作为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机械地按照教材章节去制订课程计划,上课的大部分内容也是只围绕指定的教材展开,使得课堂教学内容枯燥,知识量少,缺少新颖、前沿的知识。

(二)教学方法死板

教学方法是一种手段,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进入21世纪以后,对未来教育的要求应该是人技结合的智能教育,教师应该将更多时间花在“育”上面,而一些高校的课堂教学还是一直在使用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满堂灌”方式,没有以学生为中心,忽视了对学生合作、探究等学习能力的培养。虽然目前有很多已经被提出的教学改革方法在使用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反馈效果,但这并不是说每一种教学方法在课堂都适用。各高校由于自身办学条件、师生情况等不同,使得任何教学方法在使用过程中不可能是完全通用的。有些教师简单地将别人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的方法生搬硬套地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学中,没有任何变通,也没有结合自身教学的实际情况,盲目使用别人总结出的教学方法,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最终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三)教学设计盲目

教学设计的好坏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学设计中要清楚说明教学目的、教学实施过程以及最终如何进行教学评价。为了体现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教学设计必需遵循一定的程序,通过教学分析、策略设计、教学评价等环节来保障教学设计的科学化。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对所教学生有所了解,要先进行学情分析,因为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能够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适合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然而,有些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对所教学生并不了解,平常也缺乏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更不清楚学生真正的学习诉求,也没有对班级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只是把注意力放在对教学内容的讲授上,使得课堂教学设计较为盲目,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不适合所教学生的学习特点。最终使得课堂教学设计形同虚设,虽然教师上课很认真,但教学效果却不理想,教学设计也没有起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四)过分强调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教学软件、教学平台也都逐渐出现在了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只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辅助工具,用好了会大大提升教学效果,用得不好也会适得其反。有些教师过分关注信息技术的使用,在教学中往往会用到不只一个教学软件或平台,在课堂教学中还将部分时间花费在了教学软件的操作和使用中,占用了原本的讲授时间;同时学生也需要配合老师去下载和使用多个软件去完成学习,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来回切换不同学习软件,大部分学生也反馈到希望老师能统一只使用一种教学软件,这样既节省时间,也更便于学习和整理知识点。因此,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不是必须的,过分强调会导致教师只关注形式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核心。

三、基于“金课”建设视角的高校课堂教学特色化改革

(一)根据学情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使用、设计都应该根据上课学生情况而有所变通。好的教学方法应该能有效指导教学活动的实施,实现师生间的深度有效互动,并能够根据课堂教学反映出的问题及时、灵活地调整。因此,为了保证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了解和掌握所带班级的学情,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最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诉求。

另外,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教师在反复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可以借鉴、学习,但绝不赞成直接将别人的方法照搬后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同的学校,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等因素都不一样,同一种教学方法不可能完全适合不同的教师。教师在借鉴别人的教学方法时,要根据实际的课堂教学环境灵活变通,最后总结真正适合自己所带课程的教法。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一本教材,课堂内容应该是新颖的、最前沿的,既有教材内容又融合实际案例,不同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地方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当地的一些实际案例等,这样课堂内容也更具有吸引力,更贴近真实生活。

(二)课堂教学模式要突出本校特色

许多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有相同的地方,再加上各种网络教学平台的兴起,给学生提供了大量学习其他学校优质资源的机会。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一个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跟其他学校大致相同的话,课堂教学对学生来说就会缺乏吸引力,学生完全可以在网络平台学习国内外名牌大学的相同课程,而本校开设的同类课程就会显得缺乏竞争力。因此,教师在课程内容设计上要突出特色,要让课堂教学内容完全是为本校学生量身定做的,符合本校学生的学习诉求。同时,各高校要结合本校特色去开设一些特色化的课程,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特别是一些地方院校,通过开设一些特色化课程,为将来地方特色化发展输送人才。另外,各高校一定要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逐渐转变成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的教学模式,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型的教学模式。例如,各高校或二级学院还可以跟一些地方单位或企业尝试进行合作,将一些地方上的经济特色、文化特色等融入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引进一些地方企业上的专业技术人员给学生进行实训、实验课程的讲解,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以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人才。

(三)要重内容,轻形式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推进现代化教学是一个大趋势,由此也带来了像混合教学、微课、SPOC等新颖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有助于改变传统单调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技术毕竟只是改变课堂教学的工具之一,更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应用了信息技术的课堂才叫现代化课堂,课堂教学的核心还是内容。现代化教学除了包含有信息技术以外,还涵盖了像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更深层次的东西,教师如果仅靠信息技術去达到上课效果,就会忽略最实质性的东西。

(四)为服务地方乡村振兴培养人力资源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先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农村人口流失严重,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空心化”“空巢化”现象日益严重,大量的农村青壮年选择去城市打工、生活,而留守在农村的主要都是老年人和一部分儿童,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面对这种现状,地方性高校应该发挥带头作用,将为当地乡村振兴提供人力资源作为学校的责任,将具体措施写入学校的办学目标中,并且要落实到每一个二级学院。首先,学校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各二级学院要根据自身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逐渐从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向技术应用型转化。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高校可以跟地方村镇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在一些乡村建立实训、实习基地,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培养学生的跨界融合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乡村,培养他们对乡村生活和环境的热爱,为以后乡村发展提供人力支撑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总之,“金课”建设是一个持续性的系统工程,不同高校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定位去灵活设计适合本校的“金课”建设模式和路径。“金课”建设的核心是课堂教学,各高校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时一定要立足本校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课程的课堂教学进行特色化改革,发现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改革效果。

参考文献:

[1]叶信治.高校“金课”建设:从资源驱动转向制度驱动[J].中国高教研究,2019(10):99-103.

[2]别敦荣.大学课堂革命的主要任务、重点、难点和突破口[J].中国高教研究,2019(6):1-7.

[3]高江勇.高质量本科教学的发生:为何需要及何以实现互动式教学[J].高等教育研究,2020(1):84-90.

[4]郭建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变式与统一[J].中国高教研究,2019(6):8-13.

[5]洪志忠.大学课堂变革中的学习转型[J].中国高教研究,2019(6):15-19.

[6]翁鸣,张静.乡村振兴战略促进高校改革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20(Z1):27-29.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特色化金课教学方法
“金课”建设背景下光传输技术课程的建设实践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国家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名单公布陕西3所高校上榜
大学生心目中的“金课”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高校本科教育“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刍议
高职院校特色化课程体系建设路径探索